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從祭祀圈到信仰圈
除了地方菁英在公共寺廟的運作,可代表臺灣地方社會的特徵外,寺廟信徒們的祭祀活動和其中的社群,也是研究的切入角度,最著名的即是學者對祭祀圈和信仰圈的建構。祭祀圈是:「共同奉祀一個主神的民眾所居住之地域」,它是瞭解臺灣村落之地域團體或家族團體的重要方法。地方以一個寺廟的主祭神為中心,信徒在這個地方共同舉行祭祀,在這個地方不僅建廟或修廟是由居民共同出資,也會有頭家或爐主的設置,神明慶典時會上演公戲,也會有神明遶境的活動。質言之,祭祀圈即是地方上為了信仰共同的神明,而一起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地域單位。所謂信仰圈,則是以某一神明和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所組成的區域性信徒組織,這個信徒組織是自願性質的,這樣的信徒組織以神明會最常見,信徒入會完全是自願而非受強迫的。信徒們常在神明誕辰時,至香火發源地進香,而分香子廟的信徒每隔一段時間會前往刈火,或是信仰圈的主神每年都會有過爐的儀式,輪流到各角頭供民眾祭拜。漢人在臺灣建立聚落,發展成村庄、街鎮及城市,看似人群聚居的自然過程,實際上含藏著漢文化對聚居單位儀式的界定與社會運作。從部落性的土地公廟、村落性的村廟、街鎮上的大廟,或者各種角頭廟、聯庄廟的發展都可以看出臺灣漢人如何藉著公眾的、共同的祭祀來結合不同層次的地方人群,這是屬於祭祀圈的結構。除了地方性的、集體性與義務性的不同的層次的祭祀圈的發展之外,區域性的、群體性的與志願性的宗教組織也在祭祀圈提供的基礎上發展,此即是信仰圈的發展。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67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300.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