:::
:::

學名:Melanocetus murrayi(短柄黑鮟鱇) 俗名:短柄黑犀魚、短炳黑角鮟鱇、深海鮟鱇 棲息深度:0 - 3386公尺 形態特徵:體短且高,呈球形;頭長佔體長比例短。吻觸手短;餌球末端呈錐形,不具黑色素;眼小。口大,口裂接近垂直;具有巨大的犬齒狀牙齒;下頜牙齒較密集,數量約46-122顆,隨成長而增加;下頜牙齒排列方式特殊,且左右兩側不對稱;鋤骨前端內凹;上下頜等齊;下頜聯合骨具棘;具翼蝶骨、上篩骨及頂骨;不具上下頜韌帶;舌頜骨雙頭型;主鰓蓋骨雙叉,上分叉較為退化;下鰓蓋骨較為纖細,與主鰓蓋骨等長,具有強壯之前棘。腹骨呈鐘擺形,下端較寬;咽鰓骨I及IV及上鰓骨I退化;第二頭鰭鰭條退化僅剩基骨。鰓孔成卵圓形,位於胸鰭基部;體表表皮具黑色素,包括口腔及腹腔,但胃部不全為色素覆蓋。全身佈滿極微細小之棘狀物或無,表皮較薄。雄魚皮膚裸露;背鰭鰭條11以上;表皮為亮棕色;內部具色素層分布;上頜齒骨齒6-8顆,下頜5-6顆;眼部徑約為9 %SL;眼球晶體具有白色區塊。本種其它之計算形質如下:背鰭鰭條10-14,尾鰭鰭條8-9。測量形質(in %SL):額骨最窄部位寬9.1-17.8 ;最長下頜牙齒約為7.7-16.7 。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光線微弱或無光線之深海區;幼魚為漂浮性,生活在食物豐富的海洋上層水域;變態期後的魚種則生活在遠洋深海中層或深層水域。雌雄雙型,雄魚有如侏儒般短小,但不行寄生生活。 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在西太平洋沿岸,包括日本、中國、臺灣及菲律賓皆有採獲。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少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無經濟價值。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素材
主動式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海洋教育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018-12-1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d052.jpg (42.31KB)
Xray_ASIZP0065434.jpg (152.21KB)
hansho38.jpg (103.60KB)
Jheng0670.jpg (181.89KB)
NMMBOL004408.jpg (150.56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