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電影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電影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戰後初期的電影事業,片商大都是從香港引進以廈門語發音的劇情片,以「臺語片」做號召,由於語言相近,民眾無須透過辯士解說便可了解劇情,所以深受歡迎。在此風潮引領之下,許多劇團負責人或文化人便看準拍攝電影市場,紛紛開拍台語片電影。第一位拍攝臺語片的導演是邵羅輝,西元一九五五年,他應「都馬劇團」團主葉盛福之邀,在臺北「大橋戲院」搭景,拍攝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主角為筱明珠。不過,邵羅輝當時以十六厘米的攝影器材拍攝,與電影院所用三十五厘米放映機規格不合,所以放映出來的畫面模糊,影像與聲音搭配不良,觀眾反應不佳,因此上映沒有幾天便匆匆下片。雖然《六才子西廂記》的票房失敗,但是並沒有打擊其他劇團的信心,「拱樂社」團長陳澄三也開始籌拍電影歌仔戲,他聘請何基明擔任導演,陳守敬為編劇,演員為「拱樂社」班底,開拍《薛平貴與王寶釧》。由於記取《六才子西廂記》失敗經驗,所以在影片放影規格、電影宣傳上都特別注重,在臺北首映當天造成空前轟動,隨後在中南部上映,仍舊受到歡迎,因此又繼續籌拍第二、三集,帶動拍攝臺語片熱潮。其他歌仔戲團在「拱樂社」成功拍攝歌仔戲電影的腳步下,都躍躍欲試,跟在「拱樂社」之後的劇團是蔡秋美的「美都劇團」,請何基明執導,拍攝《范蠡與西施》。西元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九年是歌仔戲電影的興盛時期,但是西元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一年間,電影歌仔戲出現低靡現象,為力圖挽瀾,當時的天華影視周天素、臺聯有限公司賴國村、大來有限公司鄭錦洲,便租下霧峰文化戲院為拍片場,聘請李泉溪為導演,與新南光、日月園、賽金寶等團合作,大量生產歌仔戲電影,締造電影歌仔戲另一波的興盛時期。但是隨著電視歌仔戲的出現,造成戲院生意蕭條,且西元一九六九年時,大量拍攝電影歌仔戲的新南光、日月園兩劇團先後解散後,電影歌仔戲便正式走入歷史。
點閱數44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台灣歌仔戲與廟會儀式-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歌仔戲與廟會儀式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台灣有史以來,戲劇就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民間戲劇演出的時機有:宗族祭祖、新屋落成、還願、寺廟神誕、慶壽及對違約的處罰等。其中,最普遍的是寺廟祭典與四時節令的演戲。戲劇演出也結合民間社會的人際網絡,親友之間互相邀集前來參與祭祀及觀看戲劇,除聯絡彼此情感,也促使人與人之間互動更為緊密。歌仔戲從本地歌仔時期便擔負著祭典酬神的重要祭儀,所以當歌仔戲逐漸從宜蘭傳至台灣其他地區後,除增加戲劇本身的藝術特色外,濃厚的儀式色彩仍然保留。由於劇團演出與社會習俗結合,所以演出的時間、地點、劇目皆須合乎祭儀,一般戲劇演出前,總會有祭祀儀式的進行。這些儀式包括起鼓、扮神仙劇(百壽圖、醉仙、八仙),以及跳加冠(官),與金榜,稱之為三齣頭,原本這些是亂彈戲演出時的習俗,但是歌仔戲也沿用此程序。其實扮仙戲反映了一般人希望得到的圓滿,所以有三種內容,一種是象徵神仙降臨的祝福的戲,一種是象徵封贈富貴的戲,還有家庭圓滿的戲。劇團演員在扮仙戲中便是扮演人與神之間的橋樑,執行宗教的儀式。扮仙戲的三仙指福、祿、壽,這些神仙會獻上魁星、麻姑、財福、男女童;如果是扮八仙,便是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李鐵拐、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以及瑤池金母獻蟠桃、男女童等。跳加冠是由一個戴面具者,手持「天官賜福」的卷軸,在台上表演;最後的金榜是高中狀元的小生,與鳳冠霞帔的小旦,兩人拜天地。俗語說:「加官禮多過戲金銀」,是一般戲班及廟宇對於扮仙戲重視的寫照,只要戲團扮過仙,假使遇到颱風天無法演出,廟方仍要給戲班戲金。而信徒藉由扮仙戲而能得到心靈滿足,足見此種儀式的意義非凡。