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4
明華園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明華園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華園最早的團長為陳明吉,1912年出生於屏東縣車城鄉,曾經加入九甲戲班,西元1930年,陳明吉與戲院老板蔡炳華共組劇團,稱為「明華歌劇團」。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為管制戲劇,成立「臺灣演劇協會」,當時獲准演出的劇團之一包括「明華歌劇團」。戰後,「明華歌劇團」更名為「明華園」。西元1962年,臺視開播,影響到內臺歌仔戲的生態,許多劇團只好散班或往野臺發展。「明華園」原本堅持在內臺演出,後來仍決定轉戰外臺。外臺的生活較為刻苦,演員大都以戲臺為住處,在哪裡演出便以哪裡為家,之後「明華園」成員才在屏東縣潮州安定。西元1982年,「明華園」以《父子情深》獲全國戲劇比賽冠軍,以及最佳團體演技獎,最佳編劇獎(陳勝國)、最佳小生獎(陳昭香),打響了「明華園」的知名度。進而有機會在隔年,進入國父紀念館演出《父子情深》與《濟公活佛》,建立「明華園」口碑。西元1997年,陳明吉去世後,「明華園」便分為八團,以「天、地、玄、黃、日、月、星、辰」,由八個子女各自掌理,各房之妻、兒女、媳婦為基本成員,團長陳勝福的「地字團」為公演團,每當有大型公演,各團便分配人力支援「地字團」。其他各團活動地區分散在中南部。「明華園」是家族劇團,陳明吉共育有八子,這些第二代成員都是現今「明華園」的支柱,陳家媳婦也大都是歌仔戲演員,三媳孫翠鳳原本不是職業歌仔戲演員,嫁到陳家後才開始學戲。陳家老大是陳明吉的養子名叫郭南海,為後場全才;老二陳勝典與父親陳明吉感情最深厚;老三陳勝國是明華園的導演及編劇高手,老四陳勝福是明華園團長,他為明華園開拓許多演出機會,舉凡工地秀、醫院、監獄、大專院校、社教館、國家劇院表演等,企圖打響明華園知名度,而針對明華園內部則採用管理概念,佈景、道具、戲服都以電腦化管理;且調整演員薪資,又要求演員要守時練功排戲,讓明華園劇團具有現代化管理的面貌;老五陳勝在是當家丑角,他所演出的角色往往成為戲劇中的重要靈活人物。老六陳勝發是公關高手,對外的應酬都交給他。老七是陳勝順,美術是他的專業,所以團裡的佈景都靠他修護,文場樂器也很擅長,是明華園的藝術總監。「明華園」曾經遠征北京、法國、日本演出,讓臺灣歌仔戲之美散播到其他國家,身為臺灣人除了感到榮耀外,也要多多支持歌仔戲團的演出!
點閱數4026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初等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初等教育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對於來臺的日本人子弟,臺灣總督府考慮周全,依據日本國內的小學校令及中學校令,專為日籍的學齡兒童設置小學校、中學校等,施以與日本國內相同之教育內容,更著重於數理的學習,俾便其回國接受高等教育,照顧無微不至。在臺日人的教育品質,並未因為身在臺灣而受到影響。1898年,日人將國語傳習所改制為六年制『公學校』,鼓勵臺灣人子弟進入公學校就學。公學校學習的課目有別於日人小學校的課程,主要著重於『國語』的教學。當臺日人共學制尚未實施前,絕大多數臺灣人子弟只能上公學校。原住民教育有別於漢人教育,設置蕃人公學校及蕃童教育所。蕃人公學校主要招收學齡兒童,1914年頒佈『蕃人公學校規則』,明訂修業年限只有四年,較一般公學校更短,課程和教材也迥異於一般公學校。蕃童教育所主要教育失學及幼齡的兒童,教育原住民日語及新知,改善衛生習慣及思想文化。教育機關借旅遊來增廣原住民的見聞,進而服從日人的統治。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推動『皇民化教育』,毅然廢除公學校漢文科;1943年,實施義務教育。初等教育設施為臺灣總督府貫徹同化政策的主要機關。透過義務教育的規範,強迫兒童識字,提升就學率,灌輸皇國民精神,造就出具有日本意識的臺灣人。
點閱數33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8
