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莊武男)縮圖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莊武男)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傳統建築彩繪於常民生活及建築上有其重要性及價值,保存者擅於傳統彩繪技法,並融合民俗內容之寫生描繪,益增傳統風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匠新匠心》紀錄片宣傳影片縮圖
以紀錄片方式,將技藝於北港之發展、製程及訓練過程、相關工具介紹、藝師生命史作影像紀錄。每位傳統藝師搭配一位新銳藝術家,以新生代藝術家的視野帶出傳統工藝/保存技術之美,以及傳統工藝師生命的不凡,每位藝師1集,每集約22—23分鐘。 《匠新匠心》記錄的對象包含:傳統表演藝術開路鼓樂保存者李春生、哨角製作技術保存者魏幼謙、燈籠工藝技術保存者林聰賢、小木作技術保存者蘇純亮,以及鑿花工藝技術保存者張旭輝。除了呈現5位北港傑出藝師工藝特殊獨到之處,也邀請新銳藝術家參與拍攝,包含在地深耕的藝術家:太日樂集張呈遠、蔦松藝術中學音樂科系主任范詠喨、享譽國際的服裝設計師江奕勳、建築師廖偉立、以及知名演員暨攝影師林予晞。希望藉由新舊藝術的相會,發揚北港作為百年藝鎮的文化底蘊與精神。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2020神工傳藝北港百年藝鎮巡迴展宣傳影片縮圖
2020北港百年藝鎮巡迴規劃設置案「神工傳藝」策展構想,是以「發現歷史再現歷史發揚臺灣精神」為主題設計,其宗旨以「在地人文、產業導入及永續發展」為概念。 為使北港藝師的光輝能夠走出雲林並受到其他縣市之矚目,規劃以介紹北港朝天宮迎媽祖與北港進香等信仰衍生而出的陣頭、工藝、表演藝術為核心主軸,具體展品展示為輔助,建構出媽祖文化中各種藝術價值以及活動細節,呈現種多元面向的北港百年藝鎮風華,讓其他縣市的民眾能看見北港豐厚的文化底蘊。展覽邀請「蕭青陽工作室」—大俠「蕭青陽」老師擔任策展人,分別於北中南合計舉辦4場展覽。各場次展覽資訊如下:(1)雲林場:民國109年(2020) 4月11日至4月29日於北港文化中心。(2)臺中場:民國109年(2020) 6月13日至7月22日於文化資產園區。(3)臺北場:民國109年(2020) 8月13日至8月26日於華山文創園區。(4)高雄場:民國109年(2020) 10月16日至12月27日於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共學。探大溪》縮圖
此紀錄成果涵蓋博物館相關展示敘事經營、在地夥伴的行動、歷史建築修復活化、文化教育推廣等事件,記錄城鎮變化由「人」而起的脈絡。讓博物館推展過程之紀錄成為影像檔案資產,並同時進行影像資料檔案建置,以期達到「建構在地化影像典藏知識系統」之目標。 影片共有4個主題:「共好進行式—三和木藝」、「老街裡—下街四十番地」、「我的鄰居—木博二辦」、「木博五週年敘事影片」。 三和木藝是木博創立街角館初創期的成員,目前以開設木作體驗課程逐步改造。並且邀集不同地區的木作師協同教學,也鼓勵鄰里媽媽以拿手菜、整理家中閒置房間等方式提供學員食宿,擴大大溪的文化體驗。 下街四十番地說的是一個一家三代共同生活在沒有電視卻擁有五進老屋的故事。男主人劉三擁有傳統木藝的技能,這使他工作內容與在地民俗、宗教信仰緊密連結,他的三個孩子也成為他的小幫手,請在體驗工藝的過程中,將地方文化的典故和鄰里長輩的記憶傳承在這家子日常之中。 木博館第二辦公室(木博二辦)從居民在木門外觀望的獨立世界,逐漸變成左鄰右舍串門子的自家廚房,互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木博五週年敘事影片以一隻貓為代表,在漫遊大溪中說明木博的成果和空間。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大大溪計畫概念展—生活未來式》縮圖
