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344
日人領臺後的文教措施-資源代表圖
web 日人領臺後的文教措施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人領有臺灣之後,礙於缺乏治理殖民地經驗,加以準備不足等多重因素,臺灣總督府本著漸進主義原則;一方面尊重舊慣,施政上採配合現實需求而隨機應變的『無方針主義』。因此,1895年到1919年臺灣教育令公布以前,總督府並未確立明確且行諸文字的教育基本政策。總督府僅以教育,作為同化及開化臺人的手段,日治初期乃是臺灣教育的試驗時期。伊澤修二是日本領有臺灣後第一任學務部長,臺灣的教育制度,均依其理念進行,可說是近代化臺灣教育的奠基者。伊澤修二相信『同化』是改造臺灣人最佳的方式,塑造新國民精神。強調語言及修身教育的重要,企圖在精神上屈服臺人,將日本人的思想,傳授給臺灣人,這是普通教育的首要任務。1919年,臺灣總督府公佈臺灣教育令後,教育上有了重大轉變。教育制度除了明文規範之外,更確立今後臺灣的教育政策及其基本方向。但是,隔離政策依舊,臺、日人仍無法共學。臺人的教育機會受到嚴重限制,修業年限及教授程度,低於日本國內的同級學校。第一次臺灣教育令公佈後,臺人仍舊無法享有平等的受教權。總督府認為臺人的教育,應以初等教育為主,重點工作放在設立公學校教育學齡兒童。至於中等以上的教育,學校設置嚴重不足,競爭激烈,無法達到徹底教育臺灣人的目的,能夠升學的學童為數有限。受教機會遠不如二十萬在臺日人。總督府特別比照日本國內制度,設立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工業及商業學校,醫學校及師範學校兼收日籍學生,充分解決日籍學生的教育問題。
點閱數28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注重實用的中等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注重實用的中等教育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896年5月,成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以培養公學校師資及實業人才。國語學校下設兩部:國語部及師範部,曾增設實業部,但不久即告廢除。1919年,國語學校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並陸續增設臺南、臺中、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師範教育扮演培育師資及精英塑造的搖籃。總督府有鑑於中等教育以實用性為主,故首重臺灣地區環境衛生的改革,決議在臺培育醫療人才。1899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為日治時期臺灣醫學教育的開端。「臺灣教育令」頒佈之後,醫學校升格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28年併入臺北帝國大學,改名為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增設醫學部。為了配合開發殖民地臺灣的需求,殖民地當局特別重視職業教育。職業學校負責培育及拓展實業所需要的人才。當然,這些人才必須具備應有知識及相關技能。總督府先後設立農業實驗場,糖業、林業、工業等講習所,數十所農業、工業及商業學校,更在各地設置職業補習學校。總督府不僅著重於一般性男子教育,更顧及女子教育、蕃童教育(原住民教育)、特殊教育(殘障族群)等。專為女性設立三年制的女子普通學校(中等教育)、高等女學校等,為原住民設立蕃童教育所、蕃人公學校;更為肢體障礙者設計盲啞學校,供殘障者就讀。這些教育可說是前所未有的變革,近代化教育制度徹底在臺灣生根及發展。
點閱數33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新社會領導階層的塑造-資源代表圖
web 新社會領導階層的塑造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領導階層』(Elite)就是俗稱的菁英。這裡泛稱的社會領導階層,主要是地方菁英。這些人在清代係指擁有科舉支撐的士紳,以及其他的富商、地主和儒士。日治時期,則是指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方面,佔有一席地位或表現傑出者。一群接受菁英教育的畢業生,以及學成歸國的留學生返回工作崗位,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識水準。總督府認為人才可用,遂委以職務,或遴選其出任保甲長,甚至成為各民間團體的領袖,藉以協助總督府施政。隨著耆老的凋零,接受學校教育的知識分子,逐漸取代舊科舉教育的士紳階層。新社會領導階層之中,部分仍具有家世,但是沒有任何背景,憑藉一己之力取得高等學歷者,仍可進入社會核心,擁有一定的聲望及地位。社會領導階層扮演的角色甚多,活動更是多元。參與管道有:一、進入殖民官僚體系,成為臺人官吏。二、社會領導階層,參加臺灣總督府評議會。三、社會領導階層發起政治運動,要求地方自治。四、組成團體,參加反殖民體制運動,反對日人統治。
