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穆罕默德生平-資源代表圖
web 穆罕默德生平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元570年穆罕默德生於阿拉伯的麥加古來氏(Quraysh)部落的哈希姆家族,632年在麥地那城歸真。穆罕默德出生前父親就過世,六歲時候,母親也過世,後來由祖父和伯父相繼扶養。穆罕默德年幼時替人放牧,據說12歲時,隨祖父和一支載運乳香、絲綢的駱駝商隊往來於巴勒斯坦、敘利亞這些地方。25歲這一年,他受雇於麥加一位年長他多歲的富孀赫蒂徹(Khadija),幫她經營商務,同年與她結婚,這一段婚姻維持了25年。
點閱數114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資源代表圖
web 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利瑪竇,字西泰。1552年生於義大利,1583年來到中國,1601年進入北京,之後的10年,利瑪竇憑藉其精湛的數學、天文知識和宗教熱忱,結交士大夫,努力融入中國社會之中。利瑪竇不但通曉中文,而且熟讀五經,擅常用儒家的經典來解釋基督教教理。其豐富的學識和無礙的辯才令人佩服。在中國知識份子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此種傳教模式,被其他相繼來華的耶穌會士採用,使耶穌會在中西文化、教育、宗教等的交流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利瑪竇精於數學及地理,懂得製作天體儀和地球儀,並常製作日晷贈與中國官員。為了能順利將天主教向中國傳播,利瑪竇認為應該從中國的上層階級著手,因此努力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廣泛的與士大夫交遊,並且認同中國人的祭祖等傳統風俗。他肯定中國人是一個崇尚自然理性的民族,認為儒家思想並沒有和基督教義理有相衝突的地方。他透過向中國的士大夫介紹西方自然科學與思維方式來傳教。1609年,利瑪竇創立「天主教聖母會」。他除了向受洗者講說天主教義理外,也繼續研究中國文學、史學與經典。後來,他在北京籌建了一座大教堂,親自監工,不辭勞苦。1610年,利氏病逝,享年57歲。明廷為了表示哀悼,賜予葬地,可見利氏在明帝心目中的地位。
點閱數489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5-26
埃及的相關地理位置-資源代表圖
web 埃及的相關地理位置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現代埃及首都位於尼羅河三角洲頂點的開羅,位於非洲東北角與亞洲的西南角。西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臨地中海,國土面積100.2萬平方公里。埃及國土形狀接近方形,尼羅河河岸谷地約20至30公里寬,屬於狹長的耕地,河谷東邊為阿拉伯沙漠(Arabian Desert),西邊是利比亞沙漠(Libyan Desert)。
點閱數68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6
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景教-資源代表圖
web 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景教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景教創始人為聶斯脫里(Nestorius 西元380-451年),他認為聖母瑪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授予耶穌的神性,反對將她作為神膜拜。428年,聶里脫里出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引起亞歷山大城主教奚利爾(Cyrillus)猛烈抨擊,聶氏被革除主教職務,其教派亦被定為異端。5世紀末,聶派教徒遷往波斯,後來傳入中國,即景教。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西安掘出一塊巨型石碑,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關於景教在中國的早期歷史,大多以此為證。