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5-6年級
此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是將「宗教」此一抽象的社會概念,透過具體的在地生活經驗進行解構,其設計理念建立在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採用情境與在地化的錨點。課程並非從定義或世界宗教史開始,而是以「引起動機」的「虎爺起源傳說」影片 切入。透過提問「臺灣民間為什麼會有虎爺信仰?」 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提問,將學習的起點錨定在學生熟悉的文化情境中。
其次,由具體到抽象的鷹架建構。教學流程的設計,是先引導學生探討具體的信仰實例(如虎爺、原住民族的自然崇拜、漢人對石頭大樹的祭拜) ,接著才在這些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宗教是如何產生的?」 這一抽象概念(源於對自然的尊敬、畏懼,以及對生老病死的期許) 。
第三,重視資料判讀與素養。本教案特別安排了「讀圖練習」環節,要求學生分析「臺灣宗教人口概況百分比」圖表 。學生需要從圖表中找出關鍵資訊(如民間信仰佔比最高) ,並進一步「推測宗教信仰發展的情形」 ,這直接呼應了學習重點 3b-III-2(摘取及整理資料並判讀) 。
最後,多元資源的整合應用。此設計並未局限於課本,而是融合了數位影音(YouTube影片) 、課本內容 以及課後的「PIRLS評量題組」 。這種多模態的資源整合,旨在透過不同媒介鞏固學習,並同時深化學生的閱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