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文化保存-凱達格蘭北投社縮圖
文化保存-凱達格蘭北投社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北投社為凱達格蘭族的重要活動場域,歷經都市開發與空間變遷,今日僅存少數文化與歷史遺跡,是臺北市少見保有原住民族部落痕跡、地名與文化脈絡清晰之地。保德宮為當地融合土地公與王爺信仰的複合廟宇,其神像、祭具與祭典儀式反映平埔族與漢人文化交流之歷程,具深遠文化意義。保德宮的源流與北投社番仔厝聚落的遷徙密切相關,是研究平埔族社會變遷的重要據點。番仔厝綠地則位於原聚落北側,為承載北投社歷史記憶的核心場域,見證臺北盆地凱達格蘭平埔族人的生活足跡與歷史演進,具高度文化與歷史價值。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縮圖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馬祖新村建於民國46年,因當時蔣中正夫人宋美齡赴馬祖勞軍後關切官兵眷屬安置需求而興建,並非居民來自馬祖。作為桃園首座眷村,村內以棋盤式道路、魚骨式建築設計,營造獨門獨戶的軍眷社區,曾獲全國模範社區殊榮。隨居民遷出,桃園市文化局著手保存活化,馬祖新村於民國9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全台第二個依文化資產法保存的眷村。現轉型為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基地,融合影視與藝文推廣,設有桃園光影電影館、文創市集與懷舊展演空間,保留眷村人情味,重現過往左鄰右舍串門子的溫馨場景,使原本被遺忘的眷村,成為歷史與創意交織的文化地景。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中興造紙百年風華》(中文版)縮圖
透過「中興紙廠.宜蘭自造─紀錄片拍攝委託案」,以地方調查、口述歷史採訪方式,探查紙廠員工、鄰近居民及產業發展個事件相關人物所得的相關資料,進行紀實紀錄片拍攝,將宜蘭中興紙廠的紙廠歷史、造紙產業、人物口述內容等一一記錄,並以影像方式呈現予大眾,提供大眾了解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的風華過往。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亂彈戲(彭繡靜)縮圖
文化保存-亂彈戲(彭繡靜)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認識消保政策縮圖
公民-認識消保政策
行政院/行政院
為守護兒童的消費安全與權益,行政院透過消費者保護計畫推動多項措施。首先,將兒童相關議題納入各主管機關的執行方案,從食品安全、商品查核到校園消費教育都加以強化。同時,積極提升小朋友的消保知識,舉辦如消保小學堂等寓教於樂活動,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若遇到消費爭議,家長與小朋友可透過1950專線或線上申訴平台快速求助。針對無主管機關的新興行業或契約糾紛,政府也訂定明確規範,保障兒童在遊樂園、課後照顧等場域的契約權益。此外,全國消保官持續查核與兒童相關產品與場所,確保每一項消費行為都安全有保障。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車城老故事電子書-閱讀我的故鄉-統埔、溫泉村篇縮圖
介紹統埔及溫泉村。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臺灣後灣-楊天富阿公的精彩人生縮圖
DOC在地課程-臺灣後灣-楊天富阿公的精彩人生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
1944年5月至1945年8月間,短短年餘時間,其遭逢有「太平洋奇蹟之稱」的「塞班玉碎」、海上漂流10天,13人中僅其與另1資深日籍船員,奇蹟倖存獲救,接著又2度親臨巴士海峽(海底大棺木之稱)的恐怖海域海戰。死裡逃生,卻將這段深刻記憶,深鎖腦海73年。直至今年元旦與作者重逢始吐露,期待後人記住這段歷史。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水下龍宮 嘻遊趣縮圖
地理-水下龍宮 嘻遊趣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台灣素有「漁業王國」之稱,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與發達的漁業技術。然而,隨著長期過度開發與沿海水域汙染問題日益嚴重,漁獲量逐年下降,海底生態系也面臨極大威脅。過去繁盛的「水下龍宮」逐漸變得稀疏破碎,提醒人們反思人類與海洋資源的互動關係。為了挽救這一現象,台灣近年積極推動漁業資源的保育與重建,例如進行魚礁投放、禁漁區設立與海洋教育推廣等措施,期望恢復海洋生機,讓美麗的海底世界得以永續延續。透過這樣的努力,我們不僅守護珍貴的自然資產,也培養新世代對海洋的認同與保育責任,讓未來仍能見證繽紛的海底生態風貌。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本件作品是以磚燒製的風獅爺,風獅爺也稱瓦將軍、黃飛虎等,因風神亦稱風師,而「師」與「獅」諧音而得名,中國自古有在屋頂安置辟邪物的習慣,因多作獸形,故稱「瓦獸」。「瓦將軍」即瓦獸總管,造型多做武人跨騎獅子,張弓射箭的勇猛模樣,以居高臨下守衛家宅,不受外界邪惡侵犯,有關「獅」在傳統文化中的形象與意涵,最早獅子被稱為「狻猊」,又自西域語言音譯為師,最後才演變為”獅”。中國不產獅子,漢代才有明確的記載由西域進貢,因親睹實物的機會不多,加上佛教經典常以獅子比擬佛法,更加神化了獅子的形象,於是經過歷代的想像添附造型和真實獅子差異愈大,從風獅爺可以看到民間傳說的趣味,更因其造型特殊,而有趣充滿藝術化的詮釋。
