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976
文化保存-和平島王爺海上遊江-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和平島王爺海上遊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社靈廟主祀林、溫、傅三府王爺,其信仰起源可追溯至1778年清朝時期,相傳為一艘王船漂流至和平島海域所形成的民間信仰,初時於媽祖廟前搭建草屋供奉,後於1917年日治時期正式建廟。信仰範圍不僅深植當地,亦分靈至基隆、新北福隆等地,形成廣泛的信仰網絡。每年農曆6月15日舉行的王爺聖誕遶境、海上遊江及宴王儀式,是和平島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展現當地深厚的宗教情感與漁港地區文化特色。活動不僅由三里居民繳納緣金、志工籌劃,也有新住民與年輕世代的積極投入,顯示其在地社群高度認同與傳承能量。整體活動延續百年,具歷史脈絡,並充分體現漁港生活與信仰互動之特色,為臺灣傳統信仰與海洋文化的珍貴表現。
點閱數5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嘉禾新村-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嘉禾新村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嘉禾新村,座落於臺北市城南的新店溪畔是一座台灣少數擁有高度自營聚落特色的聯勤眷村,嘉禾新村裡的四棟歷史建築,它們伴隨著台北城南的軍事地景變遷,保存了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的歷史脈絡,也留下了軍士官和將領階級共同生活的回憶。嘉禾新村北側是現在的羅斯福路,一直到日本時代也有軍營,從日本時代的軍營,就是現在的台大水源校區,日據時代有一些兵工廠到嘉禾這一帶是軍事設施的附屬場所,包含高階軍官宿舍與招待所,正式嘉禾最核心的那一棟:大廣間。靠近新店溪河畔的嘉禾新村原為日治時代八號公園的預定地,而到了1940年,因戰事逐漸升溫,八號公園的東南區域成為了日本陸軍砲兵聯隊的營房用地,開啟嘉禾與軍事密切相關的歷史脈絡。防空洞,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點閱數22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彰化銀行創設與總行沿革-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彰化銀行創設與總行沿革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6年級
彰化銀行創立於1905年,由中部仕紳聯合出資設立,源於日治時期總督府推動土地制度整頓及稅制改革,並為穩定土地補償公債價值而設。初期總行設於彰化,後遷至臺中,形成名為彰化,總行在臺中的特殊情形。1938年落成的第三代總行,象徵銀行邁入新紀元。林獻堂為近代臺灣民族運動先驅,亦為彰銀重要領導人。他自1908年起參與彰銀營運,二戰後領導銀行改組為省屬官民合資行庫,任內推動穩健經營,使盈餘成長13倍,重建社會信任。為紀念其貢獻,彰銀特於總行設立林獻堂銅像,至今仍為重要歷史見證。彰化銀行的發展不僅映照臺灣經濟制度演進,更見證林獻堂結合經濟與民主理念的實踐。
點閱數11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阿里山森林鐵路-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阿里山森林鐵路
農業部/農業部國小3-4年級
阿里山的林業發展早在荷蘭人佔據時期前後及清朝統治時期就已經有開發的痕跡,然而直到日據時期時,才有較具規模的經營。當時,為發展林業目的,而創建阿里山森林鐵路,至今已有100年的歷史。當時投下的人力、物力、財力眾多,加上技術方面之難度,曾被專家視為瘋狂舉動。然而現在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已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山鐵路之一,本線全長雖僅71.4公里,卻從平地爬升到海拔2274公尺,分別經歷熱、暖、溫三個林帶,沿途美景美不勝收。一百年前第一批檜木自二萬平啟程運至平地,向世人宣告阿里山林場時代的開端,阿里山林場是台灣第一個近代化官營林場,三大林場之首,原木透過森林鐵路運至山下的貯木場,制材工廠、員工宿舍、商家廟宇紛紛成立,造就嘉義市的興起,木材之都的誕生。
點閱數215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北管音樂(梨春園北管樂團)-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北管音樂(梨春園北管樂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北管音樂為臺灣傳統農業社會之重要民間藝術,亦為臺灣表演藝術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樂種之一。
