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惲氏改進中醫思想的基本點,是主張必須以中醫學說為主體,立足中醫,以近代科學和醫學加以詮釋。因而,他應歸於溫和的改進中醫論一派。他明確提出:發揚古書精義、採取西醫學說、徵諸實地經驗為改進中醫的三要素,並確實加以施行。惲氏認為中醫療效雖較當時西醫為優,然社會大眾因不明中醫學理,故信西醫者反較信中醫者為多,正如梁啟超所說:「中醫儘能愈病,總無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所以,惲氏把「詮明學理」作為改進中醫的首務。惲氏認為,造成中醫古籍難讀的原因有二:「一是因其含意甚深,而文字簡古,又涉及天文,通於易理,絕非尋常業醫者所能領解;二是自古業醫者有守秘陋習,所傳醫書,為妄人倒亂章節,因此多數不易明瞭。」所以,要捍衛中醫,就須將古醫書晦澀之理詮釋明白,使舉國皆能曉喻,然後能伸其說,否則,改進中醫就會成為無源之水。他指出:「古書謬誤處甚多,加以糾正,是我改進醫學所有事,不足為古醫書病也。」他的《群經見智錄》、《傷寒論研究》等著作便是以此為宗旨撰寫的。惲氏認為,改進中醫應設定中醫方藥的真確標準。而「所當急者,在明生理之真相,自當採用西國學說為重要工作之一,因而,他改進中醫的第二步就是兼採西醫之長,與之結合。又提出:「居今日而言醫學改革,苟非與西洋醫學相周旋更無第二途徑。」他所說的「相周旋」既非「舍己從人」,也非「漫然雜糅」,而是取西說與中醫學說相印證,並由此發展,漸與古說相離,形成「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中醫」。這些觀點是符合學術發展規律的。不同學科體系的相互滲透,不僅給科學發展帶來生命活力,觸發新思想和新觀點的誕生,也會產生新的結合部,成為科學的新的生長點。在主張採取西方醫學的同時,惲氏強調指出,採取西國學說「亦不過諸重要工作之一種,萬不可舍本逐末,以科學化為時髦,而專求形似,忘其本來。如但求科學化,非驢非馬,必有大害。」他認為,在兼採西醫學理時應有所選擇,「以生理、解剖、病理、組織各學為最合宜,若微菌學說,則不合用。」所以然者,惲氏認為中醫雖長於治療,但在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方面尚有缺陷,應吸取西醫學的研究成果,加以彌補。至於微生物學,則因當時該學科尚未臻完善,國內西醫在臨床用以分析病因時又不熟練,甚至鬧出笑話,因而不將其列入必要條件。在中醫近代史上,惲鐵樵首先提出中、西醫學的文化基礎不同、體系不同的卓見。在他看來,中西醫學之間不存在是非、優劣關係,因而不存在孰存孰亡的選擇問題。他認為:「西方科學不是學術唯一之途徑,東方醫學自有立腳點。」他強調中醫學的主體地位,使其改進中醫主張避免了廢醫存藥的偏頗取向。雖然其論說亦有牽強、過當處,但其思想主流卻是可資借鑒的。他提出的改進中醫主張,都深中肯切,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對中醫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8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