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春秋戰國時代的遊士
春秋時代之後,封建制度逐漸崩潰,社會階層的流動,造成了平民的仕進與貴族階層的沒落。士也從固定的封建關係中游離出來,成為一種「士無定主」的狀態,此即所謂的「遊士」。遊士具有學問與知識,並希望以「仕」為業,然而社會上並沒有固定的職位在等待著他們。於是遊士們紛紛聚徒講學,著書立說,希望遊說各國國君,以求重用。這種轉變,使得原本的「王官之學」轉變為「百家之言」,也使得「士」成為學術文化的主要傳播者。遊士之中,最具代表性者,莫過於孔子。孔子本身即為沒落之貴族,學習詩書禮樂的知識,並以恢復周公的禮樂制度為理想。一方面聚徒講學,一方面周遊列國以求仕。在講學的過程中,從古代詩書禮樂等典籍之中,提煉出了「忠」、「恕」、「仁」等道德理想與倫理規範,於是儒家思想由此誕生。戰國時代,遊士更為普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文化高潮。各派學說之中,以「九流十家」最為著名,儒、墨、道、法、名、陰陽、縱橫、農、雜家,稱為「九流」,加上「小說家」則為十家。戰國時代儒家的代表人物為孟子,強調「行仁義可以王天下」與「性善」,荀子則強調「性惡」,要以「禮」來規範人的行為。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出身平民階層,對貴族禮樂制度沒有興趣,故主張「節葬」、「非樂」,又強調「兼愛」、「非攻」、「尚賢」,以保障平民的利益。道家代表人物為莊子,採取消極避世的態度。法家代表人物為商鞅、李斯、韓非,強調以法令治國,追求富國強兵。名家則重視辯論之術,代表人物為惠施、公孫龍。陰陽家講求陰陽五行之術,齊人鄒衍為代表。縱橫家則強調外交之術,蘇秦、張儀為代表。此外,農家強調君民並耕的平等思想。小說家講稗官野史。雜家則為融合各家之說,秦國宰相呂不韋邀集各家學者,編集《呂氏春秋》,是雜家的代表作。春秋戰國時代的遊士,各以其學說遊說各國國君,希望得到各國國君的重用。在各自闡揚其學說的情形之下,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蓬勃發展。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840
下載數:1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792.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