據石碑所載,唐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應指波斯,而非羅馬)有大德阿羅本帶來經書到長安,由名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到唐高宗年間,阿羅本被奉為鎮國大法主,景教依附政治,得以傳佈。公元845年(唐會昌5年),爆發會昌法難,同時波及其他外來宗教。景教與祅教及摩尼教號稱「三夷寺」,當時信徒計約3000人,在會昌後均告式微。13世紀元代統一中國,景教徒和天主教徒在中國恢復活動,當時統稱為也里可溫教。但信奉者多為色目人、蒙古人,漢人少有信奉者。元滅亡後,景教和天主教逐漸在中國消失。至新航路發現,天主教的海外傳教事業隨之發展,耶穌會、道明會、方濟會等相繼赴中國傳教。
點閱數118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古埃及人的服飾-資源代表圖
web 古埃及人的服飾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古埃及人的衣料主要是從尼羅河畔旁生長的亞麻紡織而成,一般男性用一條布圍繞腰和臀部,貴族則是穿著打褶的圍裙,象徵太陽的光輝,婦女則穿緊身長袍。 古埃及人喜愛打扮,會用脂粉盒裡的眼圈墨化妝,喜歡用藍色和黑色,不論男女身上配戴項鍊、手鐲、胸飾等裝飾品。富人們一定戴假髮,在祭典時穿上最美麗的服飾,法老會載象徵權力的假鬚。在法老的墓室中還發現涼鞋,木乃伊必須穿上涼鞋,以確定重生的時候可以使用。
點閱數2617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5-26
何謂伊斯蘭教?-資源代表圖
web 何謂伊斯蘭教?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伊斯蘭(Islam)本意有「順從、服從、降服、歸順、純淨、和平」的意思。就宗教意義而言,「伊斯蘭」一詞是指歸順唯一真神阿拉的旨意,服從阿拉的戒律,也就是說個人唯有透過對阿拉旨意的歸順和對阿拉戒律的服從,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並永久享有純潔。為穆斯林(Muslim),該詞意思是「順從者」、「皈依者」,即順服真主或皈依真主意志的人。伊斯蘭教,廣義而言是一種宗教文化,由核心向外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核心是「除真主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的基本信條;第二層是宗教的思想體系,包括觀念、意識、教義…等;第三層則為呼應第二層思想體系的外在具體展現,形成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例如儀式、教規教律、教派組織…等;最後一層是宗教實物,比如宗教典籍、建築、藝術品..等。而狹義的說,它就是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一神信仰宗教。伊斯蘭教創立之前,阿拉伯半島上有多神崇拜及外來的基督教和猶太教這些信仰,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一神思想後,取代阿拉伯半島上原來複雜的宗教意識。伊斯蘭教教義形成的過程中,它反對猶太教、基督教和多神崇拜,另一方面卻也受到古阿拉伯習俗和猶太教、基督教的影響,保留了原始宗教的某些習慣。
點閱數771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宗教戰爭-資源代表圖
web 宗教戰爭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宗教改革期間,新舊教徒尚不知寬容,常藉異端之名,彼此迫害,再加上各國間複雜的政治關係與利益的糾葛,致使歐洲在十六、十七世紀間戰爭不斷,這些戰爭也常披著宗教的色彩。例如:西班牙為了保護其與美洲之間的貿易獨立地位,派遣「無敵艦隊」征英,便是以捍衛舊教,討伐新教為名。最慘烈的一場宗教戰爭莫過於「三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一開始只是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新、舊教爭執,起因於神聖羅帝國皇帝鎮壓境內的新教徒,激起波希米亞(Bohemian)新教徒的叛變,並意圖尋求獨立。