臺灣各戲劇都有自己的戲神,這些戲神有田都元帥、西秦王爺、老郎神、孟府郎君,而歌仔戲的戲神是田都元帥。日治時期學者鈴木清一郎調查發現,當時臺灣已有奉祀田都元帥的廟宇,田都元帥的造形有三種,第一種為小兒穿大人衣,第二種為穿文官或武服者,以及無鬚年輕人,其臉上特徵有一螃蟹的標記,腳下常有金雞、玉犬伴隨。民間對於田都元帥的傳說也多與螃蟹有關,因此也衍生?一些相關的禁忌。劇團為維持演出時的順利,有其一定的習俗及禁忌。例如演員們忌吃毛蟹,因為毛蟹是田都元帥的救命恩人,因為傳說田都元帥是個棄嬰,被遺棄在田間,全仰賴毛蟹吐沫餵養,才得以存活長大,所以演員們以不吃毛蟹表達感恩。此外,還有對蛇的禁忌,歌仔戲藝人認為蛇是不吉祥之物,所以演出時看到蛇,要燒香拜拜,有的甚至不演「雷峰塔」這齣與白蛇有關的故事。另外,劇團對「花」有忌諱,認為「花」有混亂之意;在戲劇演出前,文武場的樂器不能任意敲打,以免打亂規矩;還有演出時的頭盔、跳加冠的面具都不能亂戴,以免失聲。劇團的信仰神、禁忌,讓演員在演戲時可得到心靈上的安全以及保佑,也規範演出時的神聖性,讓演出能更加圓滿。
點閱數84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廣播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廣播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臺灣的臺語廣播開始於西元一九四二年,而歌仔戲走入廣播界則是在西元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五年間。由於當時收音機普遍,且臺語片、古裝電影興起,歌仔戲逐漸推出內臺戲院,所以進入歌仔戲轉而進入廣播電台錄製歌仔戲節目。當時播出歌仔戲的電臺有民本、中廣、警察、中華、正聲等,而民生電台的「金龍歌劇團」、民本電台的「九龍歌劇團」、正聲電台的「天馬歌劇團」受到觀眾喜愛,尤其是正聲「天馬歌劇團」,將廣播歌仔戲推向高峰,名小生楊麗花便是出自此電台。廣播歌仔戲所唱的劇目與內外臺差不多,有《陳三五娘》、《呂蒙正》、《望鄉之夜》等戲,演員都沒有劇本可唸,由戲先生說完劇情內容後,演員自行發揮。廣播歌仔戲靠的是演員優美的嗓音,因此可磨練演員的唱腔。廣播歌仔戲的氣勢長紅,原有歌仔戲曲調已經不敷使用,所以增加許多新的曲調,新曲調有來自閩南語流行歌曲,如【人道】、【運河悲喜曲】、【五月花】等;還有來自國語流行歌曲,如【相思苦】、【茶山姑娘】等;以及來自歌仔戲樂師的創作,如【送君別】、【人蛇姻緣】等,這些歌仔戲曲調不僅使廣播歌仔戲播出內容豐富,也增添歌仔戲的新活力。 但是這波廣播歌仔戲的熱潮在電視歌仔戲出現後,便逐漸減退,慢慢走向下坡。
點閱數758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5-28
教育的意義與種類-資源代表圖
web 教育的意義與種類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200年前,有人在法國的亞維隆森林裡,發現一名野孩子,他全身裸露、骯髒,不會說話,也不會表達情意。他只會用手吃生的食物,身體雖然健康,但彷彿完全與世隔絕。後來,由一位叫做伊達的醫生,進行了五年的教育方案,後來,這名野孩子成為法國社會中能表達自己思想的文明人。這個例子,展現了教育的影響力,也顯示出一個人具有改變的潛力與可能性。教育真的有這麼大的功能嗎?教育的意義是什麼?與我們個人的發展有什麼關係?「教育」是將上一代或若干代積累下來的知識傳遞給年青一代的過程,在原始社會中,這些知識包括:生火、工具製造的技術、狩獵的技巧等等。利用這些知識,年輕一代不必再去盲目地摸索或重複的經歷失敗,就可以生存下來。正因為這些知識對於生存不可或缺,因此「教育」對於人類社會,意義更加重要。等到生產技術提高,社會生活穩定,人們逐漸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發明、交流,透過這樣的歷程並創造出文字與更多的知識,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傳遞這些知識產物的場所,來教導與傳承這些文明產物,這就是教育機構的由來。一般人常常將教育與學校教育畫上等號,以為只要到學校上學,就算接受過教育了。其實,教育是指一個人在生長的歷程中,有意或無意的受到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種種影響,並不侷限於學校的圍牆內。因此,教育的管道是多元的,舉凡家庭、學校、社會、圖書館、音樂廳等等,都可算是人們接受教育的場所。