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科學概念與技術人才
清朝末年,傳統的科技研究屆臨尾聲,代之以近代科學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中國著名的科學家中,十之八九來自留學生,譬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即是當年清廷首批官派留美幼童其中一員。這批留洋科學技術人才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確起了不小的作用。若以1915年創立的「中國科學社」為例,該社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間綜合性科學團體,也是近現代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的成立,代表中國科學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在該社未成立之前,中國現代科學幾乎是一片空白,除中央地質調查所外,所有的科學研究機構都是外國人辦的,而在中國科學社成立後,情況就逐步發生變化、科學活動也逐漸開展。中國科學社最初由一群中國留學生於1915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創辦,旨在「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初名科學社,後改為中國科學社。科學社的主要發起人為任鴻雋、秉志、周仁、胡明復、趙元任、楊杏佛(楊銓)、過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任鴻雋為首任社長。1918年自美國遷中國後,中國科學社設總社於南京高師(現名南京大學)。他們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及其科學雜誌為模式,創辦中國的《科學》雜誌。1915年1月首期《科學》雜誌在上海出版,發刊詞上「科學」與「民權」赫然並列,申明「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著名發明家愛迪生為此發出「偉大的中華民族正在覺醒」的感慨。《科學》雜誌首次規範各類科學名詞的譯法,首創橫排向右、使用西式標點的排版方式。中國科學社以後又發行了《科學畫報》、《科學譯叢》等刊物,在各地成立了圖書館和研究所。作為20世紀前半葉在中國覆蓋面最廣、參加人最多的科學團體,對近代科技在中國普及和發展做出了系統和奠基性的貢獻,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1922年,秉志、胡先驌、錢崇澍、楊杏佛等人在南京創辦了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首開中國現代生物學研究的先河,這也是中國第一個現代純科學研究機構。1928年,以中國科學社成員為主在南京成立了國立中央研究院,並陸續創辦了各研究所。中國科學社是中國近現代科學啟蒙運動的產物,出現在中國人渴望科學走向變革的歷史進程中,構成了中國科學啟蒙事業中的一個不朽篇章。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71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40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