後來丹麥、瑞典、法國等也都因為各自的利益而加入了戰團,最後竟演變成全歐洲的大戰爭。 西元1618年,信仰新教的波希米亞人民發動叛變之後,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Ⅱ,1619—1637)迅速派兵鎮壓,事後並迫害新教徒,下令廢止一切宗教自由。波希米亞戰爭的結果,讓英國、荷蘭、瑞典、丹麥等新教國家感到震驚,擔心舊教的勢力會因此而壯大,有意派兵干涉。丹麥在英國的支持下,在1625年派出六萬大軍,進軍神聖羅馬帝國。表面上,丹麥是同情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徒,實際上,爭取新領土才是丹麥出兵的主因。波希米亞貴族出身的華倫斯坦(Wallenstein)意識到這是一個攸關國家存亡的戰爭,乃自費招募軍隊,力阻丹麥侵略國土。1629年,兩軍講和,簽訂了「律貝克和約」(Peace of Lubeck)。戰事至此,舊教徒占盡上風,斐迪南二世趁勝追擊,頒佈一項法令:要求新教徒歸還在西元1552年之後所取得的教領地及教產。丹麥失敗後,西元1630年,因為對神聖羅馬帝國的勢力進出波羅的海同樣感到不安的瑞典,也組織了一支新教軍向神聖羅馬帝國宣戰。素有「北歐雄獅」之稱的瑞典國王哥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是位軍事天才,他以「步兵五列,騎兵四列」的新戰法大敗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正當戰事順利推進之際,阿道夫卻慘遭大砲擊斃,瑞典軍情告急。為了支援友邦,原本在幕後支持的法國也派兵加入戰局。 法國雖然是典型的舊教國家,卻因為想要削弱鄰國—神聖羅馬帝國,進而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而一直默默地支持新教國家。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唯一強大的盟邦是西班牙,因為兩個國家的皇帝同為哈布斯堡家族成員,但西班牙本身的麻煩不少,征英之役失敗後,還得應付國內接連獨立的葡萄牙和荷蘭;雪上加霜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又在西元1637年駕崩,而且境內的新教徒早已明白這場戰爭是針對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而來,因而紛紛宣佈中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舊教軍隊只能苦撐應變。 其實早從1644年以來,參戰各國的代表便在西發里亞地方開始討論如何結束這場大戰。談判內容主要是由法國主導,談判期間,打打談談,一直到1648年才正式簽訂「西發里亞條約」(Treaty of Westphalia),和約中最重要的意義是承認新、舊教同獲平等地位。
點閱數35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喀爾文教派-資源代表圖
web 喀爾文教派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與馬丁路德幾乎同時期的改革,還有在瑞士的茲文利(Huldrych Zwingli,1484-1531),他在蘇黎世首先發難。在他死後,由喀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接手,主張宗教、道德應合而為一,崇尚簡樸、勤勞、自律的生活。
點閱數434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教會內部的腐敗-資源代表圖
web 教會內部的腐敗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教會威望的低落固然削弱了教會的力量,但真正讓許多人痛心疾首的是教會腐化奢侈的生活,這是許多宗教改革者急欲根除的弊端。在中古時代,教宗的地位超越任何世俗的君主而成為歐洲的共主,累積的權勢與財富等更是驚人,例如︰教會領有的土地約占當時西歐土地的三分之一,除了領主應享的權利外,還向人民徵收「什一稅」等稅捐。中古後期城市興起後,受到商人牟利行為的感染,教廷從教徒手中搜刮錢財的方法更多,他們利用各種方式牟利。安貧、守貞與服從的誓約早已拋諸腦後,許多鄉村教堂裡的教士開設酒店、賭場以增加個人收入,甚至還娶妻生子。