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從容閎留學美國談起
容閎(1828-1912),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1835年,七歲的容閎跟隨父親前往澳門,並於是年入讀當時仍附設於倫敦婦女會女校之馬禮遜紀念學校(Morrison School),1842年,容閎遷往香港繼續學業。1847年,美國教育家布朗(Rev. Samuel Robbins Brown)牧師返回美國,離開時將容閎帶往美國求學。容閎最後落腳於今天的耶魯大學,為第一位於耶魯大學就讀之中國人。1852年,容閎入籍美國。1854年獲文學士畢業,其後返回中國。1870年,容閎倡議派幼童前往海外就讀之計劃,獲好友丁日昌之贊成,並得到曾國藩、李鴻章等的支持,成立「駐洋肄業局」。1872年,120名幼童分批前往美國留學。但隨後幾年,駐美公使陳蘭彬不斷地要求撤回學生,與容閎爭論不休,李鴻章從中調停。1881年,留學之事出現變數。李鴻章本欲該批學生進入軍校就讀,但美國政府當時只允許日本人就讀軍校,而拒該批學生於外,陳蘭彬故主張全面召回留學生。李鴻章無奈下意欲打算讓留學生於美國就讀其他學校,速成回國,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誤會其意而下全撤之令,因此「駐洋肄業局」被迫停辦,留美學生於出國十年後被迫返國。雖然這次留學活動未能圓滿成功,但這批留學生返國後對於中國之現代化均有貢獻。當中最著名的為外交官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等。120名幼童留美之際,容閎亦被任命為留美學生監督及清政府駐美副公使,1881年隨留學生回國。容閎自幼接受西式教學,因此英文極佳,在1909年於美國推出其英文自傳,《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內中所載留學創制之事甚詳。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渡洋赴美,中國留學史大幕開啟,自此懷抱著不同抱負與理想的留學生,便紛紛踏上各自心中的理想國度,追尋知識的奧義與真理。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75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39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