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歷史-鳳鼻頭(中坑門)考古遺址縮圖
歷史-鳳鼻頭(中坑門)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位於高雄市林園區的鳳鼻頭(中坑門)遺址,地處鳳山丘陵南端的台地上,約有3500至2000年歷史。該遺址最早於日治末期由日人坪井清足發現,民國54年考古學者張光直曾進行系統性發掘,確認其涵蓋大坌坑文化、繩紋紅陶與夾砂紅、灰陶文化等多樣文化層。民國79年,中研院劉益昌與黃士強教授深入調查,證實該地包含新石器時代早至晚期的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鳳鼻頭型及鳳鼻頭文化三個文化層。鳳鼻頭遺址出土豐富,時間跨度長,顯示台灣西南部史前人群文化的演進,可以了解該地連續發展樣貌。
國小3-6年級
公民-原住民族的山海世界─孫大川縮圖
公民-原住民族的山海世界─孫大川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孫大川透過自身原住民身分與母親的生命故事,描繪原住民族在歷史洪流中面對文化斷裂所承受的失落與哀傷。他不僅記錄這段族群記憶,更以行動致力於原住民族文化的延續與重建。多年來,他透過創辦原住民文化雜誌、舉辦演講與公共倡議,讓社會重新看見原住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堅韌的生命力。他的努力不只是個人對族群認同的表達,更是對歷史正義與文化多元的積極回應。孫大川的故事讓我們從原住民視角出發,重新思考其在臺灣歷史中的地位與角色,也提醒我們:文化保存不是一種浪漫,而是每個世代的責任。他用文字與行動編織出族群記憶的線索,引領我們理解、尊重並珍視多元文化的存在與價值。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鹿港長源醫院縮圖
文化保存-鹿港長源醫院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長源醫院創建於大正9年(1920年),位於鹿港五福大街和興街,是昔日商業重心地段。其建築原為清代閩式街屋,後經昭和8年(1933年)市區改正,第一進被拆除,並於民族路側增建鋼筋混凝土與磚造木結構樓房,形成今日融合閩式與日式、西式風格的折衷式街屋。該建築由許良購置,供其子許讀醫師開設診所兼住家,具住宅與醫館複合使用特色。院內保存鹿港書畫名家郭新林及王席聘之彩繪與書法作品,展現民間藝術價值。外觀則反映1930年代市街改正後的街屋樣貌,與中山路老街街屋群相連,共同形塑鹿港特有的歷史風貌,是具建築與技術史價值的珍貴文化資產。
國小3-4年級
歷史-明清金門城遺跡縮圖
歷史-明清金門城遺跡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金門城創建於明洪武20年,西元1387年,為明代衛所制度下的重要海防據點。歷經明永樂年間城牆增築、抗倭名將俞大猷駐守、南明魯王寄蹕及清初遷界等歷史變遷,城跡見證金門軍事、防禦與聚落發展之歷程。城牆以夯土與花崗石構築,反映明初築城工法;城內外留有虛江嘯臥碑碣群、文臺寶塔、古街遺構與魯王疑塚等文物。此地尚保留歷史風貌,延續無形文化如城隍祭典,顯示整體文化連續性。作為我國唯一留存的明代千戶所城,金門城具高度稀少性與不可取代性。2022年,金門縣政府登錄其為縣定史蹟,確認其作為歷史事件定著空間的文化資產價值。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林口迓老祖縮圖
文化保存-林口迓老祖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林口顯應祖師信仰源於地方神明會的輪祀活動,信徒對顯應祖師公俗稱為老祖,主要分布於北臺灣林口臺地周邊地區,此外包含泰山、五股、新店、深坑、汐止、龜山、蘆竹一帶也是信仰範圍,最晚自1901年起已形成五大股輪祀組織,包含蘇厝股、瓦厝股、土地公厝股、錢厝股和嘉寶股,歷經發展擴及至桃園蘆竹。在林口頂福巖建立前,每年農曆9月18日前後,為顯應祖師壽誕,信徒會舉行為期三日的迓老祖祝壽祭典,1994年頂福巖建立後改為安座紀念日農曆9月27日前後,包含獻供神豬、酬神戲、過火、祈安遶境與爐主交接等儀式,現今迓老祖儀式分三日舉行。林口迓老祖展現深厚的宗教情感與社區凝聚力,是林口地區民眾高度認同的宗教民俗活動。此信仰文化歷史悠久,儀式傳統豐富,充分反映林口地區的社會變遷與民間信仰特色,具高度地方認同與文化價值。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縮圖