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與認同的價值觀,同樣的,每個時代人們所抱持的教育觀點與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只有貴族子弟才能長期接受學校教育,他們以全人教育的觀點,重在啟發個體的均衡發展。中世紀時期則主要有由宗教組織主導的教會學校、以及因工商業發達而興起的行會學校;中古大學的興起,則象徵了學術自主,這種教育組織的形式與精神一直延續至今。近代,則受到文藝復興、民族國家興起,以及工業革命的影響,教育內容更豐富,教育組織更具規模、更多元……。歷史是一門鑑往知來的學問,藉由閱讀歷史,讓我們了解前人的經歷,並從中窺見不同時代人們所具有的特殊樣貌,進而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展望未來。在這個子題中,我們就從「教育是什麼?」這個問題意識出發,來了解學校教育的起源與內容,進而回到古希臘社會中,了解當時希臘的教育概況,最後,讓我們一同思考你心中理想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模樣吧!
點閱數45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灣納入世界文化圈-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納入世界文化圈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方思潮對臺灣的影響,未曾斷絕,影響力不減反增。受全球化意識的影響,西方文學及作品的翻譯,也隨之興起。部份民間書商以翻譯西方文學及小說為主。西書翻譯風的熱潮,自解嚴以後,不曾遞減。西書翻譯更為臺灣人的智識及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臺灣人藉由西書翻譯得以與世界接軌,求知於世界。每年一度的國際臺北書展,眾多的西文及翻譯書商陸續進駐。藉由書籍的販賣與流通,臺灣民眾獲得窺探世界文化的機會。近年來,受全球化及現代化概念的影響,形成文化公民權的觀念,借著推動創意文化產業,達成文化消費,建立公民權利主體性及多樣性。文化政策受到西方文化政策的影響及衝擊,進而學習及轉變,更可看出臺灣文化發展的走向。臺灣社會日漸走向民主化之後,議題炒作,以及解釋權,不再屬於個人、政黨,甚至是男性的權利。西方文化的另一重大特點,就是多元性的呈現,關懷弱勢族群,爭取平等及平權運動。如:環保、婦女、弱勢族群等都是西方文學的課題。國內作家不止引為借鏡,更採橫向移植,透過文章翻譯,進入臺灣文壇。議題更為豐富,靈感更能文思泉湧。西化色彩,日益濃厚。
點閱數484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0-05-28
冰河底下的潺潺流水-資源代表圖
web 冰河底下的潺潺流水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53年11月,蔣介石總統手書《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一書。其中,蔣總統反對文學商業化,痛心左翼勢力操控出版事業,發行赤色刊物,摧毀民族文化。更意味著政府和黨政機關應設立大規模的出版機構,加強出版三民主義等叢書,印製宣揚民族文化的文章,並且表揚不以營利為主的文化事業及私人出版機構。戒嚴時期的文藝政策,壓縮了文藝寫作的方向。二二八事件之後,部份臺籍作家遭到槍決及喪命;得以倖存的作家,為顧全自己的性命,部份文人停止文藝創作。另外,國語運動雷厲風行,文學創作須以中文發表,更加抵銷臺籍文人對創作文學的動力。臺籍作家首先得克服語言文字的障礙,再順從官方的文藝政策,避開政治環境上的忌諱之後,得以繼續從事寫作。鄉土文藝並未因為創作空間的緊縮,以及官方獨尊中國文學的壓力的停止。1950年代,吳濁流、鐘理和、鍾肇政、楊逵等臺灣作家,持續從事鄉土文藝的創作。李梅樹、廖繼春等臺籍畫家,關心的重點及創作素材,也是鄉土景觀及臺灣名勝。將個人對鄉土的關懷,注入創作作品之中,持續反映著臺灣本土的風物、社會還有文化。一系列的作品及醞釀,逐漸帶起鄉土文學風潮。1970年代,文壇內對寫作的方向及路線,出現重大爭議。葉石濤等部份作家認為:文藝作品及創作靈感應以臺灣為中心。余光中、朱西甯等人則撰文抨擊,認為臺籍文人的文藝作品,失去對國家及民族文化的忠誠,不應談論階級,重申堅持反共文藝立場。爾後,官方強調要團結鄉土,由鄉土之愛,擴大為國家及民族之愛,這時,鄉土文學的爭論及批判,宣告終止。
