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時期,人死後入「黃泉」,似乎是一個相當普遍的概念,鄭莊公掘地見母的故事,說明黃泉有可能是指死後的世界。戰國時代,《楚辭》中的「幽都」及「土伯」則代表著「冥府」和「冥府的統治者」。但到了漢代,「泰山」搖身一變,成為神仙交會的所在及死後的冥府,泰山為何會由山岳變成冥府呢?主要原因是古籍《山海經》中,許多山上都有鬼居住,而泰山當然也不例外,另外,在帝王眼中,泰山是群山之首,尤其秦漢時期,泰山是帝王封禪的地方,使得泰山能夠通天的地位更加明確,這種聯繫人、鬼、天的地方,自然會被視為人死後的歸處。故在漢代,形成了以「泰山」為代表的冥府區域,而這樣的傳說,也一直為後代人所留傳下來。據目前研究資料來看,漢代的冥界組織和世間社會組織相仿,在冥界主神方面,我們看到了有:地下主、地下神、泰山神、主藏君、主藏郎中等,這些都是冥界神祇的職稱,祂們和世間的官府組織很像,反映出當時人們已經認為冥界等同於另一個時空下的人間。到了東漢時代,這種觀念更加明顯,在陪葬品中甚至還出現模仿世間土地買賣契約的「買地?」,以便死者能跟冥官或冥神買賣土地。這種虛擬的概念,雖不是漢代所獨有,但卻顯示漢人的冥府觀念,是相當活潑且具人間化的。漢代的喪葬禮俗,一般多以厚葬為尚,但官方則反對厚葬,反對的理由有二:一是提倡節儉的風氣。二是為維持社會的禮制。但是這些禁止厚葬的法令,並未收到良好的功效。觀察漢人之所以願意厚葬死者的原因,主是因為他們相信,死者可以藉由厚葬繼續保有生前的榮華富貴。如今我們從漢墓壁畫中,看到了漢人對死後世界的規劃,充分呈現出延續生前美好生活的冀望。這種對死後生活的幻想,也勾勒出中國傳統觀念下,對死亡世界的想像及藍圖。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