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Achatina fulica(非洲大蝸牛)俗名:露螺形態特徵:殼中大型,是臺灣目前最大的陸蝸,殼圓錐狀,厚實,殼右旋,黃褐色底,深褐至紅褐色縱條色紋或不規則塊斑分佈其上,生長脈明顯。殼頂鈍圓,螺塔高,各螺層膨脹,縫合線明顯。殼口內白色,近唇緣赤褐色。臍孔被外翻軸唇遮蓋。腹足為黑褐色,也有白化的種類。大部分的非洲大蝸牛殼長為七或八公分,但也可達十五到十七公分。棲所生態:陸生、非洲大蝸牛是雜食性,大多是在潮溼環境中活動,所以喜歡在下雨及夜間活動。夏天或沒雨水時,會躲在陰涼的地方,且在殼口上做一層白膜(假口蓋),只餘一個小孔來呼吸,然後再將螺肉縮入殼內以防脫水,等到環境轉好後再出來。非洲大蝸牛一次可以產下三十到七百個卵,所以繁殖很快。世界地理分佈:南韓、印尼、越南(Khanh Hoa、 Ninh Thuan)台灣地理分佈:台灣全島,台北縣平溪鄉十分瀑布,屏東縣恆春半島,屏東縣好茶瑪家,花蓮縣玉里鎮,南投草屯,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新店市,南投縣,嘉義縣阿里山,屏東縣來義,恆春半島內文地區,屏東縣恆春半島,屏東縣滿州鄉,花蓮縣太魯閣,金門金寧,金城,金沙,金湖,澎湖,龜山島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修改日期: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