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楊玉欣縮圖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楊玉欣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
台灣超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真心付出、用心關懷、熱愛生命,有勇敢、堅持、樂觀的精神,不畏艱難、傳承文化、服務利他、回饋社會體現共好的價值,跨越身心障礙,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用感動喚醒靈魂,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台灣超人,讓我們看見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 楊玉欣委員──台灣生命教育學會附設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 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 面對逐漸失能的身體 惟有付出愛,才是永恆的。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面向太平洋 — 宜蘭的二戰時代(4K)縮圖
《面向太平洋》是蘭陽平原的地理形勢,亦寓意太平洋戰爭臺灣軍對美國的佈署態勢。紀錄片藉由經歷二戰的耆老口述、保存迄今的軍事遺構及調查研究,引領觀眾見證「戰爭至和平」的歷史變遷,亦是終戰75年後,臺灣、宜蘭正視過往歷史的視野與勇氣。透過二戰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影像化紀錄,整合歷史圖像、文獻、耆老口述及現地拍攝的多元層次,以此連結土地與人民之記憶,省思戰爭的殘酷與和平之可貴。紀錄片於民國110年(2021)獲得第54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長篇紀錄片金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Palunan nu Lidaw縮圖
文化保存-Palunan nu Lidaw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Lidaw部落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屬於南勢阿美族七社之一,其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祭典為Palunan。Palunan不僅是重現祖先登陸建立部落的歷史儀式,更象徵著年齡階級制度的更新與代代傳承。此祭典具有成年禮的意涵,八年舉行一次,是部落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轉捩點,標誌著其從學習者轉變為參與部落公共事務的成員,也象徵部落新一代力量的誕生。Palunan不僅展現族人對傳統的高度認同與文化自覺,亦透過完整的訓練過程傳遞實用技能與文化知識,如海邊求生、陷阱製作、傳說故事、歌舞祭儀等,緊密連結生活與歷史記憶。祭典中的歌謠提及祖先姓名,儀式前的競跑活動Marengreng亦涉及特定傳統聖地的參訪,充分體現對族群歷史與文化地景的尊重與記憶。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沙灣世紀風華延伸閱讀 01—基隆韓人口述歷史縮圖
基隆與山、海關係密切,城市記憶皆環繞在此,城市發展更是由基隆為港而起。和平島因其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便作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門戶,擁有豐富文化與地景資源。沙灣地區亦因海權列強的到來漸趨昌盛,成為基隆軍事與城市休閒要地。但19世紀末的築港工程,造成海岸人工化,戰後的港區管制進一步斷裂城市與海的關聯,也讓山與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遠。為了再次重現基隆山海地景,將城市生活帶回港邊,發展出「找到山、海、記憶」的願景,並採用以下策略:(1)保全考古遺構、自然海岸、關鍵視域(廊)。(2)以歷史資源為據點,整合可及街區與公有地為「策略發展地區」。(3)以港公司、中油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營造基隆山海城市的魅力。(4)建置山海聯通歷史散步路徑與智慧導覽系統。(5)結合考古發掘基地,籌建展現基隆大航海標記的博物館,建構與世界的對話基地。(6)以大沙灣為選址核心,籌建展現城市現代化博物館,打造城市歷史新亮點。 相關子計畫包括: 1、沙灣地區暨太平輪紀念碑歷史調查研究及敘事空間整合計畫—蒐集沙灣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進一步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故事文本,讓更多人了解沙灣地區的歷史。 2、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40分鐘正片加50分鐘衍生閱讀,分別爬梳大基隆及沙灣歷史,及深入地方挖掘關於沙灣地區常民的生活現場。 3、基隆沙灣地區歷史場景再現共識凝聚策展計畫—希望在市民之間創造可發酵為凝聚力的話題,形成沙灣新願景的共識。因此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港市生活採集—邀請職人分享其角度所看見的基隆樣貌,為基隆未來的生活滾動出更多的想像、尋找快樂園—重現沙灣地區不同時代,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方式的不同樣貌,如設置浴池、海港辦桌、咖啡與酒吧市集、音樂舞蹈表演、互動式劇場、山海巴士—以公車為交通工具,穿梭串連各歷史場景。 4、沙灣地區數位攝影測量計畫—針對沙灣地區空拍攝影測量與重點古蹟、歷史建築物3D雷射數位掃瞄,以作為文化價值推廣合及虛擬實境多媒體資料建置的重要基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縮圖
文化保存-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太武新村建於民國53年,為紀念八二三砲戰而建,由軍方變賣落彈籌資興建,為桃園罕見的美式眷村建築。其仿自美軍顧問團宿舍,每戶獨門獨院、雙層磚造,配給曾駐防金門、參與砲戰的陸軍將校眷屬。民國98年登錄為歷史建築,109年修復開放部分眷舍,設有八二三砲戰故事館,從軍旅與家屬生活視角,呈現近代戰爭記憶。園區位於大溪河西,鄰近慈湖與大溪老街,結合藝術入村,和平發聲理念,透過特展、市集、講座等形式,傳遞歷史、凝聚社區記憶,也讓眷村文化成為引發對和平反思的公共空間。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新化DOC】新化十八嬈蜘蛛精大鬧大目降縮圖
「大目降」即今日臺南縣新化區之舊稱,又稱「大穆降」。「十八嬈」又稱「十八嬲」,十八為農曆18日,嬲指涉女性追求情欲的行為,後因民眾認為嬲(音同鳥)字不雅,改稱嬈(音同饒)。早期臺南縣的麻豆與大目降(新化)在元宵節間皆有「十八嬈」的習俗,關於此項風俗的起源時間、地點,目前尚未發現直接而充足的證據。根據民間傳說,大目降於古代是風水師口中的「八卦蜘蛛穴」,此穴中軸在原三角湧仔農會前的十字路口處,即今日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叉路口,向8方輻射出8條交通路線:往臺南、關廟、玉井、新市等4條是主線,往大灣、唪(ㄈㄥˇ)口、虎頭埤、礁坑等4條是副線,共8條線,構成一幅似八卦、蜘蛛狀的圖形,因而得名;除了「八卦蜘蛛穴」之外,又有「七星墜地」的傳說,「七星墜地」的七星,指的是當地7座廟宇:朝天宮、武安宮、北極殿、天壇護安宮、太子宮、觀音亭和清水寺,這7間廟宇的主神為包含媽祖的天上7位神尊,七神降臨人間,共佑生靈。此地結合「八卦」、「七星」,為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