點閱數22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資源代表圖
web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本政府及臺灣總督府對於留學教育並不加干涉或限制,但臺灣內部教育機會不均等,中高等教育及教學資源缺乏,加上時代潮流的刺激,造成日治時期留學教育漸成蓬勃發展之勢,尤以留日為最。在日本國內升學遠比臺灣地區升學還要方便,較易取得更高的學歷,讓不少有心向學的學子趨之若鶩,競相留學日本。在臺日人子弟受教權的問題,一直是總督府施行教育政策的關鍵。為了改善高等教育的不足,解決升學問題,銜接日本國內課程。總督府於1922年增設臺北高等學校,先設尋常科,修業年限四年;1925年,增設高等科,分文、理兩科,修業年限三年。統計1928年至1945年的畢業生,共計日籍生2035人,臺籍生591人,兩者之間相差懸殊。日本領台之後,李春生深知日本屬於文明國家,為了讓家族子弟接受近代化學校教育,特意挑選族中子弟,遣送至日本國內就學。其他士紳家庭競相仿效,不約而同地將子弟送往日本受教。留學風氣就此開啟。臺籍學生選擇就讀的科系,以習醫者為數最多,佔百分之六十;習法政者居次,佔百分之十五;文科等所佔比例較小。部分留學歸國畢業生的出路甚廣,不是自行開業,就是被各公私立機關所網羅。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有專精的留學生,投入1920年代以降臺灣的政治及社會運動。有些知識份子也創辦報紙,倡導新文藝等活動,扮演各種運動的先驅者或核心角色。
點閱數22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台灣歌仔戲與廟會儀式-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歌仔戲與廟會儀式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台灣有史以來,戲劇就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民間戲劇演出的時機有:宗族祭祖、新屋落成、還願、寺廟神誕、慶壽及對違約的處罰等。其中,最普遍的是寺廟祭典與四時節令的演戲。戲劇演出也結合民間社會的人際網絡,親友之間互相邀集前來參與祭祀及觀看戲劇,除聯絡彼此情感,也促使人與人之間互動更為緊密。歌仔戲從本地歌仔時期便擔負著祭典酬神的重要祭儀,所以當歌仔戲逐漸從宜蘭傳至台灣其他地區後,除增加戲劇本身的藝術特色外,濃厚的儀式色彩仍然保留。由於劇團演出與社會習俗結合,所以演出的時間、地點、劇目皆須合乎祭儀,一般戲劇演出前,總會有祭祀儀式的進行。這些儀式包括起鼓、扮神仙劇(百壽圖、醉仙、八仙),以及跳加冠(官),與金榜,稱之為三齣頭,原本這些是亂彈戲演出時的習俗,但是歌仔戲也沿用此程序。其實扮仙戲反映了一般人希望得到的圓滿,所以有三種內容,一種是象徵神仙降臨的祝福的戲,一種是象徵封贈富貴的戲,還有家庭圓滿的戲。劇團演員在扮仙戲中便是扮演人與神之間的橋樑,執行宗教的儀式。扮仙戲的三仙指福、祿、壽,這些神仙會獻上魁星、麻姑、財福、男女童;如果是扮八仙,便是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李鐵拐、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以及瑤池金母獻蟠桃、男女童等。跳加冠是由一個戴面具者,手持「天官賜福」的卷軸,在台上表演;最後的金榜是高中狀元的小生,與鳳冠霞帔的小旦,兩人拜天地。俗語說:「加官禮多過戲金銀」,是一般戲班及廟宇對於扮仙戲重視的寫照,只要戲團扮過仙,假使遇到颱風天無法演出,廟方仍要給戲班戲金。而信徒藉由扮仙戲而能得到心靈滿足,足見此種儀式的意義非凡。臺灣各戲劇都有自己的戲神,這些戲神有田都元帥、西秦王爺、老郎神、孟府郎君,而歌仔戲的戲神是田都元帥。日治時期學者鈴木清一郎調查發現,當時臺灣已有奉祀田都元帥的廟宇,田都元帥的造形有三種,第一種為小兒穿大人衣,第二種為穿文官或武服者,以及無鬚年輕人,其臉上特徵有一螃蟹的標記,腳下常有金雞、玉犬伴隨。民間對於田都元帥的傳說也多與螃蟹有關,因此也衍生?一些相關的禁忌。劇團為維持演出時的順利,有其一定的習俗及禁忌。例如演員們忌吃毛蟹,因為毛蟹是田都元帥的救命恩人,因為傳說田都元帥是個棄嬰,被遺棄在田間,全仰賴毛蟹吐沫餵養,才得以存活長大,所以演員們以不吃毛蟹表達感恩。此外,還有對蛇的禁忌,歌仔戲藝人認為蛇是不吉祥之物,所以演出時看到蛇,要燒香拜拜,有的甚至不演「雷峰塔」這齣與白蛇有關的故事。另外,劇團對「花」有忌諱,認為「花」有混亂之意;在戲劇演出前,文武場的樂器不能任意敲打,以免打亂規矩;還有演出時的頭盔、跳加冠的面具都不能亂戴,以免失聲。劇團的信仰神、禁忌,讓演員在演戲時可得到心靈上的安全以及保佑,也規範演出時的神聖性,讓演出能更加圓滿。
