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政復古後,日本仍然有不少的封建諸侯,因此明治政府決定廢除封建制度、1869年天皇發表詔書,所有封建諸侯必須將權力交還給天皇,從此日本成為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透過有效廢除封建制度,明治政府得以集權中央,有效推行往後的改革措施,這是日本明治維新能夠順利推行的一個重要原因。1889年2月,明治天皇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成為君主立憲國家。強調天皇享有最高權力,可決定一切政務,並設置首相與帝國議會。但此部憲法和西方的民主政體或君主立憲有所不同,它強調天皇是神的後裔,將天皇神格化,並不是一部民主的憲法,也因此權力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德川幕府時代,日本是一個有嚴格的階級劃分制度的社會。除武士階級、士農工商一般平民外,尚有非人、穢多等賤民階級,社會內部問題嚴重。明治維新開始後,取消非人、穢多等賤民階級,使其與一般平民平等。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全國學習西化。各種軍事工業、民生工業,諸如造船工業、紡織工業等都大力學習西化。並且普?設立西式學校,大量翻譯輸入西方各種制度與理論學說,日本從此逐漸轉型成為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制訂全國徵兵法,模仿德國軍制建立新式陸軍、模仿英國軍制建立新式海軍。不過雖然新式軍隊的建立皆是按照西方的軍事制度,不過日本仍然強調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影響日後日本軍國主義的產生。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領域: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Cb-Ⅱ-1 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歷Cb-Ⅳ-2 漢人社會的活動。
歷Ib-Ⅳ-2 甲午戰爭後的政治體制變革。
學習表現: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歷1c-Ⅳ-2 從多元觀點探究重要歷史事件與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與意義。
歷1b-Ⅳ-1 運用歷史資料,解釋重要歷史人物與事件間的關聯。
閱讀素養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2010-06-0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