點閱數26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明華園的演出特色-資源代表圖
web 明華園的演出特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華園劇團」從《父子情深》打響知名度後,大型演出推出的劇碼有《濟公活佛》、《界牌關傳說》、《劉全進瓜》、《紅塵菩提》、《逐鹿天下》、《李靖斬龍》、《燕雲十六州》、《八仙傳奇》、《蓬萊大仙》等戲。內容細膩描繪出人性,以及感情糾結,很能打動人心。《濟公活佛》是明華園代表作之一,創作構思來自《白蛇傳》,法海和尚因為「降妖伏魔」而拆散許先與白娘娘,讓他覺得有點牽強,所以在《濟公活佛》中便創造一個濟公角色,讓為愛捨去道行的千年狐狸能夠與凡間葛小姐有圓滿結局。一般對項羽以及劉邦的詮釋,都強調項羽的悲劇性,但是在《逐鹿天下》一劇,項羽成為風流倜儻的小生,而劉邦是有度量且大智若愚的丑角,明華園演出時給予這些歷史人物不同的定位。傳統《界牌關》故事中,羅通是個負心漢,欺騙屠盧公主的感情,使公主含恨而死,他自己也應驗誓言,死在九十九歲番將手中,但是明華園演出的《界牌關傳說》,便將羅通塑造成有情有義的男子,知道屠盧公主為他而死後,還抗拒皇命不願出兵攻打北遼,最後羅通奮勇滅敵,自願死在番將手裡,與屠盧公主在天堂相會。「明華園」演出很在意觀眾的接受度,所以表現手法一再更新,為劇情而設計的,有快速換景、吊鋼絲、空中飛人….等;表演方式講求生活化,所以口白也常會出現一些現代用語,如颱風、闖紅燈之類,貼近觀眾生活。劇情很緊湊,早期演出的戲劇唱腔較少,現在的新戲有較多唱腔是不同的突破。明華園本團常在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其他團大都在中南部演出,所以常常可見到演出時龐大的人員,足見家族劇團的力量。
點閱數6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明華園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明華園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華園最早的團長為陳明吉,1912年出生於屏東縣車城鄉,曾經加入九甲戲班,西元1930年,陳明吉與戲院老板蔡炳華共組劇團,稱為「明華歌劇團」。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為管制戲劇,成立「臺灣演劇協會」,當時獲准演出的劇團之一包括「明華歌劇團」。戰後,「明華歌劇團」更名為「明華園」。西元1962年,臺視開播,影響到內臺歌仔戲的生態,許多劇團只好散班或往野臺發展。「明華園」原本堅持在內臺演出,後來仍決定轉戰外臺。外臺的生活較為刻苦,演員大都以戲臺為住處,在哪裡演出便以哪裡為家,之後「明華園」成員才在屏東縣潮州安定。西元1982年,「明華園」以《父子情深》獲全國戲劇比賽冠軍,以及最佳團體演技獎,最佳編劇獎(陳勝國)、最佳小生獎(陳昭香),打響了「明華園」的知名度。進而有機會在隔年,進入國父紀念館演出《父子情深》與《濟公活佛》,建立「明華園」口碑。西元1997年,陳明吉去世後,「明華園」便分為八團,以「天、地、玄、黃、日、月、星、辰」,由八個子女各自掌理,各房之妻、兒女、媳婦為基本成員,團長陳勝福的「地字團」為公演團,每當有大型公演,各團便分配人力支援「地字團」。其他各團活動地區分散在中南部。「明華園」是家族劇團,陳明吉共育有八子,這些第二代成員都是現今「明華園」的支柱,陳家媳婦也大都是歌仔戲演員,三媳孫翠鳳原本不是職業歌仔戲演員,嫁到陳家後才開始學戲。陳家老大是陳明吉的養子名叫郭南海,為後場全才;老二陳勝典與父親陳明吉感情最深厚;老三陳勝國是明華園的導演及編劇高手,老四陳勝福是明華園團長,他為明華園開拓許多演出機會,舉凡工地秀、醫院、監獄、大專院校、社教館、國家劇院表演等,企圖打響明華園知名度,而針對明華園內部則採用管理概念,佈景、道具、戲服都以電腦化管理;且調整演員薪資,又要求演員要守時練功排戲,讓明華園劇團具有現代化管理的面貌;老五陳勝在是當家丑角,他所演出的角色往往成為戲劇中的重要靈活人物。老六陳勝發是公關高手,對外的應酬都交給他。老七是陳勝順,美術是他的專業,所以團裡的佈景都靠他修護,文場樂器也很擅長,是明華園的藝術總監。「明華園」曾經遠征北京、法國、日本演出,讓臺灣歌仔戲之美散播到其他國家,身為臺灣人除了感到榮耀外,也要多多支持歌仔戲團的演出!
