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公民-【溜滑梯是誰的?】縮圖
公民-【溜滑梯是誰的?】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兒童遊戲場常充滿歡笑,也可能出現爭搶遊樂器材的情況。《溜滑梯是誰的?》是社家署與作家王文華合作推出的繪本,描寫一段孩子在遊戲場爭搶溜滑梯的經驗,透過故事引導孩子學習「共享」、尊重他人與遵守遊戲規則。此繪本也融入老年人與身障者的角度,強調共融遊戲的重要性。為推廣兒童遊戲權,社家署透過實體書、電子書與動畫多媒體形式推廣這本繪本,並強調讓孩子參與公共設施設計的重要性。王文華老師更在導讀活動中,透過互動提問帶孩子進入故事情境,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與他人合作與溝通。繪本希望孩子能透過換位思考,理解同伴的感受,進而培養良好的遊戲素養與社會互動能力。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猴硐礦工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猴硐礦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曾經,猴硐是全臺產煤量最大的地方,更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後盾。 為什麼叫「猴硐」?北37線四點八公里處,那裡有一個石頭下面,有一個凹洞,獼猴都住在那邊,所以叫「猴硐」。 關於百年煤鄉,礦工生根立命的猴硐。青桐到平溪跟宜蘭線都是有運煤關係,這裡生產量大,煤場也是配合鐵路開通,民國九年所建造的,包括瑞三運煤橋也是民國九年建造,猴硐煤礦嚴格說起來應該要算幾百年歷史了。 清末的時候猴硐就已經有煤礦了,長輩說當時煤炭是用手工推出去的,還有人工挑夫、挑到八斗子碼頭,運往日本、大陸,當時都是外銷,那時候煤炭是官煤,老百姓不能燒的。
國小3-4年級
傳統技藝-剪黏工藝師 許哲彥縮圖
傳統技藝-剪黏工藝師 許哲彥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廟宇的屋脊裝飾如剪黏、交趾陶、木雕、石雕和彩繪等,展示了傳統美學與忠孝精神。北港是臺灣媽祖信仰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民間藝術的熱點,擁有獨特的工藝文化。剪黏泥塑大師許哲彥是國內唯一師承國寶級大師江清露的弟子,專精於剪黏技術及相關工藝,並創出「不見灰」的剪黏手法。許大師從小熱愛廟宇藝術,經過近六十年的耕耘,曾在多個知名古廟及國外如日本橫濱的廟宇完成作品。他指出,剪黏藝術是廟宇建築的靈魂,臺灣廟宇的屋脊以色彩斑斕的剪黏藝術為特色,融合了陶藝、泥塑與雕刻,是獨特的民間工藝。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鐵翼榮光—前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主題影片縮圖
在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的支持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籌備3年進行調查研究、先期規劃、文物影像蒐藏與詮釋、口述訪談等相關計畫,以文化治理帶動在地民眾歷史記憶,透過這次展示計畫,重回歷史現場,共同形塑文化保存意識。 為落實再造歷史現場精神,整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已整備的前空軍桃園基地相關文史文物資料,轉化為展覽與系列活動,讓民眾更能貼近曾經機密的軍事基地。活動方面以主題講座暖身,延續至9月份「全國古蹟日」系列活動,邀請劇團進入學校互動;以情境式導覽劇場、實境解謎等活動,讓民眾親身走入前空軍桃園基地體驗文資空間氛圍。執行成果如下: 1. 完成於桃園市文化局(民國109年(2020)7月4日至19日)與八德餘慶堂(民國109年(2020)8月14日至9月30日)兩地之展覽,展期63天合計6,926參觀人次,利用數位科技手法,展現基地歷史變遷。內容結合文物詮釋計畫,進行史料、舊照、文物之多元展示,並配合口述訪談、中研院「飛遠專案」及執行任務所拍攝之偵照照片,呈現當時情景。 2. 計畫也安排退役將士及眷村居民重返基地,拍攝紀錄影片留存數位紀錄,以讓更多觀眾得以了解當時歷史故事,製作《回家的路》為影片主題曲。 3. 以【基地任務大解密 X 前桃園空軍基地再造歷史現場】為題辦理「儀表板的秘密」、「最神秘的黑貓中隊」主題講座。並結合古蹟日辦理3場次活動,分別以戲劇、音樂、舞蹈之情境導覽基地;以實境解謎的方式讓參與者在前空軍基地中,用故事包去體驗基地故事;透過劇場宣導活動及有獎徵答等方式與師生進行互動,廣邀師生一同參與桃園空軍維護古蹟行動,希望喚起桃園在地師生對所處區域歷史文化的重視了解。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戰祭1884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戰祭1884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
