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選擇落腳”ㄟ所在”-資源代表圖
web 選擇落腳”ㄟ所在”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移民們來到臺灣這塊新土地拓墾為生。對於登陸地點以及拓墾目的是有選擇權的,對於不滿意的地點,也可以改變地點,遷徙至別處,直到找到適合的地方,大多就會安定下來。所以,近水源處、容易耕種的平原以及交通便利之處等因素,就會成為先民們優先考量的重點。
點閱數225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1
劃番界-土牛界溝-資源代表圖
web 劃番界-土牛界溝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清政府統治臺灣是採取「漢番隔離」的政策,漢人一律不准進入番地,更不用說是開墾了。除了立碑出示禁令為界之外,更在地表將土挖出成溝,並將挖出的土,堆在溝旁,形成一條人工界線。由於土堆起來的樣子,看起來像牛蹲坐姿勢時隆起的背,所以被稱為土牛,挖出來的溝,就稱「土牛溝」。
點閱數466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1
作園到作田-資源代表圖
web 作園到作田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開墾初期,因水源不足,土地墾成後,只能種些地瓜、土豆等雜糧作物,這樣的土地稱為「園」。等到埤圳等各式水利設施築成後,有足夠的水種植「水稻」,這樣的土地則稱為「田」。另外還有一種「看天田」,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年的降雨,全部用來種植一次水稻,水稻收成後,今年就無法再耕種。當然如果那年降雨量不多,則連一次收穫亦無。
點閱數17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1
消逝中的平埔族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消逝中的平埔族文化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原本擁有屬於自己文化的平埔族群們,在漢人移民大量進入後,「草埔」成良田,原本熟悉的游獵生活方式被迫產生變化。鹿群的減少以及勞役的增加,都使得其處境雪上加霜。漢人在數量上的多數,及有意無意侵占土地的行為,更使得平埔族群的文化大多消逝,僅有少數族群在遷徙後,尚保留少許文化。
點閱數32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1
宗祠與家廟-資源代表圖
web 宗祠與家廟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臺灣的移民大多來自福建、廣東兩省,人數最多的則是福建省泉州府、漳州府的閩南漢人,再加上來自閩粵的客家人,組成臺灣早期移民。移民們為了凝聚同族的力量,也會興修宗祠或是家廟。現在的我們則透過公媽牌、族譜、家廟或是宗祠的蛛絲馬跡,來了解先民們來臺灣的故事。
點閱數290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1
移動的土牛線-資源代表圖
web 移動的土牛線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土牛溝其實就是人工的「漢番之界」,這條人工界線原本是清政府為了劃分漢番不同生活空間而設置。但隨著漢人用不同手段越界開墾,平埔族人從一開始出租田地、典當土地,到漸漸失去土地,終至遷徙的歷史進程來看,地圖上的土牛線,是不斷地向山區推進,也見證了平埔族群生活空間的日漸縮小。
點閱數28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1
街庄的形成-資源代表圖
web 街庄的形成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當移民越來越多,人群聚集的結果,街庄自然形成。「街」和「庄」不同,街指的是人口稠密的街市,提供各式各樣商品或服務買賣的地方。而庄指的是一般人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村莊的意思,居民可能以農耕或捕魚為生。所以,一般民眾採購或販賣物品,可能都要從自己居住的「庄」走到「街」去,街一般也是地方上的交通及經濟中心。
點閱數29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1
公媽牌的書寫及其意義-資源代表圖
web 公媽牌的書寫及其意義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通常「公媽牌」會放在家裡或是宗祠裡。正面會書寫堂號及「某家歷代祖先」等字樣。背面一般會有個小抽屜,放著書寫著歷代祖先們姓名的紙張,平常時間是不能亂動的,遇到特殊的日子才可以拿出來觀看。漢人祖先牌位提供漢人先民們最基本的姓名及祖籍地資料,有些甚至也會記載簡要的祖先事蹟。
點閱數29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1
水利設施-資源代表圖
web 水利設施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農業活動對於水源的仰賴,使得農民們不得不把埤圳的修築,當成開墾要務,埤圳除了可以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外,亦可以用來穩定每年的生產量,分擔因氣候因素帶來的收成風險。所以,水利設施的修築和農民的開墾是分不開的,自荷蘭人招募漢人來臺灣開墾開始,就有埤圳的記載,到了移民最盛的清領時期,民間的水利修築活動更是蓬勃。
點閱數286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1
本地歌仔的形式-資源代表圖
web 本地歌仔的形式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日治時期以前,臺灣的傳統戲曲多是隨著移民而來,或是應民間廟宇、社團邀請,來到臺灣演出,進而在臺灣民間流行。由於當時移民大多是來自泉州(包括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漳州(包括龍溪、平和、詔安、南靖、雲霄、東山、海澄、漳浦、長泰),而潮惠及其他地區較少,所以清代臺灣流行的戲劇,便是以泉州、漳州、潮州地區的戲劇為多。泉州、漳州、潮州這些地區流行的戲劇有泉州梨園戲、潮州戲、亂彈戲、九甲戲、四平戲、白字戲、傀儡戲、布袋戲、皮影戲,以及民間歌舞小戲如竹馬、車鼓,所以傳入台灣後,造成一股流行,成為當時台灣民眾的休閒娛樂,而這些戲劇也是信仰上的重要儀式。上述戲劇當時雖然頗為盛行,但是當臺灣土生土長的戲劇-歌仔戲進入舞台後,便逐漸與上述戲劇形成分庭抗禮之姿。日治時期,宜蘭地區有一群愛好演唱歌仔調的子弟,主要以男性為主,他們白天從事其他工作,空閒時間聚在一起唱戲。若是遇有村子寺廟舉行酬神慶典儀式,子弟們便義不容辭為此共襄盛舉,當時是站在板凳搭成的舞台即可演戲。只是劇目不多,常見為『山伯英台』、『陳三五娘』、『什細記』、『呂蒙正』這四大齣戲。戲齣中主要角色已有小生、小旦、丑角三種基本角色。當時的表演內容是以唱腔及肢體動作呈現,唱詞是四句為一個段落,形成『四句聯』,例如『五娘底刺繡在大仔廳,聽起外口叫磨鏡,我叫益春出去看,若是師父請來磨』,唸起來順口且有韻味。除歌謠、念白外,還會加上土俗小戲的身段,讓演出增添釵h趣味。在裝扮上,只有旦角必須綁頭巾、插珠花,其餘角色都是穿著日常衣服。常使用的曲調以『七字調』、『大調』、『雜唸』為主,其他還有『背思調』、『送歌調』、『留傘調』、『撐渡調』、『狀元調』,曲調並不多,以『七字調』使用最普遍。後場使用的樂器也十分簡單,主要有殼仔絃、大廣絃、月琴、笛子等。由於這些子弟們大多不認識字,所以並沒有劇本,戲先生由子弟班中擅長表演的演員擔任,負責教授子弟們唱腔及身段,以及排演戲劇。
點閱數204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