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劉銘傳與臺灣建省
清法戰爭直接影響到臺灣的建省,首任巡撫為抗法有功的劉銘傳。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對外部衝擊的反應,一是清廷內在原因。如前所述,法國入侵臺灣,要求佔領臺灣,使清國認清到列強覬覦臺灣的野心。1860年代起,臺灣開放通商口岸,各國紛紛注意到臺灣的資源、土地和住民,涉外糾紛因此接踵而來。1860到1870年代,先後有羅妹號(Rover)事件、教案、樟腦糾紛、大南澳事件、牡丹社事件等,而引發美、英、日等國派兵來臺,甚至發生軍事衝突。然而,清廷始被動地回應這些外來的衝擊。1884年,清法戰爭爆發,法國以佔領臺灣作為要脅,終於迫使清國戰後將臺灣升格為行省。其次,關於清廷內在原因,1875年起,清廷已有福建巡撫半年駐臺之規定。1885年7月,中法戰爭結束後,左宗棠再提臺灣建省之議。9月,慈禧太后命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等人會商,議妥後具奏。10月,諸大臣聯名上奏,支持建省之意見。不久,清廷決定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澎湖群島歸臺灣巡撫管轄。劉銘傳對臺灣建省之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劉銘傳(1836-1896),安徽合肥人,早年曾辦團練,與捻軍、太平軍作戰,後率部參加李鴻章淮軍,因功升副將、總兵,最後升任直隸提督。1884年,中法戰事緊張時,劉銘傳臨危授命,以武職的身份加巡撫銜督辦臺灣事務,所有臺灣鎮、道以下官員,均歸其節制。不久,補授福建巡撫。1885年6月,法軍撤出臺灣後,劉銘傳尚未接獲諭旨,已經開始從事臺灣之建設。7月,建造軍器局、軍械所。8月,設電報總局,築砲臺等。12月,劉銘傳上奏表示臺灣暫時難改為行省,其贊成臺灣建省,但反對在條件不成熟時倉促建省,指出臺灣全恃福建為根本,需與福建聯成一氣而設省。1886年,閩浙總督楊昌濬和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商議規劃分省事務,1887年完成臺灣省級行政官署組織,清廷任命各部長官,臺灣始名副其實升格為省。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924
下載數:11
點讚數:1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17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