「大大溪計畫」由大溪出發,但超越大溪的生活場景,將大溪打造成生活、生產與生態三合一的新經濟活動場域,從在地歷史文化出發,加上藝術、生態、休閒農業,到健康促進、銀髮樂居,在民眾豐富多元的日常行動中,共同書寫大溪生活未來式。本計畫串連大溪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各項子計畫,民國108年(2019)12月13日至民國109年(2020)1月5日於木博館武德殿、建城商行、大嵙崁故事館、創生基地預定地和普濟路沿線展出。 主展場主題分為生活—住大溪、傳承—源大溪、永續—養大溪、社會參與—串大溪、再生—興大溪、創新—鮮大溪六個子題。「住大溪」述說大溪的市場文化與地方記憶,展現大溪人的生活百態。「源大溪」介紹地方家族的故事,包含「李騰芳古宅」及「全昌堂」中藥房;此外,傳統工藝的傳承將由新世代延續大溪文化DNA。「養大溪」呈現大漢溪流域生活公園的願景,讓大溪的水再度進入生活、融入文化。「串大溪」以不老職人系列活動展開交流,讓身懷不同經驗、知識及技藝的長輩們,展開快樂的分享行動。「興大溪」將大溪擁有的豐富歷史文化資產,導入藝術設計或轉為知識經濟等方式轉化再生。「鮮大溪」凝聚大溪創生的力量,將以巧思、創意、設計帶來的新活水滋潤大溪這塊土地。 配合六大子題另外又規劃五項街區活動:「時空穿越,旅人帶路」、「享旅行,享合匯」、「暖心花瓶DIY」、「蘭室百年物語穿越1920」、「迷走神農庄」,帶領民眾以導覽、手作、音樂會、腳踏車輕旅行等方式探索大溪的美好。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走讀礦山—翻閱採金之路縮圖
以本地區礦業發展脈絡及相關區域為主題,串連遺跡地、記憶據點及地景等傳達採金之路的礦業文化內涵,透過地方創作者圖、文的角度,認識山城生活、人文與自然生態等走讀路線上的記憶故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沙灣世紀風華延伸閱讀 01—基隆韓人口述歷史縮圖
基隆與山、海關係密切,城市記憶皆環繞在此,城市發展更是由基隆為港而起。和平島因其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便作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門戶,擁有豐富文化與地景資源。沙灣地區亦因海權列強的到來漸趨昌盛,成為基隆軍事與城市休閒要地。但19世紀末的築港工程,造成海岸人工化,戰後的港區管制進一步斷裂城市與海的關聯,也讓山與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遠。為了再次重現基隆山海地景,將城市生活帶回港邊,發展出「找到山、海、記憶」的願景,並採用以下策略:(1)保全考古遺構、自然海岸、關鍵視域(廊)。(2)以歷史資源為據點,整合可及街區與公有地為「策略發展地區」。(3)以港公司、中油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營造基隆山海城市的魅力。(4)建置山海聯通歷史散步路徑與智慧導覽系統。(5)結合考古發掘基地,籌建展現基隆大航海標記的博物館,建構與世界的對話基地。(6)以大沙灣為選址核心,籌建展現城市現代化博物館,打造城市歷史新亮點。 相關子計畫包括: 1、沙灣地區暨太平輪紀念碑歷史調查研究及敘事空間整合計畫—蒐集沙灣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進一步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故事文本,讓更多人了解沙灣地區的歷史。 2、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40分鐘正片加50分鐘衍生閱讀,分別爬梳大基隆及沙灣歷史,及深入地方挖掘關於沙灣地區常民的生活現場。 3、基隆沙灣地區歷史場景再現共識凝聚策展計畫—希望在市民之間創造可發酵為凝聚力的話題,形成沙灣新願景的共識。因此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港市生活採集—邀請職人分享其角度所看見的基隆樣貌,為基隆未來的生活滾動出更多的想像、尋找快樂園—重現沙灣地區不同時代,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方式的不同樣貌,如設置浴池、海港辦桌、咖啡與酒吧市集、音樂舞蹈表演、互動式劇場、山海巴士—以公車為交通工具,穿梭串連各歷史場景。 4、沙灣地區數位攝影測量計畫—針對沙灣地區空拍攝影測量與重點古蹟、歷史建築物3D雷射數位掃瞄,以作為文化價值推廣合及虛擬實境多媒體資料建置的重要基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本件作品是以磚燒製的風獅爺,風獅爺也稱瓦將軍、黃飛虎等,因風神亦稱風師,而「師」與「獅」諧音而得名,中國自古有在屋頂安置辟邪物的習慣,因多作獸形,故稱「瓦獸」。