點閱數86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原始社會的學校雛型-資源代表圖
web 原始社會的學校雛型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學校的起源究竟是在歷史的哪一個時段發生的?這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人類社會已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從原始社會起,人類就會對下一代進行教育,以便把生產知識和技能以及社會規範傳給下一代。但在漫長的原始社會,由於有關生產力的知識、技能、社會規範等都很簡單,所以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設立專門的學校,當然也沒有專門的教師。那時的教育是在兒童與成年人的共同生活和勞動中,通過口耳相傳來進行的,是十分直接而簡單的教育。等到社會有了分工,生產知識趨於複雜,加上有了文字以後,學校的機構便產生了。如果用最廣義的社會教育概念來追溯教育機構的起源,學者根據考古材料推斷,在菲德利島上的原始居民中,未成年的男孩達到一定的年齡(通常為七至九歲),就會與成年人分開居住,並聚集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名為「青年之家」的機構中;他們會一同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直到具備長大成人的能力。這是一種學校起源的說法。現在仍存於東南亞的帛琉群島的男子會館(Abai),其功能與「青年之家」相似,男子會館除了是政治議論所外,也是教導年輕帛琉男子木工、打獵、捕魚的教室,這算是一種較非正式的教育方式與場所。
點閱數321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8
戰後歌仔戲狀況-資源代表圖
web 戰後歌仔戲狀況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一九五○年代,官方單位成立「臺灣歌仔戲改進會」,要以創作型劇本與施行導演制度「改良」歌仔戲。西元一九五二年又成立「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執行辦理每年度地方戲劇比賽,擬定准演或禁演的歌仔戲劇目,除整理舊有劇本,也徵求反共抗俄與富有教育意義的新編劇本。這些新編劇本,經過協進會審核後,便分送給各劇團演出,只是這些主題富含教化觀點的劇本,不論內容、身段、行頭道具,大都是以京劇為模擬對象,各劇團能採用的部分有限。所以歌仔戲劇團只有參加官方舉辦的「地方戲劇比賽」時,才會演出協會提供的劇本,平時在民間演出若照「標準劇本」,一般觀眾無法接受。因此官方所施行的規定,對於民間劇團的效果不大。在日治時期雖有歌仔戲劇團進入內臺劇院演出,但劇團數量不多,劇團仍以野臺演出為主;不過,戰後這情形有很大改變,許多歌仔戲劇團紛紛進入商業劇場演出內臺戲,演出野臺戲的劇團數量反而較少。劇團在戲院演出的檔期為十天一個檔期,所以固定以十天為一個段落,結束後劇團馬上趕往下一個劇場,戲班主與戲院老闆採取三七分帳。不過,有些受到觀眾歡迎的劇團,可能會在一地連演十天以上。此時期的內臺歌仔戲是延續日治時期的演出方式,包括夜戲演出前加演一段京戲、使用機關佈景、軟式佈幕,以及各種千奇百怪的噱頭吸引觀眾。在演出內容上,多演出「胡撇仔戲」,意即演員穿著日本和服、手拿武士刀,或是佩帶左輪手槍等,非古裝戲服的裝扮演出,而且戲劇內容走「奇情武俠愛情倫理」路線,有別於傳統上教忠教孝的歷史故事。音樂改為大量使用西洋音樂,曲調除改唱流行歌曲,如【青春嶺】、【滿山春色】等以外,由於閩南「都馬劇團」來臺,「都馬調」的日益盛行,也豐富歌仔戲的曲調。
點閱數27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8
兩河流域的泥版書屋-資源代表圖