台灣歌仔戲與廟會儀式-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歌仔戲與廟會儀式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台灣有史以來,戲劇就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民間戲劇演出的時機有:宗族祭祖、新屋落成、還願、寺廟神誕、慶壽及對違約的處罰等。其中,最普遍的是寺廟祭典與四時節令的演戲。戲劇演出也結合民間社會的人際網絡,親友之間互相邀集前來參與祭祀及觀看戲劇,除聯絡彼此情感,也促使人與人之間互動更為緊密。歌仔戲從本地歌仔時期便擔負著祭典酬神的重要祭儀,所以當歌仔戲逐漸從宜蘭傳至台灣其他地區後,除增加戲劇本身的藝術特色外,濃厚的儀式色彩仍然保留。由於劇團演出與社會習俗結合,所以演出的時間、地點、劇目皆須合乎祭儀,一般戲劇演出前,總會有祭祀儀式的進行。這些儀式包括起鼓、扮神仙劇(百壽圖、醉仙、八仙),以及跳加冠(官),與金榜,稱之為三齣頭,原本這些是亂彈戲演出時的習俗,但是歌仔戲也沿用此程序。其實扮仙戲反映了一般人希望得到的圓滿,所以有三種內容,一種是象徵神仙降臨的祝福的戲,一種是象徵封贈富貴的戲,還有家庭圓滿的戲。劇團演員在扮仙戲中便是扮演人與神之間的橋樑,執行宗教的儀式。扮仙戲的三仙指福、祿、壽,這些神仙會獻上魁星、麻姑、財福、男女童;如果是扮八仙,便是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李鐵拐、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以及瑤池金母獻蟠桃、男女童等。跳加冠是由一個戴面具者,手持「天官賜福」的卷軸,在台上表演;最後的金榜是高中狀元的小生,與鳳冠霞帔的小旦,兩人拜天地。俗語說:「加官禮多過戲金銀」,是一般戲班及廟宇對於扮仙戲重視的寫照,只要戲團扮過仙,假使遇到颱風天無法演出,廟方仍要給戲班戲金。而信徒藉由扮仙戲而能得到心靈滿足,足見此種儀式的意義非凡。臺灣各戲劇都有自己的戲神,這些戲神有田都元帥、西秦王爺、老郎神、孟府郎君,而歌仔戲的戲神是田都元帥。日治時期學者鈴木清一郎調查發現,當時臺灣已有奉祀田都元帥的廟宇,田都元帥的造形有三種,第一種為小兒穿大人衣,第二種為穿文官或武服者,以及無鬚年輕人,其臉上特徵有一螃蟹的標記,腳下常有金雞、玉犬伴隨。民間對於田都元帥的傳說也多與螃蟹有關,因此也衍生?一些相關的禁忌。劇團為維持演出時的順利,有其一定的習俗及禁忌。例如演員們忌吃毛蟹,因為毛蟹是田都元帥的救命恩人,因為傳說田都元帥是個棄嬰,被遺棄在田間,全仰賴毛蟹吐沫餵養,才得以存活長大,所以演員們以不吃毛蟹表達感恩。此外,還有對蛇的禁忌,歌仔戲藝人認為蛇是不吉祥之物,所以演出時看到蛇,要燒香拜拜,有的甚至不演「雷峰塔」這齣與白蛇有關的故事。另外,劇團對「花」有忌諱,認為「花」有混亂之意;在戲劇演出前,文武場的樂器不能任意敲打,以免打亂規矩;還有演出時的頭盔、跳加冠的面具都不能亂戴,以免失聲。劇團的信仰神、禁忌,讓演員在演戲時可得到心靈上的安全以及保佑,也規範演出時的神聖性,讓演出能更加圓滿。
點閱數87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灣納入世界文化圈-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納入世界文化圈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方思潮對臺灣的影響,未曾斷絕,影響力不減反增。受全球化意識的影響,西方文學及作品的翻譯,也隨之興起。部份民間書商以翻譯西方文學及小說為主。西書翻譯風的熱潮,自解嚴以後,不曾遞減。西書翻譯更為臺灣人的智識及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臺灣人藉由西書翻譯得以與世界接軌,求知於世界。每年一度的國際臺北書展,眾多的西文及翻譯書商陸續進駐。藉由書籍的販賣與流通,臺灣民眾獲得窺探世界文化的機會。近年來,受全球化及現代化概念的影響,形成文化公民權的觀念,借著推動創意文化產業,達成文化消費,建立公民權利主體性及多樣性。文化政策受到西方文化政策的影響及衝擊,進而學習及轉變,更可看出臺灣文化發展的走向。臺灣社會日漸走向民主化之後,議題炒作,以及解釋權,不再屬於個人、政黨,甚至是男性的權利。西方文化的另一重大特點,就是多元性的呈現,關懷弱勢族群,爭取平等及平權運動。如:環保、婦女、弱勢族群等都是西方文學的課題。國內作家不止引為借鏡,更採橫向移植,透過文章翻譯,進入臺灣文壇。議題更為豐富,靈感更能文思泉湧。西化色彩,日益濃厚。
點閱數505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0-05-28
古埃及的學校-資源代表圖