《戰祭1884》以1884年清法戰爭為背景,因清、法兩國的衝突,延燒至臺灣,最終在滬尾爆發戰役的故事。全劇不只描述十月滬尾圍城當中,活躍於當時代的風雲人物:清將領孫開華、臺勇領袖張李成、加籍牧師馬偕博士、英茶商德約翰等人,面臨大事件的抉擇,更描繪出小城居民、臺勇、小兵、法軍等小人物在戰爭衝突下的心境。由許秀年飾演的臺灣北部第一位受洗女信徒—陳塔嫂,以及雲力思飾演的大地之母Yaki,則為充滿煙硝陽剛的戰爭故事,增添濃厚的母親守望意象。 從「淡水人的藝術節」到訴說「臺灣自己的故事」,走過十年,《戰祭1884》重現的不只是「西仔反」的在地記憶,更是屬於這片土地和我們共有的,動人心魄的臺灣史詩印記!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宋江陣縮圖
傳統技藝-宋江陣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宋江陣是一種結合武術與陣法演練的陣頭,其角色與源起部分相傳與「水滸傳」的故事有關。目前在臺南、高雄與屏東較為盛行,尤其是在大型的宗教盛事裡總少不了宋江陣的參與。宋江陣在傳統廟會裡,除了有擔任神明的駕前護衛外,還有類似儀隊的功能,就像是在儀典中,伴隨或迎接貴賓的衛隊,且宋江陣幾乎都是村落自行組陣,所以早期也有保衛村庄安全聯絡社區情感的功能。宋江陣為武陣,在過去也是一種軍事訓練,陣容壯觀精彩,但是從籌備到出陣,是相當需要耗費時間與人力去練習的,完全印證了「養兵千日」的道理。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湖西】駛犁歌樂舞縮圖
DOC在地課程-【湖西】駛犁歌樂舞
湖西數位機會中心/澎湖縣湖西鄉湖西社區發展協會
敘述早期農業社會在農忙之餘,自娛娛人之農村舞曲,此樂曲有犁、牛、挑籃、播種小姐、老闆、老闆娘、夥計等,樂曲內容以社區四季景象為主軸,其中老闆娘更是男扮女裝,是全場的靈魂人物、帶動全場氣氛,述說早期農業社會純樸、簡單、滿足、快樂、俏皮之景象。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 - 見一座城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 - 見一座城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1895年馬關條約後,臺灣由清朝轉交日本統治,隨後在日治時期和平島興建造船廠,聖薩爾瓦多城也因此消失於地平線。2009年,臧振華領導的臺灣考古團隊與西班牙CSIC的Maria博士合作,開展尋找聖薩爾瓦多城的國際計畫。由於建設活動的影響,考古團隊未能直接發掘聖薩爾瓦多城,而是選擇在堡壘附近的「諸聖教堂」進行挖掘。2016年,考古發掘工作中發現了3具歐洲人遺骸及1具原住民小孩甕棺。2019年,西班牙考古團隊再次受文化局邀請,與臺灣考古團隊合作,繼續研究與發掘。此次發掘確認了教堂遺址,並發現具有象徵意義的十字架,證實該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的多層次文化遺留。這些重要發現彰顯和平島在臺灣歷史中的關鍵地位,並為未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線索。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守護嘉醫百年文化縮圖
文化保存-守護嘉醫百年文化
公共電視/公共電視
嘉義鋪子區有多處保存百年歷史的醫療建築,見證台灣醫療發展。施周敬江於1922年出生,日治時期修習接生技術,並在家中開設產房,接生超過萬人。她的產房保存了近百年的醫療設備,並成為當地的醫療歷史見證。然而,這棟老屋因產權問題面臨拆除,幸而在學者蘇明修的協助下獲得保護。除了施周敬江的產房外,當地還有兩座老醫院——寄生醫院和日新醫院,均為歷史悠久的醫療空間。這些建築的修復不僅保護了台灣的醫療文化,也讓當地社區與學校共同參與文化延續。未來,這些醫療文化空間將成為地方特色,吸引更多人了解台灣的醫療歷史和文化。
國小3-4年級
地理-擎天崗縮圖