web 兩河流域的泥版書屋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曾經有歷史學家根據考古資料推斷,世界上最早的學校是由蘇美人所創立的「泥版書屋」(e- dub- ba-a,意思是分配泥版的屋子)。在192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在今天的伊拉克南部的考古遺址烏爾考古時,發掘出了一些建築物,它們有兩個特點:屋裡有幾排排列整齊的泥墩,而且有些稍高的泥墩排列在一塊,好像是現在學校中學生們使用的課桌椅;第二,這個屋裡發現了將近二千塊的泥版,像是學生的作業。此外,法國考古學家在幼發拉底河中游的馬里城也發現了類似的建築結構,馬里城的房舍包括一條通道和兩間房屋,大間房屋長13.4公尺、寬7.6公尺;小間面積為大間的1∕3。大間排列著4排石凳,可坐45人左右;小間排列著3排石凳,可坐20人左右,很像一所學校的教室。他們推斷這些遺址是稱為是現今發掘世界上最早的學校,年代可溯及到西元前2500年左右。從烏爾的考古文獻(泥版)中考古學家則發現,蘇美人曾經對於「泥版書屋」下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閉著眼睛走進去,睜著眼睛走出來。」這個比喻的意思象徵著蘇美人認為,人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是處在閉著眼睛的心靈渾沌狀態,經過學校的教育之後,才能心明眼亮、明辨是非,告別渾沌。這個比喻十分有趣,深刻描寫出學校的功能。在烏爾的泥版書屋中,至今已發現600多個泥版,其中100多個泥版由於殘缺嚴重而無法分辨。這些泥版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大小不一。歷史學家發現,這些泥版的內容大多為經濟文獻與字詞表兩種類型,顯示當時蘇美人已有分門別類的課程與科目,如有些泥版上刻著「容器表」、有些則呈現出「樹木表」。考古學家還發現泥版中有臨摹的範本字體,就如我們學習寫書法時的臨摹字帖一般;學生經由泥版學習有關文字、數字、符號、丈量、動、植物名、文學、祈禱文、史詩等。在蘇美人的時代便很重視學生的學習內容,讓每個人習得生活中的基本能力。
點閱數555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言論枷鎖及出版桎梏的解除-資源代表圖
web 言論枷鎖及出版桎梏的解除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80年代起,為了加強臺灣的文化活動,創設文化專管機構,成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3年7月,修訂『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培植專業文化人員,文化資產的整理及維護,學術、藝術、文化創作的獎助及出版,提高音樂及美術水準,地方藝文基礎建設,社區整體營造等。因應國內學術文化之發展,日益重視文字工作者的生存權。除了進一步放寬出版法的限制之外,更公布著作權法,保障智慧財產權。未經原創者同意,進而授權使用,是同違反著作權法,屬於侵權行為。出版法的廢除,對文化人而言,更是一大福音。出版法經總統廢止後,等同言論自由,再也不用擔心因出版文字不妥,犯下政治忌諱,視同思想犯治罪,對文化事業,無疑是一大貢獻。政治運動的民主訴求,包含反對戒嚴時期的出版管制,主張言論自由,呼籲修改出版法。1950年代,黨外雜誌正式刊行,藉由文字宣傳,為文學創作賦予新的生命,如:自由中國、公論報等。1980年代,美麗島事件後,孕育多位關懷臺灣,重視本土文學及人權文學的作家。1987年,正式解嚴,對文化人而言,意義甚大。一系列政治民主化運動中,說明了人民有爭取著作權及創作自由的主張。二二八事件之後,宣傳委員會遭到裁撤,代之而起改組為臺灣省政府新聞室,繼而擴大為臺灣省新聞處。1949年,行政院新聞局隨著中央政府遷移至臺灣,繼續新聞業務發布事宜。總理國內宣傳、國際宣傳、資料編譯、視聽資料、聯絡、出版事業、電影事業、廣播電視事業等業務。精省之後,臺灣省政府新聞處改隸新聞局,專司地方新聞業務之責。
點閱數52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各級學校歌仔戲社團-資源代表圖
web 各級學校歌仔戲社團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宜蘭吳沙國中及宜蘭高商以及大專院校也都設立歌仔戲社團,如「台大歌仔戲社」、「高雄師範大學歌仔戲研究社」、「政治大學歌仔戲社」等。校園社團會聘請資深藝人擔任指導老師,並以期末公演方式,展示學習成果。社團展演或許未達職業水準,但是青年學子投入學習歌仔戲的行列,也讓歌仔戲有另一片可以發展的空間。在本土文化日漸重視的今天,歌仔戲的表演藝術足以代表臺灣的傳統文化,或許有些人對歌仔戲的印象仍停留在吵鬧的階段,那麼若是看見路邊有歌仔戲團演出,請駐足停留觀看一會,或許會發現伴隨著高分貝麥克風演出的歌仔戲現場,流露出的濃濃臺灣鄉土味以及人情味呢!假如有機會進入國家戲劇院觀賞歌仔戲,更會發現歌仔戲很大的改變。也許我們無法成為職業歌仔戲演員,參與演出,但是我們可以成為歌仔戲觀眾,給予傳統戲曲支持與鼓勵。
點閱數764
下載數21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