「瓦將軍」即瓦獸總管,造型多做武人跨騎獅子,張弓射箭的勇猛模樣,以居高臨下守衛家宅,不受外界邪惡侵犯,有關「獅」在傳統文化中的形象與意涵,最早獅子被稱為「狻猊」,又自西域語言音譯為師,最後才演變為”獅”。中國不產獅子,漢代才有明確的記載由西域進貢,因親睹實物的機會不多,加上佛教經典常以獅子比擬佛法,更加神化了獅子的形象,於是經過歷代的想像添附造型和真實獅子差異愈大,從風獅爺可以看到民間傳說的趣味,更因其造型特殊,而有趣充滿藝術化的詮釋。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看見20位雲林在地瑰寶傳藝故事 雲林真正有影縮圖
以傳統工藝「培養種子、傳習工藝、根植雲林」為宗旨,主要執行課程類群分三大部分:初階課程、進階課程、校園工作坊。針對一般沒有工藝基礎但有興趣的民眾,慢慢累積對傳統工藝欣賞的能力;傳統工藝「初階課程」藉由短期的傳統技藝培育,由雲林在地工藝師帶領一般民眾或大專院、高中職或社區大學的學員傳承技法,讓傳統工藝一代一代延續,結業時由學員完成一件作品,進而培養成未來傳統工藝的創作者;「進階課程」則開放給稍有經驗或相關科系、產業的學員報名,結業時由學員完成一件作品。最後,將初階課程傳習班、進階課程傳習班所創作作品,統一在「北港工藝坊」中靜態展出。「校園工作坊」則是透過網路或行文各校開放雲林縣國高中小學生報名,以辦活動營隊的模式,透過三位藝師以上之工作坊、講座、體驗、課程…並實作學習創作,結業時由學員們完成作品,在「北港遊客中心」內外展出。計畫於民國108年(2019)10月至12月每週一下午14:00—18:00(共11週)於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辦理基礎刺繡課程、進階刺繡課程,共30人次。民國109年(2020)3月至5月每週六(共12週)於虎尾溪社區大學、海線社區大學辦理雲林社區大學─基礎刺繡課程,共35人次。 「北港百年藝鎮藝師攝影暨校園工作坊」計畫透過舉辦以攝影為媒介,以工藝藝師及傳統工藝、保存技術等為攝影主題或題材的工作坊,讓學子們不僅能夠親見藝師和工藝,學習記錄無形文化資產,還能進一步推廣、宣揚無形文化資產之美。北港鎮有許多傳統工藝及無形文化資產皆圍繞著媽祖文化,雲林縣的宗教工藝師共有76位,其中北港地區佔了其中的30位,可見北港具有深厚的文化動能,但於文化傳承方面卻面臨失傳的現況。北港地區的傳統藝師年齡漸長,工藝手法繁複、收入不穩定、無展演機會等情況導致藝師們無再傳子弟,使這些無形文化資產逐漸消失於北港鎮。本次主題以「北港工藝職人為北港宮廟注入生命力」,每位藝師信手捻來、妙筆生花,展現百年傳承的好技藝。 至今,現透過當代手法傳薪傳新,吸引更多人關注並願意投入,再創百年藝陣風華。攝影展合計辦理2場次,臺北場:民國109年(2020)年10月22日至11月4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雲林場:民國109年(2020)年11月18日至12月1日於北港大復戲院辦理,兩場合計參觀人數約5,000。另於民國109年(2020)12月出版攝影集:《雲林有影:神手映像攝影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相見馨牡丹電子書縮圖
DOC在地課程-相見馨牡丹電子書
屏東牡丹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立牡丹國中
每年七、八月東源、牡丹等部落區域到處開滿野薑花,面積達53.6公頃,形成野薑花海,增添本鄉景點,每回開花期間總能吸引遊客前來駐足本鄉遊玩,在如此美景之下,牡丹鄉辦理「相見馨牡丹-野薑花季系列活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香筒縮圖
傳統技藝-香筒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竹製香筒,圓柱形的筒身於上方開口,筒身週邊有淺浮雕裝飾,雕刻主題為松樹、鶴鳥與山石,是「松鶴延年」的吉祥主題。筒身鬆有一層紅漆,整體給人裝飾典雅之感。香筒是用來承裝祭祀用的線香之容器,通常出現在祭祀的空間,如祠堂、神明廳等處,其材質多樣,有木、石、竹、錫、陶等,形式上則有方有圓,多裝飾有祥瑞圖案。圓形香筒高度較高,用以完全容納線香,筒身多作竹節或八角形式。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林啟通縮圖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林啟通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
