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織田信長、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
織田信長(1534~82年)成功控制「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是日本戰國時代的重要大名。織田信長於1534年出生在尾張國那古野城(今名古屋市),少年時代為人荒誕不羈,被人嘲為「尾張的大傻瓜」。1548年,與美濃國大名齋藤道三長女齋藤歸蝶政治聯姻。德川家康年幼時曾經是織田家的人質,當時年輕的信長和松平竹千代(日後的德川家康)有過一段一起遊樂的少年時光,這段往事後來成為兩人日後同盟(清洲同盟)的一個助力。身為嫡長子的織田信長在其父病逝之後繼承家督,在打倒周遭所有反對他的勢力,統一了尾張國。西元1560年,位於尾張東北邊的駿河國,控有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當時國力如日中天,人稱「東海道第一弓」的今川義元率領兩萬五千大軍,並對外號稱有四萬大軍,企圖「上洛」(即前往京都)以覲見足利將軍,以實現其掌控中央的野心。由於上京之路必途經尾張,信長不願臣服,決定興兵對抗。面對如此數倍於己的軍隊,僅有3000兵力的織田信長發動奇襲,針對今川軍不當行軍造成力量分散的形勢,再利用當日下著豪雨導致視線不良的天時,衝入停留在桶狹間的今川義元本陣而獲得大勝,今川義元因而戰死。信長一戰成名,威震日本,而今川家則日漸衰敗。兩年之後他與德川家康結盟,開始一統天下的計畫。1567年,信長發動對美濃稻葉山城的總攻擊,在內外配合的優勢下徹底打垮齋藤家,佔領整個美濃。同年,信長遷居稻葉山城,取中國周朝龍興之地岐山之「岐」字,將其改名為岐阜,並製作了「天下布武」之印,以岐阜為根據地,展開往後長達15年的統一日本之路。1568年,藉擁立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昭為由,與德川家康率領號稱六萬人的聯合大軍「上洛」。在同盟淺井長政的配合下,織田─德川聯軍逐一擊潰六角家、北?家、三好家等諸侯,拿下南近江國(今滋賀縣)、伊勢國、大和國、攝津國,把自己的力量擴張到近畿和東海一帶。可是好景不常,越前國大名朝倉義景與淺井長政聯手反對信長,造成信長北面受敵,於是織田信長決定首先討伐淺井長政與朝倉義景,並且與德川家康於姊川之役聯手將其擊敗。1570年,全國各有力的大名開始以將軍足利義昭為中心聯合抗擊信長,稱為「信長包圍網」。包圍網中最有力的大名為武田信玄,信玄原本打算趁機一舉擊敗德川家與織田家,卻在重挫德川家康的三方原會戰後,壯志未酬而病死。信玄死後,織田信長對各大名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除消滅淺井長政與朝倉義景之外,並且於1573年將足利義昭逐出京都,包圍網因而重挫。之後又與德川家康在長篠之戰中,收集大量當時最新的武器─火繩槍,一舉擊敗名將武田信玄之子武田勝賴所率領的甲斐騎兵,信長包圍網至此大致崩盤。而火器的使用改變了當時的軍事思想,也造成武士階級的動搖。1573年,信長還對一向宗暴動進行了殘酷的鎮壓。隨後成為幾乎囊括整個京畿地帶的霸主。 一向宗是日本佛教宗派淨土真宗的別稱,有很多農民信仰。一向宗在本能寺的集會活動,組織信徒開展武裝抗爭。從15世紀開始,就有信徒開始拒絕交納地租和捐稅,並開始暴動。到了1488年,本願寺所在地的加賀國(今石川縣)當地發生激烈的一向一揆暴動:一向宗信徒與國人聯手推翻了守護大名富?政親,進而控制了當地政權。暴動曾幾次讓德川家康陷入困境。在本願寺的號召下,信徒對信長的討伐進行了浴血抵抗,時間長達十年之久。1582年,一向宗的領袖石山本願寺遭到信長包圍而投降,持續了百餘年的一向一揆至此也畫上休止符。信長在1576年遷入其新築於南近江的安土城,以此地作為他統一天下的最終基地。到了1582年信長自盡前,織田家與其盟軍已經把勢力擴張到日本近畿、甲信、東海、北越、中國(本州西南部)、關東、四國等地,距離信長統一之日似乎不遠了。