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芬蘭民族之魂—西貝流士
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神話與傳奇的文化遺產,重新引發斯堪地那維亞人的興趣,提供他們創作題材的豐富泉源,並增強其民族自信心、認同感的深厚情誼。俄國1809年併吞芬蘭,引發民族意識覺醒,而民族意識透過芬蘭文學得以萌芽。1831年芬蘭文學學會成立,偉大的政治家和民族人物J.V.斯內爾曼(J.V. Snellman,1806-1881)則給予此一運動更進一步的動力。金?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就多次從《卡萊瓦拉》(Kalevala)(芬蘭歌曲選集,有豐富神話、魔幻傳說、傳統民間故事)中發覺靈感,他的第一號交響曲的主角—庫雷佛、萊明凱寧都是主要角色,可見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神話在芬蘭人心中的重要性。西貝流士是芬蘭最偉大的作曲家,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1865年出生在芬蘭的小鎮漢寧利納(Hameenlinna),小時候他就喜歡音樂,15歲時開始正式學習小提琴、音樂理論知識。他原本是學習法律,但在過程中卻發現對音樂的熱愛,轉學到赫爾辛基音樂學院主修音樂,決定把生命都奉獻給音樂;24歲他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國家,到柏林、維也納深造進修。1891年回到赫爾辛基,投身芬蘭民族獨立運動,立志創作一部具芬蘭特色的作品。之後取材於《卡萊瓦拉》,寫下值得紀念和聲交響曲《庫勒沃》(Kullervo),獲得人們熱烈喝采,被譽為「革命性的前奏」,之後獲得國家大力支持,創作無後顧之憂。1899年創作了他不朽的作品《芬蘭頌》(Finlandia),那一年,俄羅斯以二月宣言(Fedruary Manifesto)限制集會、自由演講的方式,實際粉碎了芬蘭的獨立。11月在赫爾辛基一場露天戲劇表演中,呈現出強烈的愛國主題,《芬蘭頌》配合該演出成為壓軸戲,被定名為「芬蘭的覺醒」(Finland Awakes)獲得第二國歌的地位,成為西貝流士最有名的作品。1914年他受邀到美國旅行,回國不久就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心情陷入低潮;1926年出版最後的交響詩《塔皮奧拉》,他作曲生涯及劃下句點,接下來的30年被稱為「來自雅爾溫帕的沈默」,1957年他因為中風去世,葬在他最愛的芬蘭土地中。雖然西貝流士是芬蘭民族樂派的奠基者,但他的創作並不直接引用民間曲調,而是將芬蘭的音樂、民間詩歌的音調、和聲、節奏,以及古代民間說唱藝人的演奏傳統手法再加以創造。他的主題鮮明,其中寬廣的詠唱常帶有頌歌的氣質。在古典大師的音樂基礎上,逐漸形成一種與19世紀截然不同的個人獨特風格,凝聚著炙熱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濃厚的民族特色,因而獲得世界的公認。由於西貝流士對芬蘭民族音樂的貢獻,使得獲得極高榮譽,許多街道、公園以他名字命名,連赫爾辛基學院也改名為西貝流士學院。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20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4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