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陸淵雷的「中醫科學化」主張
陸淵雷是近代中醫界倡導「中醫科學化」最力的醫家。他早年治經學、辭章、目錄版本、金石考據等學問,有堅實的國學基礎;其後又入新式學堂,接受了近代科學知識。1924年,他放棄教職,自學中醫。翌年復從惲鐵樵習醫,在「上惲鐵樵先生書」中,他述及學醫初衷在於溝通中西醫學,取長補短,「不僅欲振中醫於本國,且欲傳中醫於彼邦也」。可以說:陸氏早年的求學經歷及知識結構,決定了他在中西醫論爭中的價值取向。陸氏「中醫科學化」思想的產生,與當時歷史環境有密切關係。一方面,廢止中醫的狂潮步步升級,中醫學的生存環境愈加惡劣;另一方面,多數中醫從業者因不具備必要的科學知識和理論素養,無法進行深層的改革,以擺脫困境。陸氏指出:「……近時市上中醫多不研究學術,即古書舊說,亦不講求。惟工交際應酬,揣摩社會心理,以求發達其營業。中醫學術之衰微,地位之墮落,皆此輩所造成。」他認為中西醫論爭的關鍵在於中醫自身的完善,否則難以自存。他說:「……醫藥所以療病,人命至重,果使中法不如西法,雖國粹亦當廢棄;果使西法勝於中法,雖侵略亦所不恤,何則?事勢有緩急,利害有重輕。國粹雖當保存,不可以人命為代價也;侵略雖當防御,不可以有病而弗治也。中醫之當整理闡發,實以中法勝於西法之故,而非保存國粹,防御侵略之謂也。」在臨床實踐中,陸氏也切實按此原則進行。嘗謂:「欲治中西為一爐,使中醫研究西國之科學原理,使西醫採用中國之簡效療法。蓋不但望中醫得西法而歸實際,亦望西醫得中法而更有進步也。」陸氏上述觀點不可謂無見地,可惜當時呈白熱化的中西醫論爭已容不得任何中間派的存在,陸氏的言論也招致中西醫兩方面的論難,其「中醫科學化」主張也曾被人譏為「非驢非馬,不中不西」。「中醫科學化」本身意味著承認或肯定中醫學不儘合科學,因而要用科學方法加以整理研究,使之成為一門科學。陸氏肯定了中醫療效,主張用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學理,他指出:「國醫所以欲科學化,並非逐潮流,趨時髦也。國醫有實效,而科學是真理。天下無不合真理之實效,而國醫之理論乃不合實理。……今用科學以研求其實效,解釋其已知者,進而發明其未知者,然後不信國醫者可以信,不知國醫者可以知。」可見,陸氏「中醫科學化」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陸氏主張中醫科學化是基於保存中醫學的本心,然而,在具體做法上卻遇到了許多困難。眾所周知,中醫學與近代醫學(直至現代醫學)是典型的不可通約的兩種理論體系,這意味著,若把兩個理論體系看作詞語的集合,它們之間沒有一種中間性語言能夠把這兩個理論體系不加損害或改變地互相翻譯,更不用說以其中一種去說明另一種。不可通約的科學理論因其思維方式、語言存在極大差異,只能從一種範式向另一種範式轉換,而經過轉換的範式便不復為原來的理論。因而,「中醫科學化」最終面臨著兩難窘境:若不觸及中醫學的根基──理論體系,僅用近(現)代科學闡釋中醫,只能添一件新裝,算不上真正的科學化;若用近(現)代科學的模式對中醫學進行全面改造,摒棄中醫基本理論,中醫將不復為真正的中醫,而成為具備了新的本質屬性的醫學。陸氏倡導「中醫科學化」,拋棄了狹隘的民族情感,而唯「科學」為指歸,把實踐和歷史的檢驗作為終極標準,這種指導思想無疑是正確的,但由於他只能把西醫學的模式作為參照物,以西醫學作為價值和真理的評判標準,所以,他倡導的「中醫科學化」就意味著最終邏輯結果是中醫西醫化。況且,中醫理論體系本身各組成部分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否定一部分即意味全部推倒,所以,陸氏最後的努力仍淹沒在「否定中醫」的質疑聲浪中。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34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723.zip (35.2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