國小3-4年級
公民-外交基本方針縮圖
公民-外交基本方針
外交部/外交部
根據憲法,我國外交秉持獨立自主精神、平等互惠原則,積極拓展對外關係、保護僑民權益,促進國際合作與世界和平。外交部的核心任務是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利益,並以總合外交策略推動價值外交理念及經濟日不落國願景。我國外交政策以民主、和平及繁榮為三大支柱,深化與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發揮臺灣作為印太地區穩定與繁榮的關鍵力量,以及全球自由民主典範的角色。臺灣持續透過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強化國際地位與夥伴關係,展現對國際社會的貢獻與責任,開創價值外交的新時代。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淡水砲台夏令營宣傳短片 4 定版+青春縮圖
以「滬尾清法戰爭文教推廣」為宗旨,將國定古蹟「滬尾礮臺」化為探險的場域,以1884年發生在淡水的「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為主題,於民國109年(2020)8月針對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童,設計10梯次單日體驗活動。 在一整天的活動之中,小朋友們能在廣大的礮臺腹地中,進行刺激有趣的鐳戰體驗遊戲,聽故事老師說有趣的清法戰爭故事,也手作真的可以發射的鐳雕大砲,希望透過多元化、寓教於樂的活動,讓小朋友們透過實地探索與情境體驗,重新認識那一年的清法戰爭滬尾之役。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滬尾是國際商港,載運茶、樟腦等貨物,滬尾海關的稅收豐厚,引來國際列強的覬覦,1883年12月,清法因為越南主權問題爆發戰爭,為了增加和清朝談判的籌碼,法國企圖佔領北台灣,希望取得基隆煤礦供應船艦能源,佔領滬尾港掐住豐厚的關稅收入,並可直入台北城。 戰事起自北圻(越南北部)權益之爭。法國欲估領北台灣逼清廷退讓,出兵攻打基隆和滬尾(淡水)。法軍在滬尾之役遭遇挫敗,攻台策略受阻,影響與清廷談判籌碼。對滬尾居民而言,則是場前所未有的震憾經歷,留下一頁光榮歷史和足以傳世的共同記憶,也是清末台灣唯一勝戰。
國小5年級
地理-【離岸風電】雙星奇源 風從海上來縮圖
地理-【離岸風電】雙星奇源 風從海上來
經濟部能源署/經濟部能源署
離岸風電是利用海上穩定且強勁的風力發電,為臺灣帶來乾淨、可再生的能源。由於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風場資源,近年積極發展離岸風力發電,不僅有助於降低對燃煤與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的依賴,還能有效減少碳排放,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從設置在海上的巨大風機,到將電力輸送上岸的變電設施,每個環節都蘊含著高科技與工程挑戰。離岸風電的推動不僅提升能源自主性,也帶動本地產業鏈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並促進臺灣技術水準的進步。這不只是能源轉型的表現,更是臺灣朝向永續社會前進的重要里程碑。透過理解這項技術,我們也能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參與節能減碳,共同為守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滬尾之役 影像館展場花絮縮圖
「滬尾之役影像館」民國108年(2019)至民國109年(2020)佈展於淡水海關碼頭園區,面對紅毛城,連接淡水老街河岸的最底端,碼頭上可見到當年船隻停泊的繫船柱,從園區望向出海口,滬尾之役的戰場就在面前。走進園區B棟倉庫的滬尾之役影像館,透過入口的多媒體地面互動裝置《架海飄洋》,走在光盤之上,漂浮於海面,彷彿穿越大洋而來,準備重返滬尾之役的戰場。來到《爬梳歷史》,靠近便能觸動古畫燒開,一本歷史古書映入眼簾,翻閱著古書認識滬尾戰役的史實內容。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虎尾建國眷村:再現虎尾的天空(完整版)縮圖
眷村文化客廳養成計畫為延續眷村文化駐地工作站能量,透過里長宅的簡易修繕,進行深度人文田野調查,進行眷村文物、老照片的蒐集,成為眷村交流客廳,重視眷村文化內涵,重新找回文化基底,凝聚共識與能量,並文化轉譯為專書、影片及文化劇場;透過駐地研究發展農村再生、大防空洞影視音體驗、眷菜美食、文化季等文化活動,進行校園走讀推廣,並試圖建立虎尾眷村永久性的文化據點。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復 修復的是建築也是歷史縮圖
文化保存-復 修復的是建築也是歷史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
建築是一種空間,空間永遠是人、故事的一個舞台。對臺灣在地的文化以及如何建立社區居民的自主意識,城鄉所在各地方在一二十年前就與社區互動。都市不一定是人多的大,重點是如何營造城市氛圍,基隆的定位是如何呢? 基隆地區不是單一存在民族的環境,是結合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四百多年來在臺灣所有重大事件中,可以說是都沒有缺席過,甚至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經歷過歷史的城鎮,讓我們去認識理解這地方以前發生過什麼,這就是建築。古蹟修復的是建築也是歷史,從不同角度,開始去認識與理解。
國小5-6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