文化保存-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局
新竹市鐵道藝術村位於台鐵新竹站旁,原為日治時期昭和十六年(1941年)興建的老倉庫,當時用作鐵路貨物儲存。隨著鐵路運輸業務減少,倉庫經歷閒置並一度作為民間補習班使用。隨著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的啟動,這些閒置的倉庫被重新開發為藝術創作與展示空間,並成為新時代的文化地標。倉庫空間寬敞,提供大展場、小賣店、駐村工作室等設施,是結合歷史記憶與現代藝術的理想場所。藝術村每年不定期舉辦展覽、講座、工作坊等活動,並提供親子閱覽區與獨特的追火車月台,讓訪客能近距離欣賞火車的動感與音響。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漆工藝(王清霜)縮圖
文化保存-漆工藝(王清霜)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漆器為古昔生活用品,王清霜先生所製作漆器除生活運用外,其漆藝高尚精妙,在藝術上具有重要價值,在藝術史上具承先啟後之地位,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相見馨牡丹電子書縮圖
DOC在地課程-相見馨牡丹電子書
屏東牡丹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立牡丹國中
每年七、八月東源、牡丹等部落區域到處開滿野薑花,面積達53.6公頃,形成野薑花海,增添本鄉景點,每回開花期間總能吸引遊客前來駐足本鄉遊玩,在如此美景之下,牡丹鄉辦理「相見馨牡丹-野薑花季系列活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大溪遊戲小學堂 2—1古宅生活趣 休息好眠父母房縮圖
以「傳世」為理念,透過「李騰芳古宅」與「大溪風土故事」兩大主題,於古蹟內設計各種生動有趣的遊戲與五感體驗,讓親子共遊共學,鼓勵孩童親近文化資產與大溪鄉土,透過玩樂,激發對古宅之興趣與知識學習,傳承人文價值。 本案規劃古宅生活趣、起厝養成班兩種主題學習方案,並以兩種主題季節設計與辧理活動,合計執行10場次,包含結合中興國小1—4年級、自學班校外教學的「小學生趣大溪」,和結合月眉休閒農業園區規劃月眉一日小旅行的「兒童節一起來大溪玩」。目前仍持續辦理本活動,於每月第四個週六舉辦,帶領大小朋友一同到李騰芳古宅學習體驗學習,認識古宅的建築與生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風中旅者─黑面琵鷺縮圖
地理-風中旅者─黑面琵鷺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當北風吹起,一群遠道而來的旅者降臨台江濕地——牠們就是黑面琵鷺。每年秋冬,這些珍稀的候鳥自遙遠的繁殖地飛越千里來到臺灣,選擇台江濕地作為越冬棲地,直到春天來臨才再啟程北返。黑面琵鷺被譽為「濕地健康的生態指標」,牠們的出現不僅象徵著自然界的季節遷徙循環,也反映濕地生態環境的品質與穩定。透過觀察這群「風中旅者」,我們得以感受大自然的律動與生命的堅韌,更進一步體會人類在自然保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黑面琵鷺提醒我們:守護濕地,就是守護地球上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家園。這不僅是一段遷徙的旅程,更是一堂關於共生與永續的深刻生命教育。
國小5-6年級
地理-家,永安   漁業署漁村產業亮點計畫 永安石斑篇縮圖
永安是一座位於臺灣南部的濱海漁村,昔日以密集的魚塭景觀聞名,居民多數從事養殖漁業。近年來,隨著社會變遷與產業轉型,地方開始引入新世代的經營理念與創新技術,讓這片熟悉的漁鄉煥發新的生機。漁業署推動「漁村產業亮點計畫」,協助地方產業發展,其中永安的石斑魚養殖便成為典範之一。這項計畫鼓勵青年返鄉投入養殖事業,將多元經營、科技養殖與品牌行銷導入產業中,不僅改善傳統漁業的經營方式,也活絡地方經濟。新一代的參與為永安注入希望與活力,展現漁村創新的可能性與未來性,象徵臺灣養殖漁業的新篇章。
國小3-4年級
地理-雨滴的旅行縮圖
地理-雨滴的旅行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
