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新文學的誕生與發展
歷經私人的討論、理論的建設,文學革命也逐漸邁入具體實踐的階段。自1918年起,中國文學的發展有了全新的面貌。首先,《新青年》從1918年開始完全改採白話文來刊行,並且使用標點符號。胡適在《新青年》四卷四號發表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一文中,宣告古典文學已經死亡:「……中國若想有活文學,必須用白話,必須用國語,必須做國語的文學。」在白話文逐漸普遍之下,1918年以後,新文學家以白話從事詩、散文、小說、戲劇的創作,,文學革命開出了燦爛的果實。在新詩的部分,胡適收集了1918年以來的詩作,於1920年出版的《嘗試集》,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其他如劉復、魯迅、沈尹默、俞平伯、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陳獨秀、李大釗、傅斯年和羅家倫等人,也都寫過白話詩。不過,此時的新詩創作尚在初步萌芽的階段,充滿試驗性質,並不成熟。余光中認為「胡適等人在新詩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歷史的,不是美學的」;朱自清亦曾對這時期的新詩有段不佳的評論:「白話的傳統太貧乏,舊詩的太頑固,自由詩派的語言,大抵俗套多而創作少,境界也只是男女愁嘆,差不多千篇一律。」在小說創作方面,最早引起廣泛討論的是魯迅發表於《新青年》的《狂人日記》。魯迅筆鋒犀利,以十三篇日記的形式刻劃社會現象,諷刺過去四千年歷史黑暗的一面,結果並以「救救孩子……」來訴求教育的改革與社會的改造,反映出他欲「藉思想文化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在1918年至1922年的作品不少,收錄於短篇小說集《吶喊》一書。其他的作品,包括冰心的小說,強調人生藉著愛來維繫;廬隱的《海濱故人》,流露出人世的苦悶與徬徨;張資平的《上帝的兒女們》,則以描寫戀愛的感觸為主;郭沬若和郁達夫的小說皆勇於揭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新戲劇運動也出現了。胡適、傅斯年、周作人等都曾寫文章批判舊戲劇,《新青年》則在1918年6月份刊出易卜生的戲劇,對早期的新戲劇影響頗大。不過,起初從事新戲劇創作的人並不多,先鋒乃首推胡適的〈終身大事〉。內容述說女主角不受傳統禮教觀念的束縛,無視父母的反對,不惜偕同男友離家,以追求婚姻的自主。這本是胡適為了女學生排戲,特將英文翻譯成中文,未料當時女學生竟無人敢演,胡適才轉送《新青年》,在第6卷3號上登出。1920年代中期後,投入戲劇創作者增加,多著墨於男女戀愛、婚姻自由、亡國苦痛、勞資糾紛和破除迷信等題材。在新文化運動中,新散文創造的成果斐然可觀。1918年4月之後,《新青年》另闢「隨感錄」及「星期評論」專欄,刊登了許多的短篇散文,內容以諷刺時事為主,日後變成鋒利的政治武器。魯迅的筆觸敏銳犀利,著有《華蓋集》、《三間集》。周作人作品有《雨天的書》、《自己的園地》,風格恬淡細膩。朱自清則有《背影》、《歐遊雜記》等,文筆精鍊明快。其他如冰心、郁達夫、徐志摩、梁實秋、林語堂、許地山,都有出色的作品問世。至於在新翻譯文學上,易卜生、安得生、托爾斯泰等作品,都被譯成中文,而新式譯文的語法,深受歐洲語言文法的影響。五四事件後,學生刊物、雜誌、報紙及文藝作品採用白話文的情況更加普及,新文學也廣泛的流傳。「注音符號」在1918年至1919年間完成,1920年3月,教育部明令小學廢棄文言文,並迅速擴大於中學及高中,1920年至1921年間,白話文已經被視為「國語」。以白話文為先導的新文化運動,可說是文化下移運動或文化俗世化。白話文打破了社會上層與下層之間的鴻溝,撤除了過去文化禁苑的高牆,一般人民才可能進入各個文化領域;此外,也促使平民大眾的覺醒,白話文成了中國社會邁向現代化的催化劑。無論現代國民教育、大眾播事業、社會民主化、科學技術的普及應用,破除迷信與教條等從此展開。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74
下載數:6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431.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