web 古埃及的學校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有些學者認為最早的學校的源起,是始自西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宮廷學校」。古埃及文明中,古王國(約西元前2686?2181年)和中王國(約西元前2040?1786年)是兩個主要的黃金時代,特別是其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高度發展,促成了文化教育的組織與內容。根據古埃及文獻的記載,埃及的學校大致分為幾種:古王國時期的宮廷學校,主要是教育政府的官吏與王室的子弟。中王國時期,則開始出現組織良好的學校,型態又分為宮廷學校、神廟學校、文士學校等等,分別培養不同的專業人才。到了國力強盛的新王國時期,神廟學校成為研究高深學術和培養高深專業人才的地方,如海立歐普立斯(Helioplis)大寺,它曾被譽為「最普通和淵博的知識中心」,神廟裡的祭司們研究天文、數學和物理學,也開設了幾何、測量、調查、測容量問題的預備課程。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稱海立歐普立斯大寺的祭司是埃及人中最傑出的歷史學者。該寺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經常舉辦一些學術討論,吸引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學者,據說猶太的摩西、希臘政治家梭倫、哲學家泰勒斯和柏拉圖都曾遊學此地。宮廷學校是古埃及王朝建立的教育機構。從古文獻的出土中可以發現,古埃及有紀載歷史的習慣,他們會將大規模的宗教節日和法老的慶祝活動記載下來,而法老為了表彰功績,也會在墓室和神廟中記載下自己創建的功業,這使得古埃及的王室必須雇養一批熟稔文字書寫的抄寫員,而培養素質高的官吏也是古埃及宮廷學校成立的主要目的。神廟學校是神廟的祭司身兼教師,傳授神廟人員文字書寫、語言、計算、幾何、天文等學問,同時也教導他們有關神學、醫學與數學等高深又專門的學科知識。文士學校的教育內容則是屬於比較初級性的知識,主要教授一般人民有關識字閱讀與計算等生活能力,但家境貧寒或奴隸則很難進入學校學習。學生通常在十歲左右入學,但因為家境與天賦的差異,只有少數學生能勤學不輟,直至成年。書寫在埃及的社會是一種具有權力的象徵,特別是具有書寫技能的高級官吏,他們的權力甚至能與法老不相上下。古埃及人在西元前3000年左右創造了象形文字,用來作為表達與紀錄的符號系統。早期的象形文字是以圖形為基礎,寫在墓穴的岩板、骨片上,多用來紀錄國王或宗教之事。後期象形文字益發成熟,具有表形、表意與表音的功能。學生們在學校學習象形文字的書寫與閱讀,培養基本的讀寫能力。象形文字系統是相當複雜的,因此學習書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師對於學生的要求也十分嚴厲,並例行體罰,有句埃及的諺語是這樣的:「孩子的耳朵長在背脊上,挨打才會把話聽進去」。古埃及人書寫象形文字的材料有紙草、羊皮紙、木或鉛板和陶片,動物的骨頭、木乃伊的裹布也是書寫的材料。他們會用煤灰加水當作墨汁,或是用赭石做紅墨水;筆則是初期用燈心草製作,後來埃及人仿效希臘人,用蘆葦桿做筆。這些資料我們都能經由參觀現代的博物館來了解。
點閱數1560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日人領臺後的文教措施-資源代表圖
web 日人領臺後的文教措施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人領有臺灣之後,礙於缺乏治理殖民地經驗,加以準備不足等多重因素,臺灣總督府本著漸進主義原則;一方面尊重舊慣,施政上採配合現實需求而隨機應變的『無方針主義』。因此,1895年到1919年臺灣教育令公布以前,總督府並未確立明確且行諸文字的教育基本政策。總督府僅以教育,作為同化及開化臺人的手段,日治初期乃是臺灣教育的試驗時期。伊澤修二是日本領有臺灣後第一任學務部長,臺灣的教育制度,均依其理念進行,可說是近代化臺灣教育的奠基者。伊澤修二相信『同化』是改造臺灣人最佳的方式,塑造新國民精神。強調語言及修身教育的重要,企圖在精神上屈服臺人,將日本人的思想,傳授給臺灣人,這是普通教育的首要任務。1919年,臺灣總督府公佈臺灣教育令後,教育上有了重大轉變。教育制度除了明文規範之外,更確立今後臺灣的教育政策及其基本方向。但是,隔離政策依舊,臺、日人仍無法共學。臺人的教育機會受到嚴重限制,修業年限及教授程度,低於日本國內的同級學校。第一次臺灣教育令公佈後,臺人仍舊無法享有平等的受教權。總督府認為臺人的教育,應以初等教育為主,重點工作放在設立公學校教育學齡兒童。至於中等以上的教育,學校設置嚴重不足,競爭激烈,無法達到徹底教育臺灣人的目的,能夠升學的學童為數有限。受教機會遠不如二十萬在臺日人。總督府特別比照日本國內制度,設立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工業及商業學校,醫學校及師範學校兼收日籍學生,充分解決日籍學生的教育問題。
點閱數29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皇民化運動背景-資源代表圖