但是,1582年,信長夜宿京都的本能寺時,遭到原令前往中國支援羽柴秀吉(即日後的豐臣秀吉)作戰的部將明智光秀突襲,經過一番抵抗後失蹤,一般相信已死於寺中(當時本能寺已被大火燒毀),當年49歲。史稱「本能寺之變」。其統一日本的願望,要等到其部下豐臣秀吉來完成了。織田信長掌權期間,撤除國境上的「關所」 (收取過路關稅的檢查站)、設立「市」樂鼓勵商業。積極鼓勵自由貿易,獎勵技術革新。這些商業政策後來為秀吉所延續。傳說在今愛知縣豐明市的桶狹間古戰場。「桶狹間之役」是日本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戰爭。東海道最強大的的今川氏因為這個戰爭慘敗而沒落,反倒是勝利的弱小織田氏在這之後開始轉盛。這個事件成為戰國時代重要的分期。今川義元之墓在桶狹間古戰場內。十六世紀後期,隨著西人東來日本所引進的文物中,火繩槍可說是最重要的。它改變了日本傳統的作戰形式,對於專司作戰的武士階層也造成了衝擊。火繩槍在戰場中發揮決定性效果,最著名的便是織田信長與武田勝賴的「長篠之戰」。這也是日本戰國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據說長篠之戰中,織田軍的三千人鐵炮隊運用名為「三段擊」的戰術,將三千人分為三組,每組一千人,戰役開始時先用第一隊射擊,裝填子彈時則回到後方,輪到第二組攻擊,如此類推,產生連續射擊的效果,將一向戰無不勝的武田軍騎兵部隊擊潰。位在滋賀縣蒲生郡的安土山,是1576年修築安土城的地點。安土城遺址,曾經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如今只剩下一小段牆垣供後人憑弔。在日本人看來,豐臣秀吉(1536~98年)的誕生充滿神奇色彩。最膾炙人口的傳說是:天文五年(1536)丙申(猴年)一月一日,尾張國愛知郡中村(現名古屋市中村區)的農民木下彌右衛門的家中,誕生了一個男孩。彌右衛門的妻子平日篤信日吉權現(太陽神),經常向日吉權現祈禱能夠生一個男孩。有一天晚上,她夢見太陽進入她身體,之後,她懷了身孕。十三個月後,這個小孩誕生了。由於是日吉權現所賜之子,因此命名為日吉丸。這個小孩,臉長得像猴子一樣,所以大家都叫他猴子。據說他是多指畸形患者,右手長了兩根大拇指。英雄偉人的誕生難免染上神話色彩,尤其秀吉以一個出身微寒,最後居然能統一全日本,一生中更是有著許多傳說。上述的這則傳說自然也不例外,疑點甚多。譬如說,後來秀吉用來自我宣傳的《關白任官記》裡,就記載他的生日是天文六(1537)年丁酉二月六日。關於他母親因夢見太陽神而懷孕的故事,在後來豐臣秀吉寫給朝鮮國、中國、台灣原住民等的正式外交文書中也有提及。其實,當秀吉受封「關白」(相當於朝廷中宰相的地位,通常由地位最高的貴族擔任)一職時,他曾說他的祖父是朝廷的公卿,因受小人的陷害而至鄉下生活。有一次,他母親至京都探訪親戚時,與公卿貴族發生關係而生下他。後來他又改口說是他母親與天皇發生關係而生下他,最後,終於發展成他是「太陽神之子」的神話。豐臣秀吉的父親木下彌右衛門曾經在織田家擔任「鐵砲足輕」(火槍步兵),受傷後回到老家當農民。在豐臣秀吉一統天下後,或許他認為必須誇張自己的背景,使自己更具有權威性,另一方面,或許只是他自己的自卑感作祟而已。不過當他從替織田信長拿拖鞋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天下霸主時,連當時的知識份子也覺得不可思議,認為他似乎不只是個凡人。因此,對於當時的一般民眾而言,或許「太陽神之子」是個能夠讓人接受的說法。受限於其出身影響,關於秀吉早期的文獻記載十分有限,僅大概知道他曾在尾張、三河、駿河等地活動,並與尾張地方土豪蜂須賀氏有不錯的交情。此外,也有些關於他和忍者間互動的傳說。不管如何,青年時代的秀吉大概是個謀求武士職位的浪人之輩。1568年,他改名為木下秀吉。因與淺井長政和朝倉義景作戰有功,1573年被封為近江國今濱城(後改名長濱城)城主,並改木下姓為羽柴(羽柴,取丹羽長秀和柴田勝家姓中各一字)。之後受命攻略中國地方,任播磨國國主,主城為姬路城,先後征服但馬國、因幡國,使備前國和美作國的宇喜多氏服屬,並與毛利輝元作戰。