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國小5-6年級(三)
搜尋相關的資源 4,976 筆
web薪火相傳~火如何產生?
本教案是使用科技化教學模式與實際操作體驗,來讓學生能夠將課本內的知識轉化成實際經驗,透過這樣的方式,培養與建立新的學習經歷。 火的使用是人類史上一件重要的里程碑,對於這一段人類的經歷,似乎只能在書本上讀過,透過這一課的說明,來引起學生對於火的認識,讓人類的知識能夠代代相傳,從使用科技媒材增加學習效果(生字教學),利用科技媒材提供相關經驗模仿,活用科技媒材紀錄分享實際體驗,讓三用的方式配合課程,逐步的讓學生提升學習效益與興趣。 從課文中學習火花的產生,知道火該如何增加燃燒?並且針對延續火的使用要有怎樣的條件~分析與歸納出要素、方法、步驟,最後以時計的活動操作,讓學生能夠將書本與資料上的平面學習方式,轉化成為立體多向面的生活經驗,使整個學習成效更能牢印在腦海中。
曾昱豪/市立壽山國小國小6年級
點閱:373
下載:2
web快樂牧場
特殊兒童因天生能力的限制,所以對於週遭環境的注意與了解是比較有限、被動的,不管是天氣的陰晴變化或者是季節的冷熱替換,甚或鳥叫蟲鳴、花開花謝、常見動物...等,都需老師們一歩一歩的引導認識;所以課程在編排上以生活經驗為核心,實用性與功能性並重,並且因應學生們的能力與個別差異,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教學。
洪素玲/花蓮縣明恥國小國小1-6年級
點閱:564
下載:17
web天氣的變化
一、從康軒自然六上第一單元~天氣的變化課本教材延伸,結合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網(簡稱ISP)的數位教材,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天氣變化的相關知識。二、從學生日常生活有關天氣的經驗開始發展,透過電子白板的數位教材加強天氣變化的認識。三、透過實驗造霜及造雲的活動,讓學生知道溫度變化讓大氣中水的形態產生改變,進而影響天氣的變化。四、利用中央氣象局即時天氣資訊及ISP網站多媒體影音資料,結合學生經驗了解颱風的形成和天氣變化的原因。
黃義峰/花蓮縣壽豐鄉志學國民小學國小5-6年級
點閱:6141
下載:1500
web貝類基本認識~與貝共舞
一、杜威曾提出「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強調教育應從做中學習,才能有深刻的體認。隨著全球化教育改革腳步,「開放教育」及「社區有教室」理念的提倡,學生的學習已經不再侷限在傳統的教室內,讓知識隨著經驗不斷擴展活化是本課程的設計目標。二、配合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延伸教材的深廣度,啟發學生主動探索求知的樂趣,主動建構貝類的概念,培養學生具備小小探索家的未來公民。
黃義峰/志學國小國小3-6年級
點閱:298
下載:5
web水溶液的酸鹼性
康軒版本,第三單元―水溶液,第2課―水溶液的酸鹼性。水溶液具有酸鹼性質,會使紅色石蕊試紙變成藍色的,是鹼性水溶液;使藍色石蕊試紙變成紅色的,是酸性水溶液;不會使紅色石蕊試紙和藍色石蕊試紙變色的,是中性水溶液。並使用LoiLoNote軟體自編教材並請學生分享成果。
余彩霞/市立啟文國小國小5年級
點閱:1214
下載: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