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八二三砲戰
1958年7月中,共產陣營針對英美兩國武力干涉黎巴嫩、約旦紛爭,提出措辭強硬的譴責,要求英美立刻撤兵。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呼應,展開「反對英美侵略中東」與「解放臺灣」運動。蘇聯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總書記前往北京會談,共同譴責英美在中東的行徑,卻未提及「臺灣解放」,乃因蘇聯並不支持武力解放臺灣。環顧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處境,為使國內生產大躍進,發佈實施第二次五年計畫,必須提升大眾的凝聚力,提出強調「臺灣解放」運動,再次以金門、馬祖為目標。由於,中華民國軍隊屯駐金門、馬祖乃美國施壓之結果,因此,不斷利用各種機會從美國獲取軍事援助。當中華人民共和國高喊「臺灣解放」時,中華民國則隨之起舞,7月25日,舉行臺灣全土大規模軍民聯合防空演習,8月,在澎湖發佈戒嚴令,臺灣全島宣布進入非常警戒狀態,大肆宣揚臺海即將發生大戰。8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再次對金門開猛烈砲擊,宣稱將登陸金門。這次砲擊的規模,遠比九三砲戰更大,兩小時內落彈四萬餘發,持續四十四天,期間,四十多平方公里的金門遭砲擊四十四萬發。砲戰爆發後,美國總統艾森豪下令將地中海第六艦隊一半船艦調往臺灣海峽,與第七艦隊會合,加上從美國本土與菲律賓調派前往,美軍在臺灣海峽部署航空母艦七艘、重巡洋艦三艘、驅逐艦四十艘。儘管如此,美國仍小心翼翼避免直接參戰,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發生正面衝突,僅提供物資與武器的援助,以及補給線上的護航。9月,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波蘭華沙展開,雙方對締結停戰協定與美國撤出臺灣兩議題無法達成共識,使得美國政府改變態度,主張為使臺灣海峽停戰,金馬應該撤兵。結果,引起中華民國政府的反對,堅持金馬對防衛臺澎重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趁機離間中華民國與美國的關係,呼籲國共合作,防止美國侵略與佔據臺澎,並於10月6日,宣布停止砲擊七天,在不依賴美國護送的前提下,准許中華民國自由從海上補給金門。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目的不僅止於此,更擔心中華民國一旦自金門撤兵,將坐實臺灣、澎湖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獨立狀態,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臺澎。即便中華民國沒有在臺灣島內崩潰,仍會形成明顯的「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現象。因此,有必要讓中華民國繼續留在金門與馬祖,故擴大金門砲擊,並避免中華民國棄守金門。20日,又恢復砲擊。不久改採單打雙不打。此後,金門砲戰形成彼此間隔日對打的局面,不打陣地和居民,多打在海邊,後來改打宣傳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目的在於以軍事行動,達成政治目標,即抵抗一切「兩個中國」的可能,以間歇性停戰的單打雙不打戰術,維持臺灣海峽地域安全的緊張度。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17
下載數:4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3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