點閱數3369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8
皇民化運動背景-資源代表圖
web 皇民化運動背景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掀開中日八年抗戰序幕。剛開始戰爭並未波及到臺灣,但是卻有一些法令影響臺灣居民,如國家總動員令法、課徵軍事費用稅收,以及實施警察制度,配給與消費管制,此外,日本政府徵召臺灣青年為譯員或軍伕,為國效命。隨著戰爭的擴大範圍,日本當局發現臺灣地位的重要性,所以對臺灣人民開始進行懷柔政策,希冀讓臺灣人成為日本人,與日本人共同參與戰爭。並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為治臺原則,「皇民化運動」主要是「改姓名」運動,推行「國語家庭」,要臺灣人信仰神道教,成為真正的日本人。在日本皇民化政策的推展下,人民的娛樂生活受到影響,如禁止演唱臺語歌,只能唱日本歌曲;戲劇上演須演唱日本歌、穿日本和服,一切都得符合日本化的條件,且要警察批准才能演出。所以當時許多歌仔戲團被迫解散,或是以改良劇方式呈現。在「皇民化」運動下,臺灣的傳統戲劇也遭受到波及,劇團有的被迫解散,或是以改良劇的方式出現。歌仔戲的演出常常遭受到取締,日本警察會於演出時在旁觀看,查看演出內容是否與申報劇目相符合,若被官員查獲演出內容為傳統戲,馬上被勒令停演,以及解散。當時演出改良劇,要把朝廷改為公司,皇帝改為董事長,在服裝上也有差異,皇帝要穿和服,丞相穿燕尾服,其他大臣穿西裝,女生穿洋裝,還有必須腳踩木屐、手執武士刀、打日本劍術,演唱曲調為日本流行歌曲,樂隊伴奏是小喇叭或薩克斯風。雖然日本政府嚴格監控臺灣的戲劇,但民間的戲劇依舊蓬勃發展,有些劇團演出時臺語與日語夾雜,或警察在場才改換服裝演出皇民劇,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點閱數2524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10-05-28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在台的「皇民化」運動更是雷厲風行,西元1942年皇民奉公會下設立「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獲准加入該協會的歌仔戲團都紛紛改變為演出臺灣新劇,才有演出機會,而且劇本還必須經過「臺灣演劇協會」核定,所以劇團生存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之後成立的「臺灣興行統治株式會社」將劇團分成甲、乙、丙三級,分級標準是以劇團會說日語人數多寡決定。歌仔戲演出的公文送達「皇民奉公會」及「臺灣戲劇協會」後,要等待批准,接著便依照等級分配到不同戲院演出。甲級劇團通常可以到大都市及設備完善的劇團演出,乙級劇團雖無法被分配到較好的戲院,但是仍有演出機會,丙級劇團所受待遇最差。當時日本政府希望藉由歌仔戲進行人民思想的箝制,所以歌仔戲不得不演出發揚日本軍國主義的內容,雖然這種「樣板戲」內容曾到各地演出,但是成果不佳,日本當局也只好放棄。
點閱數521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