web 皇民化運動背景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掀開中日八年抗戰序幕。剛開始戰爭並未波及到臺灣,但是卻有一些法令影響臺灣居民,如國家總動員令法、課徵軍事費用稅收,以及實施警察制度,配給與消費管制,此外,日本政府徵召臺灣青年為譯員或軍伕,為國效命。隨著戰爭的擴大範圍,日本當局發現臺灣地位的重要性,所以對臺灣人民開始進行懷柔政策,希冀讓臺灣人成為日本人,與日本人共同參與戰爭。並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為治臺原則,「皇民化運動」主要是「改姓名」運動,推行「國語家庭」,要臺灣人信仰神道教,成為真正的日本人。在日本皇民化政策的推展下,人民的娛樂生活受到影響,如禁止演唱臺語歌,只能唱日本歌曲;戲劇上演須演唱日本歌、穿日本和服,一切都得符合日本化的條件,且要警察批准才能演出。所以當時許多歌仔戲團被迫解散,或是以改良劇方式呈現。在「皇民化」運動下,臺灣的傳統戲劇也遭受到波及,劇團有的被迫解散,或是以改良劇的方式出現。歌仔戲的演出常常遭受到取締,日本警察會於演出時在旁觀看,查看演出內容是否與申報劇目相符合,若被官員查獲演出內容為傳統戲,馬上被勒令停演,以及解散。當時演出改良劇,要把朝廷改為公司,皇帝改為董事長,在服裝上也有差異,皇帝要穿和服,丞相穿燕尾服,其他大臣穿西裝,女生穿洋裝,還有必須腳踩木屐、手執武士刀、打日本劍術,演唱曲調為日本流行歌曲,樂隊伴奏是小喇叭或薩克斯風。雖然日本政府嚴格監控臺灣的戲劇,但民間的戲劇依舊蓬勃發展,有些劇團演出時臺語與日語夾雜,或警察在場才改換服裝演出皇民劇,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點閱數2711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10-05-28
包浩斯-資源代表圖
web 包浩斯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廿世紀初,有幾位關係新風格的發展的著名建築師。1919年,葛羅培斯(Gropius)將兩所原本分立的藝術學校和美術工藝學校結合而為包浩斯(Bauhaus)。包浩斯最主要的影響,是率先推動了整合現代設計原則與量產工業的觀念。這是將理性、技術和一次大戰後流行的烏托邦精神相互結合的卓越計畫。1922年以後包浩斯變得越來越具有目的性,追求立方體的儉樸和功能主義。包浩斯於1925年搬到德索(Dessau),葛羅培斯為它設計的新建築,徹底體現學校各種功能的結合。此一建築為工廠、畫室、教室、展示場、圖書館、辦公室和宿舍的複合體,建築設計以乾淨、精確、無裝飾但引人的方式,將直邊方塊做非對稱的安排。
點閱數23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臺灣的纏足風-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的纏足風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元一八九五年,日本根據馬關條約取得了臺灣的統治權,將纏足和辮髮、吸食鴉片等,視為臺灣的三大陋習。四百年前由中國大陸渡海來臺開墾的先民,也將故鄉婦女纏足的風氣帶進來,造成當時臺灣婦女也有纏足之風氣沒有纏足者往往婚嫁困難!初期日本政府擔心遽然下令放足、斷髮和禁食鴉片,會引起臺灣人的反感,對初臨治台的日本政權有所傷害,乃採循序漸「禁」的政策,透過學校教育和報章雜誌的宣傳,鼓勵臺灣人自由放足和斷髮;直到西元一九一四年,才達到普通放足斷髮的目的,其間還發生多次抗拒的活動,改變纏足習性之不易,足見纏足對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影響,而這項不人道的習俗在日人的整飭下才從臺灣消失
點閱數487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5-27
痞子來到!-資源代表圖
web 痞子來到!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七分褲」和「襯衫式連裙裝」是1950年代以後較具代表性的女裝。隨著1960年代「嬉皮文化」的到來,更是打破了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傳統男性服裝「陽剛、英挺」的堅持,所謂打破男女性別界線的「中性服」大量出現。「嬉皮文化」(Hippy)是指一九六0、七0年代的一種次文化。「嬉皮文化」對於西方文化發展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在服飾上,「嬉皮文化」顛覆傳統男性必須表徵陽剛之氣的形象,帶動「中性服」的發展,對於民俗風的啟發有很大的影響,並且對「物質消費流行文化」之發展提出嚴厲的批判,進一步出現「性別倒置」的文化。
點閱數252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