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6年鐵木真被推為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1215年蒙古軍攻佔中都後,廢除中都之名,恢復燕京舊稱,1264年,忽必烈下詔將燕京改稱中都,府名仍為大興,”燕京”之名從此廢用,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國號”大元”,次年2月改中都為大都,並定國都於此,1279年元滅南宋,統一中國,大都遂成為統一的中國之首都。金中都城是在唐幽州城、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而元大都城則完全拋棄了舊的城基,在一片新拓的土地上建造起一座宏偉的城市。原因之ㄧ是因為中都城經過金末戰亂,宮殿城防遭到嚴重的破壞,1217年又發生大火災,加上中都蓮花河水系水量不足,不能滿足都城日常用水的需要,另選新址是為了找尋新的水源。最後選中了中都的東北郊作為新址,原因有三:1.此區是金朝宮苑太寧宮的舊址,環境優美;2.太寧宮內的瓊華島是中都一帶的”制高點”,在此處建城有”鎮壓”住前朝的用意;3.新城址可用西北山區的水源,與高梁河接通,引水入城,不僅可以滿足宮廷和居民用水,還解決了大都的漕運問題。主持大都設計規劃與施工的是劉秉忠。劉秉忠(1216-1274)在忽必烈取得汗位之前曾向他陳述”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的道理,對忽必烈產生極大的影響。元朝建立後,劉秉忠身居太保,對定國號、立朝儀官制、營建大都城池與宮殿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大都城於1267年正式興建,主要工程分為宮殿、城池、河道三項,初期主要進行宮殿建築,1274年大部分完工,然後修築城垣,1283年基本建成大城。現在,北京還保存幾段大都土城遺蹟,從馬甸到皇亭子一段殘垣是北城牆遺蹟,2003年在此建成”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北京歷史的發展,即使是歷經遼之陪都或是金的首都,其影響都未能涉及長江以南的地區,一直到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在此定都,北京才真正成為整個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這種地位從元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明清,並愈加鞏固。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