地理-擎天崗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擎天崗草原,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北側,是臺灣北部火山地形與人文歷史交織的重要地景。地處大屯山群中央,周圍環繞竹子山、七股山與磺嘴山等,因地勢平坦、視野開闊,自古為平埔族狩獵、採硫與交通往來的要衝,亦是魚路古道的重要節點。清代稱為大嶺峙,日治時期則成為軍事據點與抗日義軍的山寨基地,遺有城門古蹟與砲管古道。草原形成於清末,昔日為牛隻放牧之地,最盛時曾寄養超過三千頭牛,是台北盆地與北海岸地區農耕文化的重要一環。日治與戰後時期,擎天崗成為重要軍事戰略地區,遍布散兵坑、碉堡與防空壕。民國74年納入陽明山國家公園後,轉型為兼具自然生態與文化史蹟保育的旅遊景點。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迪化街縮圖
文化保存-迪化街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大稻埕的經濟重心為迪化街,而迪化街一段155號是商店街靠近中北段的一處店屋,從早期販售南北貨到現今經營文創品牌,這看似平凡的店家卻是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的歷史建築。 迪化街一段155號,建築最早可溯至西元1850年代,1922年大正11年已有建物腹地之相關註記,表示對於建築有增建之規劃,爾後產權變遷依據記載1924年至1936年,為謝回春商行營運,主要經營石油、肥料、砂糖、香菇、豬油等商品,可以看出當時大稻埕的商業背景。 全省各地人都來這邊批東西,這裡是批發集散地。 當時迪化街有成立福壽同業商業公會,中南街、中北街都從事貿易、南北貨較大的批發進口商,頗具代表性。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愛國東路3號縮圖
文化保存-愛國東路3號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台北市的大安區曾經有一座佔地19公頃的監獄,歷經台灣的日本殖民時代、戰爭與威權政治,見證了許多歷史事件。這座監獄始建於1900年,並於1904年完工,為東亞最先進的放射型設計,象徵著殖民政府的統治力量。監獄不僅關押犯罪者,也曾囚禁政治犯,如羅福興等抗日烈士。隨著台灣歷史變遷,監獄成為各種政治運動的見證,甚至在白色恐怖時期,也關押了多位知識分子。1975年監獄遷至土城,原址開始進行都市更新,這一區域隨後成為發展中的社區。 然而,隨著都市化進程,原來的監獄區域與歷史建築面臨拆除危機。部分歷史建築最終得以保留並修復,將這段過去作為文化資產保存下來。這些老建築成為反映台灣歷史與文化的見證,並提供了一個理解過去與未來的窗口,讓人們在走訪城市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台北的歷史記憶。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畢業生快看!術業真的有專攻嗎?設計系PK 非設計系的『金』頭腦對決縮圖
民國109年(2020)的「水金九藝術觀光活絡計畫」希望透過Youtube影音平台,將水金九地區介紹給更多人認識,因此結合了博物館年度各項活動,如8月採金之路遊程、8月金工大賽成果展及9月採金之路遊程等,共邀請4位YouTuber到水金九地區配合活動進行影像行銷,藉由YouTuber的影音平台能量,將水金九地區更為廣泛的行銷,期待能將更多旅客帶入水金九地區,將此處的人文歷史風情傳遞出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旗山天后宮虎爺縮圖
DOC在地課程-旗山天后宮虎爺
旗山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旗山區旗山國小
由學員實地拍攝旗山天后宮時,加上故事情節串接配合影音結合剪輯製作、場景轉換、配樂音效及字幕製作,向大家介紹旗山金虎爺由來,是臺灣民間信仰與中國民間信仰中一種以虎為形象的神祇,俗稱虎爺公、虎爺將軍、虎將軍,尊稱為下壇將軍。通常虎爺都是在桌下鎮守,但是非常特別的是,旗山天后宮的金虎將軍因曾被嘉慶皇帝敕封過,所以旗山的金虎爺是坐桌上,特別與眾不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玉雕(黃福壽)縮圖
文化保存-玉雕(黃福壽)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臺灣蘊含豐富的玉礦,玉雕工藝的歷史也淵遠流長,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不僅承襲自中國大陸傳統,也深具自身發展特色,史前時期尤盛行製作頭飾、耳飾、鐲飾和串飾等玉質飾品。1965 年至1974 年的10 年間,是臺灣玉料開採和玉器加工外銷的全盛時期,即使1970 年代中期以後臺灣玉器加工的榮景不再,玉雕工藝的發展依舊持續至今。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施鎮洋)縮圖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施鎮洋)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