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自強運動的內容-資源代表圖
web 自強運動的內容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並沒有正式的外交機構,朝貢事務是由禮部負責。西北邊疆事務包括俄國事務,是由禮藩部負責。自東南海上來的國家,有關事務是由兩廣總督負責。英法聯軍後,因為外人要求公使駐京,使中國對於國際間外交事務運作有了進一步認識。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成立,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現代形式的官方外交機構,此一機關後來演變成為洋務的總匯,商務與教務也同歸於此機關辦理,並在上海、天津分別設立南北洋通商大臣和海關總務稅司籌辦相關事務。又光緒三年首次設立駐英大使,由郭嵩燾擔任,後又陸續於美日俄德法等國設立。1861年恭親王奕訢派李泰國為總稅務司,此後各口岸掌海關者多為外人,以英人為最多。1863年英國人赫德接任總稅務司,從此任職總稅務司四十餘年,在他掌理下,1875年中國各海關有英國人252名,其他西方國家的人員有156名。中國的近代海關行政在外人的掌理下,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此外,1868年清廷聘請已經退休的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為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代表中國訪問西方各國。這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由於人才不足,而向外國借用人才的例子。自強運動最需要的人才為翻譯、機械製造和輪船駕駛。由於中外事務交涉起初都是用教士為翻譯,頗為不便。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後,又分別設立北京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培養外語人才和翻譯西書,藉以加強對西學的認識。同治四年成立的江南製造局,因其附設譯書局大量翻譯西書的結果,清人又有更多的管道認識西方。除了自辦學堂培養人才外,清廷也開始派遣學生前往西方各國留學,學習各種知識技術。自強運動的首要重點為建立國防工業,其中主要可分為兵工廠、造船廠、紡織廠、煉鋼廠四類。在這段時期,分別建立了江南機械製造局、天津機械製造局、漢陽兵工廠、福州造船廠、上海機械織布局、廣東織布局等。為中國近代化的工業奠定初步的基礎。由於清廷體認到海防的重要性,開始建立新式海軍。光緒十一年正式成立海軍衙門,李鴻章負責進行北洋海防的軍務籌辦,先後成立天津武備學堂、威海衛劉公島水師學堂、旅順船塢。並陸續購買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等軍艦,建立北洋艦隊。交通建設為建立國防、發展工商業的基礎。當時所注意的為輪船、鐵路、電線建設。這段時期分別成立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還有部分地區的鐵路建設、電線建設。以及基隆煤礦、漠河金礦、大治鐵礦、唐山煤礦的開採。除了中國人本身的努力外,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民間的努力宣傳介紹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有英美傳教士傅蘭雅、李提摩太、林樂知等人。尤其是外人林樂知所編輯的「萬國公報」週刊,詳細介紹西方各種知識,對於往後中國改革運動的發展,產生相當的影響力。
點閱數3312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2
中國對外商業貿易的心態-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對外商業貿易的心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優越,自秦漢以後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帝國,長期在東亞世界擁有優越性的領導地位,因此歷代中國王朝視四周鄰邦為戎夷蠻狄,以「天朝上國」自居,與四周鄰邦並無所謂的平等外交與互惠貿易的觀念,只有「天朝-藩屬」的上下觀念。在這種天朝觀念的影響下,對於四周鄰邦的貿易互市抱持著可有可無的想法,四周鄰邦能夠與中國貿易是一種天朝給藩屬的恩賜,而中國也可以隨時中斷貿易。