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976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點閱數23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戰爭與和平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戰爭與和平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和平島」這名稱是國民政府來臺後所命名,雖然名為「和平」,但其歷史背景反映出基隆在航海貿易及國際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自1626年西班牙宣示主權以來,基隆成為國際爭奪的焦點,並見證了荷蘭與西班牙之間的衝突。儘管西班牙曾多次遠征,卻未能成功擊敗荷蘭,這顯示出即便面對逆境,基隆依然堅守其戰略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平島不僅見證了早期的國際戰爭,也象徵著不同勢力間的博弈與合作,突顯了基隆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性。這些歷史事件提醒我們,無論面對何種挑戰,只要堅守信念、勇於面對,就能在國際間找到自己的位置,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點閱數25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客家藍染「鍾林工作室」-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客家藍染「鍾林工作室」
萬巒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萬巒鄉公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藍染、臺灣花布都是人們對於客家的印象,客家藍衫,則是客家人就地取材周邊的植物染料來染成藍衫,不同的植物即有不同的顏色,採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果皮、幹材等做為染材,取其汁液利用不同的水溫製作成染液,將布染成各式圖樣及花色,藍染工藝過程工序繁瑣,成品令人驚艷。在屏東萬巒鄉的鍾林工作室,便是以藍染、植物染、纖維編織、服飾製作為主,負責人林木影女士則為客家媳婦,在每一件作品當中,都會融入客家元素。對於植物染的熱愛,她多次研習藍靛染藝及植物染藝,也將所擁有的技能傾囊相授,將生活工藝化;工藝生活化,使藍染成為時尚優雅的象徵。
點閱數24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人人都有受教權(勇敢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資源代表圖
web 人人都有受教權(勇敢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
廖雅惠/市立林森國小國小5-6年級
本教學設計藉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製作之「小孩子、大夢想」影片引發學生回想自己的夢想開始,從六下社會領域第三單元:探討「愛與關懷的世界」裡看見馬拉拉冒死力爭教育權的故事,體會教育對個人生涯發展的重要,重新思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係,進而認識兒童權利公約對於教育權的保障,最後透過小組共同協作,運用「曼陀羅思考法」,透過圖像化讓學生對於主題所延伸出來的內容一目了然並方便記憶,以練習規劃安排欲達成自己夢想的教育準備。
點閱數483
下載數23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 又見土礱》林裕祥師傅/三灣DOC/DOC小百工-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 又見土礱》林裕祥師傅/三灣DOC/DOC小百工
三灣數位機會中心/苗栗縣三灣鄉農會國小3-6年級
林裕祥,三灣鄉土礱達人,是台灣極少數擁有製作土礱技藝的長者。古時候,農家以「礱」來碾磨稻穀,讓稻穀分離。土礱以竹、土、木為材料,台語稱為「土礱」。五十年代,偏鄉電力供應不普及,碾米依賴土礱將稻穀碾成糙米。林裕祥從15歲就跟著父親學做土礱,19歲出師。他集木工、竹工及土工於一身,在製作完成一千多個土礱時,台灣全面供電,也因此被迫離開土礱製作的傳統行業。86歲的林裕祥,在中斷土礱製作40幾年以後,因緣際會下重做土礱,帶領DOC學員認識即將失傳的百工技藝。《又見土礱》描述他依古法製作土礱,繼承先人智慧,含採竹、挖土、礱手礱腳製作、編礱身、排礱齒、夯土及編礱衣等繁瑣工序。家人對年邁老師傅仍做粗重土礱,流露出的不捨之情,最是珍貴。《又見土礱》紀錄早期稻穀去殼的傳統土礱技藝,獲得教育部「數位應用創作大賽」金獎。導演李長青,從DOC學員一路成長為DOC的在地講師,帶領學員記錄家鄉故事,成為DOC終身學習的典範。明基友達基金會教育部竹苗數位機會中心 (竹苗 DOC) 輔導團隊,利用課程帶領 DOC 學員學習數位記錄社區產業文化故事。這部完全由三灣數位機會中心學員製作的《又見土礱》影片,短短的五分鐘內容,呈現社區土礱師傅製作土礱的過程與生活故事,展現學員們在DOC 從基礎電腦到影片剪輯一路走來的數位成長與學習成果,也讓三灣 DOC 在資訊教育外,成為未來社區數位文化、產業特色中心。