不只低階教士如此,更令人痛心的是連教宗都不能堅守誓約,如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Ⅵ)有不少情婦,生子女八人,還為他的子女奪取封建領地;又如教宗李奧十世(LeoⅩ,1513-1521)曾利用他的職權,出賣兩千多個高級教職,平均每年可增加約一百多萬金元的收入。面對如此腐敗的教會,許多人急欲改革。「贖罪券」(Indulgence)是教會歛財的方法,也是促使馬丁路德改革的導火線。贖罪券是在十字軍東征期間,為了籌措軍費而發賣的物品,後來成為教廷斂財的工具。教徒透過購買贖罪券,來求得自身罪惡的減免,因此,贖罪券與罪罰的赦免有密切的關係。理論上,只有上帝才能赦免人的罪,但是教會認為他有能力可以為教徒取得一紙減免狀,雖然不能保證能夠赦免全部的罪惡,但是贖罪券可以減免教徒在世上及死後可能遭遇的苦行與懲罰。此外,為了使行為合理化,教會認為賜與罪人贖罪券,贖罪券領受者出於自由意志而「奉獻」給教會的金錢,並不涉及買賣行為的關係。十六世紀初,教宗李奧十世為了解決財務問題,因而擴大規模發行贖罪券。為了鼓勵一般人多買贖罪券,教會人士常過份吹噓贖罪券的好處,一般人普遍流傳這樣的想法︰「金錢投進募捐箱的當兒,從煉獄中就飛出來一個靈魂」,甚至還將贖罪券比作進入天堂的通行證。因為宣傳得力,能夠免除罪惡的說法頗具吸引力,不少民眾爭相購買贖罪券。但已有人對教廷的行為提出強烈質疑,認為此舉根本違背了聖經的說法。雖然有教宗李奧十世正式公布的教令,允許贖罪券的發售,但不少歐洲國家的君主仍禁止在其境內發售贖罪券,許多知識份子也抱持著反對的立場,例如︰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95 Theses)就是針對教廷販售贖罪券的不當而寫的名作。
點閱數6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寺廟神的「升天」-資源代表圖
web 寺廟神的「升天」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與神社參拜政策互為一體兩面的,就是「寺廟整理運動」,日人拆除台灣舊有民間信仰的寺廟,獎勵各街庄以參拜神社取代傳統信仰,很多漢人信仰受到壓迫,甚至沒收寺廟的神像集中焚毀,稱為「神佛升天運動」。1938年台灣總督府召集各地方官會議,授權地方政府開始整頓寺廟,有關寺廟整理的原則為:一、寺廟以全廢為原則,但過度時期可一街庄保持一寺廟;二、舊有慣習中的祭祀活動的改善以及寺廟管理的行為須盡量合理化;三、祭祀的神明應改為純正的佛教或道教的神佛;四、寺廟的建築物必須漸次改為佈教所或寺院型態;五、被廢止的寺廟及神明會等宗教團體,其財產另外組織教化財。日人實施寺廟整理運動的原因,事實上與其因應戰爭爆發的政策有關:一來是為了排除皇民化運動的障礙,為了徹底根植臺灣人敬神尊皇的思想、神社參拜、大麻奉齋、日本式的生活普及等觀念,與台灣人日常生活的冠婚葬祭、年中行事等不可分割的寺廟,就變成皇民化最大的妨礙。二來台灣傳統的信仰可以說是「支那的信仰」,把中國的思想從台灣掃除是必要的,尤其是中日戰爭爆發之後,中國與日本是敵對的關係,中國的色彩變成疾病一般,在台灣被窮追猛打。寺廟的撤廢、神佛像的燒毀等等,是掃除從中國來的迷信很重要的象徵。其三,地方官廳對於寺廟或神明會龐大的財產都相當在意,若是寺廟整理之後,這些財力對神社的建造、國語講習所或集會所的建設,甚至可以轉為其他社會教化事業的利用,寺廟整理當然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剛開始整理寺廟時,台灣傳統寺廟的各種神像,凡是泥塑者均被摧毀,木雕的除了部份送政府研究單位典藏外,大部分都被燒毀,寺廟則是被拆除,各種祭祀器具都被毀棄,如果能夠獲得保留的寺廟,還得將寺廟的屋脊兩個角拆除,讓寺廟變成日本式的建築物。廢除寺廟的行動實施後,引發民眾的不安,在台灣的日籍僧侶及學者,都不主張以強迫的手段整理台灣的傳統寺廟,1939年日本國會議員即質詢過這個問題。只是台灣總督府的目標是藉著皇民化運動讓台灣人的精神日本化,在日人看來,寺廟與迷信的整頓,不可諱言是皇民化運動的一環,只是這個措施雖然有助於陋習的改良,卻往往引起更多的民怨。很多寺廟為了自保,紛紛加奉佛教的神祇如觀世音菩薩、釋迦摩尼等,以免被拆除。1936年起,地方也發起改變台灣傳統廳堂配置與祭祖習俗的運動,台南州東石郡鹿草庄的後堀、麻豆店兩個村落,舉辦了「牌位燒毀儀式」,總共有1224座牌位堆積在焚燒場中,由僧侶舉行盛大莊嚴的焚化儀式,從此之後各地紛紛起而效尤,不僅祖宗牌位,連神佛像與掛軸都難逃燒毀的命運。
點閱數572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