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跳吧!波麗露—拉威爾
法國音樂家莫瑞斯?約瑟夫?拉威爾(Maurice Joseph Ravel,1875-1937)的父親一心想栽培兒子成為音樂家,7歲學鋼琴,14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鋼琴預科班。但拉威爾對作曲十分熱心,最早創作鋼琴曲《古風小步舞曲》(Menunt Antique)等樂曲,他在習作中探索一些新的音樂語言與表現方法,成為名揚全國的青年作曲家。1902年看過德布西的歌劇《佩莉亞與梅麗桑德》後,深受感動,1903年他寫了三首管弦樂伴奏的歌曲,可看出他深受德布西影響,追求同樣色彩性的音樂效果,但拉威爾依然有自己的特點。1905年是拉威爾的主要創作期,有《鵝媽媽組曲》(Ma mere L’oye)、喜歌劇《西班牙時光》(L’Heure espangole)等。之後,拉威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入伍當兵,成為一名貨車駕駛員,戰爭不但讓他暫時告別音樂,還深深影響他的創作靈感,作品量大減,之後移居鄉下,才完成著名的芭蕾音樂《大圓舞曲》(Gran Vals),恬靜生活又讓他找回創作的激情。1928年,拉威爾到美國聽到黑人的爵士樂,採用爵士樂手法創作《小提琴奏鳴曲》;又寫作許多描寫地方色彩的西班牙音樂,小提琴曲《吉普賽》(Tzigane)、《波麗露》等。他的音樂,是以法國音樂文化為基礎,而在充分發揮管弦樂的色彩特點上有許多創新,拉威爾在法國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37年拉威爾因車禍造成的大腦舊傷,開刀檢查失敗,不幸去世。拉威爾的音樂充分反應高尚幽雅,充滿藝術的美感,是法國樂壇最值得誇耀的音樂。講求型世的精確與音色的細膩,以遠距離、極度客觀的立足點創造音樂印象,避開象徵主義中曖昧的光線與陰影,以大量裝飾的效果點綴音樂結構。不像德布西那樣追求朦朧色彩,拉威爾追求結構清晰的音樂,但仍深受德布西影響。拉威爾改革音樂形式,擴展和聲範圍,技巧全面而富創意,重視旋律的作用、運用的調式、和聲部的新穎別緻,常用自然調式、五聲音階及不解決的七和弦、九和弦等,但從不在無調性的領域中過度發展。拉威爾偏愛舞曲體裁,例如法國的小步舞曲等,舞曲在他的手上也顯得典雅別緻。拉威爾最主要的創作特徵,是對技術盡善盡美的追求,不極端完美絕不罷休。1928年拉威爾創作《波麗露舞曲》(Bolero),是他最後的舞曲作品,也是他舞蹈音樂方面最優秀的作品,被譽為當代最珍貴的藝術紀念碑管弦樂曲。當時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員伊達?魯賓斯坦(Ida Rubinstein)邀請拉威爾為他寫一篇舞蹈音樂,拉威爾創作出了《波麗露舞曲》。波麗露是一種三拍子的西班牙舞曲,稍快的速度,特性節奏由響板奏出,以持續不斷的波麗露舞曲節奏為基礎,在大幅度漸漸加強。拉威爾這首《波麗露舞曲》只是借用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拉威爾對力度的純熟使用,從輕到響、從響到輕,音色被巧妙結合,使人聽起變幻莫測,趣味無窮。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48
下載數:1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5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