總之對外貿易是抱持著消極的心態。宋代以後,由於東亞區域的各游牧民族逐漸開化,自認文化最為優越的中國漢族和四周鄰邦的關係愈趨緊張,在這種局勢的影響下,中國對於四周鄰邦的關係,開始強調夷夏之防的警戒心理。明清時期,對於夷夏之防的強調更是嚴厲。因此和四周鄰邦互市貿易不但是皇恩浩蕩下一種對於夷狄之人的恩惠表示,也是羈糜遠人的一種方法。在這種夷夏之防的心理因素之下,不會真正把中外之間的商務貿易看做是一種互市互惠的行為,所以外人前往中國貿易就不能提出任何的要求,而是應該完全聽從接受天朝對於貿易的所有安排。傳統中國由於地大物博,所有一切物質上的需求均能夠自給自足,所以對於外來貨物的需求並不高,造成中國本身對外貿易的動機並不強烈,開放與四周鄰邦貿易只是一種恩賜或羈糜外人的手段,而非目的。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西方各國生產力大幅提昇,因此對於中國的原料與市場有著強烈的需求與企圖。所以在鴉片戰爭前夕,中西雙方對於商業貿易的看法,明顯存在根本性的差異,而雙方又各自以自己的成見要求對方接受,造成摩擦叢生,關係愈趨緊張。
點閱數57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2
近代中國通商口岸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近代中國通商口岸的影響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沿岸、沿河港口逐漸對外開放通商,這些通商口岸,雖然都侷限在於沿海與沿河的城市範圍,但卻是西方文明進入傳統中國的先鋒,也是中國近代化的媒介。西方人藉著這些通商口岸打開中國閉關自守的門戶,讓西方文明得以源源不斷輸入中國。通商口岸的進步與變化,對於中國底層社會的百姓而言,則是一項最強而有力的直接刺激,可以親身體驗感受西方文明的優越與進步,並孕育了一批新思想價值觀念的知識份子,加速中國傳統天朝秩序的崩潰。
點閱數372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6-02
鴉片戰爭前的行商體制-資源代表圖
web 鴉片戰爭前的行商體制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康熙以後,中外之間的貿易逐漸形成一定的進行方式,其中中國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是「行商」,他們是一批取得官方批准經營權的商人,就意義上可以說是一批由官方所指定的「官商」,各個行商又以所組織的「洋行」來經營對外的貿易活動。然而清廷又規定「洋行」不可各自與外商進行交易,而必須由「洋行」所聯合組成的「公行」來進行實際的對外貿易。因此,「公行」就有了二種角色地位。一方面是一個有獨佔性的商業工會組織,外國進口與中國出口的一切貨物,都由其負責收購承銷,也就是壟斷了一切對外貿易活動。二方面是一個替清廷執行職權的組織,外商在中國的貿易活動、外交活動都必須透過此組織辦理,無法與清廷進行直接的交涉。所以這一套具有壟斷獨佔性質的「行商體制」造成了「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現象,埋下了中外雙方關係逐漸惡化的種子。
點閱數18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2
傳統特色與母系社會-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特色與母系社會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卑南族的社會裡有二個領導人物: 一個是男祭師,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一位是政治領袖,由村子裡領導能力強的人來擔任,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一是人獵祭、爭戰的領導人物。目前男祭師依然沿續傳統的職責,在部落裡受人敬重。政治領袖則因現代行政體系的介入在各村的職權消長也有所不同。以南王為例,里長的職權有凌駕傳統領導人之趨勢,但長老群依然受敬重。建和則恰好相反,頭目的領導地位居高不下。有些村落的年輕人有感於傳統文化的式微,近年來極力鼓吹延續傳統命脈的活動,呈現了年輕人拉著老人往前跑的現象。不管任何形式的演變,族中長老的生活體驗與傳統智慧依然是族人諮詢的對象與精神支柱。卑南族早期是母系社會,母系社會的特色,婦女在親族社會中居有重要的地位,卑南族家系承傳是以女嗣承家為主。