台灣超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真心付出、用心關懷、熱愛生命,有勇敢、堅持、樂觀的精神,不畏艱難、傳承文化、服務利他、回饋社會體現共好的價值,跨越身心障礙,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用感動喚醒靈魂,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台灣超人,讓我們看見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 林啟通老師──大器樂團創辦人暨團長 帶唐寶寶吹出希望的樂符 光是 Do Re Mi 的音階,唐寶寶們可能就要花兩年來學 他用音樂作為途徑 帶著他們在每個家庭中找到最純真的喜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李永謨縮圖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李永謨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
台灣超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真心付出、用心關懷、熱愛生命,有勇敢、堅持、樂觀的精神,不畏艱難、傳承文化、服務利他、回饋社會體現共好的價值,跨越身心障礙,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用感動喚醒靈魂,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台灣超人,讓我們看見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 李永謨老師──他是樹藝家 與樹學習人生哲理 在十個月大發現感染小兒麻痺,從此走路必須仰賴枴杖 在別人眼中的殘缺,他透過雙手變成完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崙背DOC~鐵漢柔情縮圖
DOC在地課程-崙背DOC~鐵漢柔情
崙背數位機會中心/雲林縣崙背鄉崙背國小
崙背數位機會中心為保存在地即將失傳的技藝,因此向教育部申請大專資訊志工協助幫忙拍攝崙背特有的技藝,這些技藝也許你我小時候曾經見過,也許你也曾未見過,崙背DOC有感此技藝獲許多年後,妳我也許只能從記憶中去回憶,因此特地在虎科大資工系資訊志工的幫助下,拍攝打鐵此即將失傳的技藝紀錄片~~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台江人三部曲 拓墾、開創、願景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台江人三部曲 拓墾、開創、願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台江內海曾是重要的交通與貿易港灣,吸引了福建閩南漁民、海盜與荷蘭人等各方勢力。這片土地的開墾與發展深受移民文化的影響,如中州寮、布袋嘴寮等地名都反映了當地居民的故鄉情感。日治時期與民國時期的變遷,尤其是在水利建設、社區發展與教育方面的成就。當地人民對土地有深厚的情感,並透過社區營造改善生活品質,如環境綠化與文化活動。在社區精神與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大專院校的設立,對當地青年與文化的未來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並希望年輕人能繼承並推動地方文化的進步。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亂彈戲(彭繡靜)縮圖
文化保存-亂彈戲(彭繡靜)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