點閱數25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屏東縣魯凱族手紋-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屏東縣魯凱族手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魯凱族傳統社會中,階級制度與文化規範嚴謹,並透過具體的生活實踐予以維繫與傳承。紋手便是一種深具文化意涵的社會階序表現,藉由圖紋彰顯個人的社會地位、家族背景與象徵性意義。雖無明確文獻記載其起源,但日治時期的民族學研究與部落耆老口述提供了寶貴資料,顯示紋手曾廣泛存在於魯凱族社會,男性主要刺於胸背與手臂,象徵貴族地位與勇武精神;女性則刺於手背與手臂,象徵美麗、成長與社會承認。相傳紋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為勇士紀念戰功,另一為姊妹追尋失聯叔父所留下的奇幻印記,均強調紋手的象徵與神聖性。1931年起,總督府頒令禁止手紋習俗,使此文化漸趨式微。
點閱數8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牛罵頭遺址-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牛罵頭遺址
文化部/文化部國小3-4年級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鰲峰山,為中部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孕育出牛罵頭、營埔與番仔園等史前文化,並與南部牛稠子文化有交流。遺址最早由日籍學者國分直一於1943年發現,2002年指定為縣定古蹟後展開規劃,2013年,古物沙鹿區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移入園區展示,並將鰲峰山營區和原清水神社遺構列為歷史建築。園區原為陸軍清水營區,包含日治時期清水神社與戰後軍事建築,具多元歷史層次。在2014年完全對外開放後,民眾得以參觀現場展示的出土文物與考古成果,以及保存的南勢坑遺址文化層等重要古物。戶外設有觀景臺與步道,是結合自然景觀、歷史教育與休閒遊憩的文化場域。
點閱數12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太武新村建於民國53年,為紀念八二三砲戰而建,由軍方變賣落彈籌資興建,為桃園罕見的美式眷村建築。其仿自美軍顧問團宿舍,每戶獨門獨院、雙層磚造,配給曾駐防金門、參與砲戰的陸軍將校眷屬。民國98年登錄為歷史建築,109年修復開放部分眷舍,設有八二三砲戰故事館,從軍旅與家屬生活視角,呈現近代戰爭記憶。園區位於大溪河西,鄰近慈湖與大溪老街,結合藝術入村,和平發聲理念,透過特展、市集、講座等形式,傳遞歷史、凝聚社區記憶,也讓眷村文化成為引發對和平反思的公共空間。
點閱數1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客家圓樓-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客家圓樓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文化觀光局國小3-4年級
位於苗栗高鐵站旁、北勢溪親水廊道精華區段的客家圓樓,以中國大陸原鄉土樓為藍本,融合在地客家元素,是苗栗縣政府結合高鐵門戶與親水景觀打造的重要地標。佔地1,385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地下一層,呈環形結構,設有觀景平台、環池步道及親水棧道,展現休閒與文化兼具的多元魅力。客家圓樓現已依促參法委外經營,轉型為台灣客家八音戲曲推廣中心,致力推廣客家傳統表演藝術。館內定期舉辦戲曲展演、主題講座、示範與教學等活動,成為民眾親近客家文化的重要據點。融合自然景觀與藝文活動,客家圓樓不僅是苗栗的觀光亮點,更是傳承客家精神與藝術的現代文化舞台。
點閱數9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左鎮好聲音-八音來傳承-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左鎮好聲音-八音來傳承
左鎮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左鎮區左鎮國小國小3-6年級
所謂「八音」是一種音調或樂隊,八音大鼓鬧隊即八音隊與大鼓鬧隊,由8人用8種樂器的軍樂隊。這個樂團俗稱「鼓吹」,是一整班樂隊合奏樂曲及喇叭(或嗩吶)等樂器。因樂團成員大部分為西拉雅人,臺南地區當地人稱「番仔」,因此「八音」又稱為「番仔吹」。後來早期平埔族的基督徒引用在教會中的宗教儀式中,而音樂自此成為早期平埔教會在禮拜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之一。期望透過左鎮DOC及輔導團隊、資訊志工合作下,共同記錄左鎮八音。
點閱數20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