母系社會在知本及卑南這二個社群中,以知本社群因深受排灣族和漢人的影響,且份子複雜,所以傳統文化的保存較不完整,而卑南社群的卑南社,即今日的南王村,則是今天卑南傳統文化保存最多的一部落。卑南族的社會組織是建立在母系世群二個團體形式上,所謂母系社會有下列幾點特質:(一)婚姻上,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二)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三)財產的繼承是母傳女。(四)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親方面的女子來承續。卑南族親屬組織是以血族型認親法則為基礎,而受長女繼承的影響。血族型認親法則的特性是:父母雙方的親屬完全相等,子的後裔與女的所出也是完全相等親疏地位,但受長女繼承的影響,長女繼家招夫,實行從母從妻居,次女以下的女性雖然婚後 另行建家,過核心家庭生活,但次女以下的女性初婚時,必需先與長姊居住一段時間,直到生下第一胎後,始另行建屋。雖然卑南族是以母系社會的招贅婚為常則,但求婚者以男性為主動,通常男子以自己的頭巾和檳榔袋送與女子作為定情飾物,女子接受後,男子常採薪柴送女家,女子亦到男家幫男子母親工作,後由男方家長向女方求婚,與阿美族的男方被動稍有不同。然而這樣的習俗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有所調適。以結婚為例,目前大都是從夫居住的父系社會的婚姻法則。孩子們的姓氏也以父親的姓氏為主,有些家庭則一半從父姓、一半從母姓。
點閱數375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2
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權的取消-資源代表圖
web 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權的取消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英國於道光十四年(1834)取消東印度公司獨佔中國商務的專利特權後,准可商人自由前往中國貿易,並在廣州設立「商務監督」。過去的中英關係大體是由東印度公司主持,純粹以商業利益為前提。此後則由代表英國政府的商務監督來負責,除了商業利益之外,還必須兼顧國家的立場。因此中英雙方的關係從透過商人的間接接觸,轉變為官方的直接接觸。然而清朝官員卻並未察覺這種微妙的變化,仍然以天朝世界觀下的「行商體制」來處理所有涉外問題,造成具有英國官方身份的商務監督對於清廷的不滿,埋下雙方衝突的因子。
點閱數286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2
泰雅族部落分布及組織-資源代表圖
web 泰雅族部落分布及組織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泰雅族分佈於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是分佈面積最廣的一族。族群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總人口數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河川也有泰雅族的分佈,他們主要在河岸階地與台地建築聚落,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古時候的泰雅族婦女習慣在耳朵上穿洞後,塞進細長的容器,容器中裝的便是種子,當他們在開闢土地時,便沿途灑下這些種子,等到種子發芽長成樹木的時候便是通往新土地的標記,這樣一個小小的巧思中也可以看見泰雅族的智慧。大體而言,泰雅族社會組織分成下列幾個團體:1.部落組織 2.祭祀團體 3.共負罪責團體 4.狩獵團體。這四個團體的成員有互相重疊的特質,有人可能同時屬於部落組織和祭祀團體。在不同部落的差異性頗大,有的祭祀團體可能大於狩獵團體,有的部落可能狩獵團體大於任何一個團體,各地無法一概而論。泰雅族是一個平權的社會,由領導能力強的人出任部落領袖,狩獵、出草也由英勇的族人擔任領袖。但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長老會議決策。在泰雅族社會中原來是沒有「頭目」的,每當族人需要一致行動時,大家才共商推派一位有能力的人為代表,這個代表者的地位並非恆久也非世襲。直到日治時期,日本人為治理之便,才產生「頭目」。目前,泰雅族分為二個族群,以南投縣北港溪與花蓮縣極北和平溪相連之一線為分界線,以北為泰雅亞族的居住區,以南為賽德克亞族的居住區,兩者之間的親族組織、生活習慣、生命禮俗、歲時祭儀與天生體質幾近相似,而使用的方言相同者約47%,語言結構方面仍大同小異。