點閱數29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文英館與陳千武-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文英館與陳千武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日治時期,臺中市為解決用水問題,自1913年起於城市北郊鑿井取水,建立自來水系統,並於1927年完工。同年,取水區設為水源地公園,結合運動場與歷史建築湧泉閣,成為著名景點。戰後水源地變為眷村聚落,並隨著體專、臺中一中與圖書館進駐,轉型為文教重鎮。1976年,文英館落成啟用,為全臺首座縣市文化中心,由文學家陳千武倡議,並由永豐餘創辦人何永捐資設立,命名以紀念文英基金會。文英館融合現代主義建築風格,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現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管理,開放展覽使用,成為藝文推廣重要據點。
點閱數15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脈 基隆公共運輸第一把交椅-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脈 基隆公共運輸第一把交椅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國小5-6年級
自1895年起,日本在台灣殖民,基隆港的建設逐漸發展為現代化的港口城市,並吸引大量日本人進駐,特別是在基隆港建設期間。新開通的馬路,尤其是中正路,解決了交通問題,成為商業發展的重要軸線,吸引了不少日本商人選擇在此地建設住宅與商業設施。流水伊助,作為基隆當地知名的企業家,於1921年創立流水馬車,最初提供基隆火車站至八尺門的馬車服務,並於1925年轉型為公共汽車業務,改名為流水巴士社。至1936年,該公司更名為基隆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並在次年被基隆市政府收購。流水家族與基隆的發展息息相關,並且在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前,已深深植根於基隆的社會與經濟脈絡中。
點閱數17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猴硐礦工-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猴硐礦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曾經,猴硐是全臺產煤量最大的地方,更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後盾。為什麼叫「猴硐」?北37線四點八公里處,那裡有一個石頭下面,有一個凹洞,獼猴都住在那邊,所以叫「猴硐」。關於百年煤鄉,礦工生根立命的猴硐。青桐到平溪跟宜蘭線都是有運煤關係,這裡生產量大,煤場也是配合鐵路開通,民國九年所建造的,包括瑞三運煤橋也是民國九年建造,猴硐煤礦嚴格說起來應該要算幾百年歷史了。清末的時候猴硐就已經有煤礦了,長輩說當時煤炭是用手工推出去的,還有人工挑夫、挑到八斗子碼頭,運往日本、大陸,當時都是外銷,那時候煤炭是官煤,老百姓不能燒的。
點閱數21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排灣族tjemenun傳統織布(Ljumiang.Pacekelj許春美)-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排灣族tjemenun傳統織布(Ljumiang.Pacekelj許春美)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古樓部落向以織布工藝聞名,日本學者宮川次郎於1930年拜訪Kunanau社(今古樓)時,仍看到約有二十位的織者,並有精緻優美的作品產出。依其觀察,排灣族傳統織布代表部落是Kunanau社(今古樓),可見古樓在排灣族織布傳統維繫之代表性。排灣族傳統織布之圖紋反映族群回應所居環境的智慧、家族的傳承以及織者的創思,深具藝術價值與文化代表性。
點閱數28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紙」於至善的紙憶人生:五結DOC中興紙廠百年風華紀錄片-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紙」於至善的紙憶人生:五結DOC中興紙廠百年風華紀錄片
宜花數位機會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紙」於至善的紙憶人生:中興紙廠百年風華紀錄片高聳的煙囪直入雲霄,從五結平原望去特別明顯,這裡曾經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造紙廠、生產量東南亞第一的「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曾經在這裡工作的老員工,從退伍到退休,將他一生的青春奉獻給紙廠。 提到過去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每位老員工臉上洋溢的是感恩的笑容,工作的危險與辛苦、公司對每一位員工眷屬的照顧、大澡堂一起洗澡的回憶,如同老相機中的膠捲底片,承載著生命中最重要的記憶。對每一位中興人而言,這輩子有幸在中興紙廠工作,是畢生的榮耀。這段充滿汗水與記憶的美好時光,隨著紙廠的式微漸漸流失了,希望透過影像製作課程,DOC老師帶著紙廠的老員工、社區協會,共同協力將這段珍貴的記憶留下來。
點閱數30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