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戰後世界秩序的藍圖
美國對於戰後世界秩序的重建,認為必須透過新的國際組織來維繫世界的和平與安全,為此,美國首先統一國內意見,取得國會的支持,使其認知美國所作之努力實為盟國間進一步設計的重要基礎,而後於1944年5月30日與英、蘇兩國交換意見與草案,以便大國間對未來國際組織的基本要點產生共識。三國初步協商之後,決定以美、英、蘇、中四國於是年在華盛頓的頓巴敦橡園舉行會議。該會議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美、英、蘇三國參加;第二階段則是美、英、中三國,這項安排固然是蘇聯藉口其在遠東的中立地位,卻也反映出中國在大國之中受到排斥的情形。 會議中對於未來國際組織的基本要點很快地獲得一致的共識,包括四大宗旨、六大原則、四個主要機關、一套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辦法。然而會談之中仍有未決的問題,第一為安全理事會的表決方式,聯合國維持和平與安全的機構是安全理事會,安全理事會是由五個常任理事國與六個非常任理事國(後改為十個)所組成,常任理事國是否享有否決權,各方未能形成共識;第二為創始會員國資格的問題,蘇聯要求其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均應列為發起國會員國,美、英表示反對;第三為託管與殖民地的問題,由於英國為主要的殖民國家,對此一議題相當敏感,而以暫時避免商談處理。 頓巴敦會議的重要性在於使日後成立的國際組織有一全面的輪廓,而會議中議而未決的問題,也成為雅爾達會議進一步討論的重點。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91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287.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