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甲午戰爭以後,物質生活方式的變化較大,人們接觸到的西洋事物增多,接受西方生活方式乃至西方文化,成了一些中國人很自然的選擇。《滬諺》就記載:當時的大少爺多坐東洋車,滑頭多假金時計,戴金絲眼鏡;富商多掛洋商牌子;交涉事件多仗外國人勢。晚清時期的小說也描寫了一些醉心西化的人,例如〈慕西〉這一篇小說提到了:「慕西者,新少年也。妻曰醉歐女士。兩人皆喜作外國裝,競尚華貴。」文章中還提到了手杖、大衣、衫褲、皮靴、眼鏡、鑽戒、領結等,多是當時流行的西式用品。在飲食方面,中國人一開始覺得西餐的牛排「腥而硬」,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通商口岸地區部分華人「亦往食」,甚至「異味爭嚐」。部分富人飲食宴酬活動開始在西餐館舉行,除了新奇之外,西餐館的環境典雅、屋舍潔淨也是重要原因。1903年《大公報》報導「滿清貴族,群學時髦,相率奔走於六國飯店」。至於糖果、點心、罐頭、汽水、洋酒、「冰激凌」(冰淇淋)等,接受程度就更高了,當時通商口岸的人們,親友間禮尚往來餽贈的以外國糖果、罐頭食品為主。從這些描述,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社會外在層面有西洋器物的使用,也看出一些「崇洋」的內在心理變化。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能夠以西方物質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們,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的富豪人家。但它仍反映了當時在通商口岸、在大城市,接受西方物質生活的消費群眾漸次形成,「趨新崇洋」風氣的逐漸出現。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27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