1582年,明智光秀於支援秀吉途中發動兵變,攻佔京都並夜襲投宿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織田信長焚毀本能寺,切腹自盡,但屍骨無獲,其長子織田信忠戰敗切腹。當時豐臣秀吉正在圍攻備中國的高松城,由於報信者的失誤,於事變三天後才得知消息。之後,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導下,他迅速與毛利氏議和,5天內強行軍200公里返回京都,並隨即與明智軍展開決戰,這次行軍史稱「中國大返還」,行動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師的明智軍。回師之時,秀吉以信長之名為號召,成功收納流竄在各地的信長舊屬,於「山崎之戰」大敗準備不及的明智光秀。因此功績,秀吉在清州城重臣會議上得到多數織田族人與家臣支持,共同擁立尚在襁褓的信忠之子織田秀信繼任家督。但同屬織田重臣的柴田勝家(本為武士後代,看不起出身微寒的秀吉),卻擁立信長三子織田信孝對抗秀吉。隔年,雙方決裂,勝家出兵攻打秀吉。剛開始柴田軍略佔優勢,但秀吉寵賂柴田陣營的前田利家,使其於後方倒戈而擊潰柴田軍。此戰後勝家和另一重臣瀧川一益相繼自殺,織田信孝不久被殺,丹羽長秀和池田恆興歸服,秀吉完成統一織田舊部之舉。1584年,原先與其合作的信長次子織田信雄聯合德川家康反對秀吉,羽柴軍便與兩人展開史稱「小牧?長久手之戰」的戰事。擁有兵力優勢的羽柴軍直撲德川領地,但途中遭到德川軍伏擊,造成大將森長可戰死,迫使雙方談和,德川軍歸順羽柴軍,日後成為豐臣政權下的「五大老」之首(「筆頭」)。此後,秀吉正式展開信長未完成的統一大業。1585年,秀吉率聯軍攻打剛統一四國的長宗我部氏,迫使其歸降並退回原居地土佐。1587年,又以同樣的手法攻打即將統一九州的島津氏,完成西日本的統一。秀吉於1583年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建「大阪城」,1585年任關白,1586年受天皇賜姓「豐臣」,並就任太政大臣,掌握了中央政權。1590年,遠征關東,擊敗北條氏,使陸奧國的伊達政宗等東北諸大名皆歸服,至此完成全日本的統一。1591年,將關白之位讓給外甥豐臣秀次,自稱「太閣」。1592年,秀吉為達成「定都北京」的夢想,發動以西國為主的諸大名約20萬兵力攻打朝鮮。起初,久經沙場的大名聯軍攻勢猛烈,先後攻佔韓都漢城與陪都平壤。然而朝鮮水師在李舜臣指揮下屢破聯軍艦隊,而明朝派遣來的援軍給予聯軍數次重創。最後,由於損失過大,豐臣秀吉接受明朝和談的條件,侵略朝鮮的計畫暫告停止(此役因於文祿元年爆發,故亦稱之為「文祿之役」)。但1596年,秀吉又因不滿朝鮮未派人致意,再度遣大軍攻朝。一時之間,聯軍盤據釜山,再進逼漢城。然而明朝援軍入韓後,聯軍陷入困境,被迫死守於海岸各城堡。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於伏見城逝世,享年62歲,侵朝聯軍在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逐漸撤軍。豐臣秀吉因襲織田信長的經貿政策,以「樂座樂市」和朱印船貿易等方式振興商業,以控制城市、鑄造貨幣等政策規範金融。用「太閤檢地」(丈量田畝)政策來確立稅制,發布「刀狩令」,使農民、寺院繳出刀槍鐵砲,及其他各種武器,徹底地兵農分際,為江戶時代的幕藩體制打下了基礎。由於織田信長曾於其根據地近江築安土城(1576),豐臣秀吉則曾於京都伏見築桃山城(1594),再加上室町幕府已於1573年被驅逐,故此一時代在日本文化史上,被稱為「安土桃山時代」(1574~1602)。秀吉朱印「豐臣」大?城形勢圖大阪城天守閣,天守是日本戰國時代以後城堡的中心,也是城中最高的建築物,明治時代以後通稱為「天守閣」。大阪城的大手門與千貫櫓。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352
下載數:7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172.zip (39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