大雨傾盆而下,水滴三兄弟興奮地踏上各自的冒險旅程。大哥被風送往高山,展開山林的探索之旅;二哥流入蜿蜒的河川,體驗水流的力量;小弟則跌入城市的排水系統,見識到都市積水的現象。他們在旅途中經歷山洪暴發、河水氾濫與都市淹水等不同挑戰,也逐漸了解水資源管理與防災知識的重要性。他們學會了如何防範洪水、應對積水災情,更體會到節約用水對生活與環境的深遠影響。這段充滿想像力的故事不僅揭示水循環的運作原理,也傳遞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透過水滴三兄弟的冒險,我們被提醒:每一滴水都來之不易,唯有珍惜資源、加強防災意識,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守護我們的生活環境。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上白礁之擔馬草水縮圖
DOC在地課程-上白礁之擔馬草水
臺南市學甲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學甲區東陽國小
擔馬草水屬台灣民俗文化廟宇活動特色之一。對神明許願或還願報答方式之一 ,往往都是感受到神明的庇佑而丕吉泰來,這些擔馬草水都是志願性質,因以前醫學不發達,擔馬草水的人還願大都是之前發願祈求大道公幫自己或親人讓身體康復,以及近年來祈願的類型似乎有了轉變,大環境不佳求職不易、創業維艱因此祈願者也不少,當然擔任志願者都受到大道公庇蔭而能順利化解危逆,所以在上白礁這天來還願,伴大道公出巡繞境為無形的兵馬服務,以答謝神恩!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六甲DOC】一起尋找六甲好神縮圖
DOC在地課程-【六甲DOC】一起尋找六甲好神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
六甲區擁有豐富人文歷史,但六甲區公所深感遺憾沒有六甲鄉誌來紀錄六甲人文歷史,近兩年六甲在陳啟榮區長的帶領下開始積極盤點六甲轄區內珍貴的老屋歷史,及六甲區內香火鼎盛廟宇等文史資料收集及整理,而設於六甲區公所內的六甲DOC更是成為數位文化典藏的推手。 六甲DOC透過數位課程,將六甲廟宇手繪明信片數位化,並帶入六甲好神環景影片課程,帶領著數位機會中心學員至六甲區廟宇進行環景拍攝、動態錄影、導覽語音錄製等學習,除此之外,影片後製更邀請兩位數位機會中心學員負責日語及英語旁白錄音,豐富影片內容,共同紀錄六甲區內特色廟宇讓靜態廟宇文史、相片,透過數位編輯讓六甲廟宇透過數位拍攝方式進行數位典藏。 今年拍攝將赤山龍湖巖、恆安宮、保安宮等數位影音成果放置DOC平臺,透過網路,讓更多人不用來到六甲就能一窺六甲廟宇之美,也讓來到廟裡拜拜的民眾可以透過影音記錄更加了解每間廟宇特色,讓六甲區的古廟一起跟上數位時代潮流。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橫山宋江陣縮圖
DOC在地課程-橫山宋江陣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今年2月16日遊計畫主持人賴正文教授帶領視傳系老師拜訪內門doc及西門國小,討論3月11日宋江嘉年華是否能協助做文化保存,經過討論後,期望輔導團隊能協助橫山宋江陣短片拍攝,視傳系劉老師隨即在3月11日即帶領學生前往嘉年華會紀錄並參與盛會,幾經修改,作品完成後將提供橫山宋江館展示廳撥放。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六甲DOC】廟宇風華數位繪本縮圖
DOC在地課程-【六甲DOC】廟宇風華數位繪本
臺南市六甲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六甲區公所
寺廟的建立與神明信仰,反映了生活社會的需要。 在六甲區的大街小巷裡,總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建築物驚喜。 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擁有豐富歷史特色的臺南六甲區吧! 六甲數位機會中心結合數位化課程, 特地挑選了14座廟宇(赤山龍湖巖、赤山龍潭寺、六甲恆安宮、保安宮、五甲龍鳳寺、水林龍玄宮、龍鳳寺、保生廟、七甲龍湖代天府、甲東代天府、二甲玄武殿、王爺宮廟、十八王公府、聖姑廟) 將實體繪本數位化並結合勝利之聲電台,讓學己動手錄製廟宇詩詞 連結了過去與現在,讓大家更了解廟宇歷史。 每間老屋的詩詞,更是陳啟榮區長一字一句寫出來的,區長不僅是老屋幕後推手,也因為區長的重視,讓原本無人問津的歷史建築,彷彿活了過來,也讓更多人認識六甲的文化之美 想來一趟充滿人文歷史的文化之旅嗎? 來六甲就對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