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解嚴、終止動員戡亂與修憲
民國七十年代以來,黨外勢力持續發展,政論雜誌不斷突破言論禁忌從事宣傳,街頭群眾運動亦不時發生;民國七十五年,黨外民主運動人士不顧黨禁組成「民主進步黨」,臺灣的政治正式進入政黨時代。民國七十六年,臺灣社會上發生許多遊行示威的群眾運動,大大小小總次數達到1600次以上,內容包括政治運動、勞工運動、學生運動、環保運動、婦女運動、農民運動等等。民國七十六年7月15日,總統蔣經國終於宣布解除戒嚴令,接著開放黨禁、報禁,准許人民前往大陸探親,並恢復人民基本的權利和自由,長達38年的戒嚴體制終於逐漸解體,臺灣政治從此產生巨大的變動,政治發展開始進入民主化的一頁。民國七十七年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繼任總統,繼續推動政治改革與民主化、本土化的工作。民國七十九年,出現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大學生聚集抗爭,要求加速民主改革、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等,是為「三月學運」(野百合運動);為了恢復憲政常軌,因應社會要求,民國八十年國民大會經修憲通過,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時也啟動修憲工程,使臺灣逐漸回復到正常化的憲政體制。自民國八十年開始,國民大會展開修憲的工作,至民國九十四年為止總共七次修憲;從第一次的程序修憲,並決定仿照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的修憲方式開始,到第二次以後的實質修憲,陸續加入許多憲法增修條文,並凍結許多不合時宜的憲法條文,使中華民國憲法在「量變」之外,也有不少實質的改變,例如之前的「內閣制」、「總統制」再修正為「雙首長制」,對中央政府的組織體制和運作,皆有很大的影響。配合修憲工作的進展,臺灣自民國八十五年開始進入總統民選的階段,並在民國八十九年和九十七年順利完成兩次的政黨輪替,憲政發展向前大步邁進。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153
下載數: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762.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