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漢末年以來,民間流傳的道教信仰,有時被利用做為與統治者對抗的工具,如:漢末黃巾起事、晉朝孫恩、盧循事件皆為顯著的事例。 南北朝時期,道教逐漸發展出一套為王朝服務的制度與儀法。 李唐立國,因現實政治的需要,利用道教來抑制佛教。甚至在「佛、道」和「儒、佛」的爭鬥中,統治者常利用「道教」和「儒家」的力量,貶低佛教的地位、抑制佛教的發展,以利於唐朝皇室政權的鞏固與發展。道教之所以在唐朝能興盛,乃拜唐玄宗大力提倡的結果;玄宗的崇道活動可分為兩階段:即位之初至開元年間,藉由崇道神話李唐政權的合法地位:此外,試圖消除武後則天崇佛以來的政治影響。開元天寶年間,崇道則是企求個人的長生不死。唐代後期,武宗在崇道的同時,對佛教採取詆毀的政策,于會昌元年(846年),下令毀佛、拆除寺廟及廟產充公等,佛教史上稱為「會昌法難」。唐代道教系統內,道士、法士重視經典文獻的研究、戒律的傳承。他們認為經界法籙是無上元始天尊傳授的。 晚唐以後,有呂純陽(呂洞賓),乎崛起於道教,創立新興道教的宗旨,可謂唐代新興道教的改革。於道教史的地位如太上老君的副亞,歷時宋、元、明、清至今,地位卓然。元、明以後,民間流傳的道教神仙故事,皆以呂純陽為中心人物。隋唐時期,道教形成一套系統化的道教哲學體系。隋唐道書援引《老子》首章『玄之又玄』的句義,來形容道之深澳難測。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25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