點閱數352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6-02
鄒族年節習俗-資源代表圖
web 鄒族年節習俗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一)獨一無二的年終大掃除「荷美雅雅」舉行的日期確定之後,就要準備過年了!祭典之前,必須先上山獵取小米婆婆愛吃的松鼠,然後整理祭屋、釀酒、椿米做糯米糕。家族成員還要合資購買一隻豬,做為祭典與招待親友之用。據說小米婆婆愛乾淨,討厭刺鼻的腥味,整個祭典期間,鄒族人不可以吃魚、蔥、蒜之類的食物。家中裝食物的容器得用樁草洗過:清理乾淨之後,家長在以象徵清潔的樁草拂過家中各個角落,來一次相當特別的『年終大掃除』!(二)迎新送舊過新年祭典第一天天一亮,族中長老就背著祭物,手持箭竹杖,前往種植祭典用小米的『聖栗田』,迎接明年負責看顧家族的小米婆婆。長老在田中挑選兩束接實最飽滿的小米穗,小心翼翼地割下,一束放在田邊預先搭好的小竹架下,一束放在背簍中,帶回氏族祭屋,放進聖栗倉中。之後,族人就可以收割小米了。祭典第二天,收割完成,長老在到聖栗田中進行儀式,並將原先放在田邊的那束小米穗帶回氏族祭屋,整個迎新送舊的儀式才完成。所有過程,必須保持安靜,連打噴嚏也不可以呢! (三)一大早就團圓鄒族人的新年,吃的不是年夜飯,而是團圓『早』飯。一大早,全體族人到氏族屋集合,一個個輪流在祭品前,以手指沾點小米酒,按在豬肉上,向小米婆婆報到。之後,眾人圍坐在如豬肝等豐盛青菜的桌前,等待主祭做祈福潔淨儀式。只見主祭以豬耳朵尖劃過每位族人頭頂上空,口中還發出『嘖、嘖!』的聲音。這個儀式除了讓小米婆婆認得每位族人,保佑來年平安,也可以讓平時分散各地的家族成員認識彼此,聯絡感情。儀式完畢之後,就可以開動吃年早飯啦!
點閱數481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6-02
鴉片戰爭的影響和檢討-資源代表圖
web 鴉片戰爭的影響和檢討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方世界的器物、制度、思想文化觀念自此逐漸深入影響中國,衝擊中國固有的一切事物。雖然此一戰爭一般被視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但大多數的清朝官員與知識份子並沒有從此戰爭的失敗得到教訓,也沒真正瞭解到失敗的原因,與西方人士的接觸往來依舊以固有的天朝觀念處理運作,導致外交與通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最後因為二次英法聯軍的慘敗,才使清廷醒悟到中國的外交與軍事必須進行改革。然而從鴉片戰爭到英法聯軍期間,卻因為固守天朝觀念,讓中國近代化的改革運動延誤了二十年的時間。
點閱數45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2
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資源代表圖
web 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雖然就同時代的其他中國人物來看,自強運動倡導者已是觀念最為前進的一群,但實際上他們對於西方的認識極為淺薄有限,甚至誤解。由於當時中國只有少數沿海口岸與西方有所接觸,廣大的內陸地區仍然侷限於傳統的思想觀念,再加上朝廷守舊派官員居多數,自強運動不論在官方或民間所遭受到的阻力都甚為強大。以修築鐵路為例,守舊派反對的理由無奇不有,包括鐵路吵鬧之聲打擾墳墓中祖先的安寧、鐵路破壞風水、鐵路將使販夫走卒失業造成社會不安、鐵路使敵人容易運兵影響國防。由於守舊派的層層阻力,以及中央領導者共識有限,因此所有的新政措施都不是在中央做好決策通令全國一致實施。只能由少數地方大吏在部分地區各就其力量所及,擇要舉辦,缺乏全盤性的規劃。而各主辦者之間,又往往無法顧全大局、齊心合作,例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都各有其自己的轄地,上海、福州與武漢的自強新式事業,成效分散而有限,甚至造成各行其是、抵觸衝突的狀況,增添新政實施的困難。各項新政的推行,實際上仍須依靠下層官員與技術人才的運作,然而陳腐的官場陋習、不健全的人事制度,再加上欠缺經費和人才,導致新政的運作效率低落。由於自強運動多項新政均需仰賴外人的技術指導,但是所聘外人多非優秀人才,甚至僅為優厚報酬而來,且多專橫把持權位,新政事業更無法有效推展。
點閱數3459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