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廷在戰事日趨不利的情形下,派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至日本馬關媾和。李鴻章於二月二十三日(陽曆3月19日)抵達日本馬關,次日開始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談判。但日本姿態倨傲,拒絕休戰。二十八日(陽曆3月24日),發生日本刺客槍擊李鴻章之事件,談判一度中斷。當時陸奧宗光認為:「若李鴻章藉口負傷,於使事之半途歸國,非難日本國民之行為,巧誘歐美各國,再使其居中周旋,…則我對於清國之要求,陷於不得不大行讓步之地位。」於是日本方面同意休戰,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於三月五日(陽曆3月30日)簽訂休戰協定。三月七日(陽曆4月1日),重開談判,日本要求清國確認朝鮮獨立,割讓遼南、台灣、澎湖,賠款三萬萬兩,開港埠與允許內河航行,以及同意日人得在清國從事製造業等等。三月十五日(陽曆4月9日),李鴻章之子李經方提出修正案,要求減少割地與償款。十六日(陽曆4月10日),日本再提修正案,除賠款減為二萬萬兩,稍減遼南割地外,其餘不得變更原案。十七日(陽曆4月11日),伊藤博文再致書李鴻章:「日本國今日能承諾之媾和條件,希望不以為後日亦能承諾也。」二十一日(陽曆4月15日),李鴻章終於屈服,完全接受日本之條件。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陽曆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條約內規定清國承認朝鮮「獨立自主」,割讓台灣、澎湖與遼東半島南部,賠款兩萬萬兩,日本得在清國口岸設置工廠。甲午戰爭,終以清國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劃下了句點。俄國擔憂日本控制遼東半島南部,會妨礙俄國在清國東北與朝鮮的擴張,因此聯合德國、法國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南部歸還清國。日本在國際壓力下,勉強同意將遼東半島南部交還清國,但清國則增加三千萬兩之賠款。此一「三國干涉還遼」事件,被日本視為外交上的一大挫敗,也種下日後日俄相爭的種子。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