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4
劃番界-土牛界溝-資源代表圖
web 劃番界-土牛界溝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清政府統治臺灣是採取「漢番隔離」的政策,漢人一律不准進入番地,更不用說是開墾了。除了立碑出示禁令為界之外,更在地表將土挖出成溝,並將挖出的土,堆在溝旁,形成一條人工界線。由於土堆起來的樣子,看起來像牛蹲坐姿勢時隆起的背,所以被稱為土牛,挖出來的溝,就稱「土牛溝」。
點閱數485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1
水利設施-資源代表圖
web 水利設施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農業活動對於水源的仰賴,使得農民們不得不把埤圳的修築,當成開墾要務,埤圳除了可以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外,亦可以用來穩定每年的生產量,分擔因氣候因素帶來的收成風險。所以,水利設施的修築和農民的開墾是分不開的,自荷蘭人招募漢人來臺灣開墾開始,就有埤圳的記載,到了移民最盛的清領時期,民間的水利修築活動更是蓬勃。
點閱數314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1
台灣歌仔戲與內台戲院-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歌仔戲與內台戲院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要進入內臺戲院演出,必須要有些改變,佈景、音樂、以及劇目上也有所創新。搭配劇情增設如金鑾殿、公堂、廳堂、監獄、茅舍等寫實佈景,劇本也從短篇改為長篇連續劇,以及增加武戲劇目。曲調以原本七字調、哭調為主,又加上許多根據「哭調」曲調結構,所創作出的「三盆水仙」、「日月嘆」、「留書調」、「望月詞」等哀傷曲調,此外,民間音樂家的加入,在原有曲調上做不同旋律的變化,或是編製新曲,都使歌仔戲演出時的曲調更加多樣。演出劇目已不限於歷史劇或傳奇故事,而是增加許多社會新聞以及民間傳說,多是取材自本地的故事。如西元一九三二年,臺南發生殉情命案,貧女與少爺因相愛無法結合,而投河自盡的悲劇,有些歌仔戲老師傅便將這件新聞編成戲,演出時還因此造成轟動。大部分的歌仔戲團在全臺灣的戲院巡演,停留時間不過十天或半個月。不過,戲院「新舞台」曾經自營劇團「新舞社」,「新舞社」的前身是鴻福京班,在1931年時,萬華「鴻福京班」因財力所限無法繼續經營,該班所有服飾、道具都被台北「新舞台」買下。「新舞台」經營者有鑒於戲院經營必須跟著觀眾口味而變,所以將「鴻福京班」改為「新舞社歌劇團」,改演歌仔戲以及社會劇,且重金禮聘當時著名藝人,有游阿笑、施金水、小寶蓮、陳樹根、嚴松坤、謝蘭芳等,還有專演京劇的芮鳳寶、芮桂芬、芮德寶等,陣容堅強。 此外,更延聘擅長編劇與導演的人才,改編劇本劇情,使演出內容豐富。為能加強視覺效果,「新舞社」特別延攬佈景師張大發、黃龍雄,製作精采絕倫的佈景。如演出「李士民遊地府」這齣戲時,閻羅殿的佈景以及第十殿轉輪臺的製作都相當逼真,轉輪臺有公侯將相、士農工商、鰥寡孤獨、卵生、胎生、濕生六道,每道門有一洞口,轉輪王判某鬼魂墮為某道時,獄卒便將鬼魂押到道口前,等待「總投胎」的口令下達,那些鬼魂一個一個躍進洞內,機關發動上端六支煙囪就有各色人物、飛禽走獸、魚蝦蟲蟻的色彩光影升起,十分生動精巧。當時「新舞社」在一齣戲的前四十分鐘會加演京劇,但是這些京劇演員,是因為本身劇團不敵歌仔戲的盛勢,才會來到「新舞社」,由此可知,歌仔戲的勢力已經逐漸凌駕京劇,成為影響臺灣居民娛樂的新選擇。
點閱數36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8
冰河底下的潺潺流水-資源代表圖
web 冰河底下的潺潺流水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53年11月,蔣介石總統手書《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一書。其中,蔣總統反對文學商業化,痛心左翼勢力操控出版事業,發行赤色刊物,摧毀民族文化。更意味著政府和黨政機關應設立大規模的出版機構,加強出版三民主義等叢書,印製宣揚民族文化的文章,並且表揚不以營利為主的文化事業及私人出版機構。戒嚴時期的文藝政策,壓縮了文藝寫作的方向。二二八事件之後,部份臺籍作家遭到槍決及喪命;得以倖存的作家,為顧全自己的性命,部份文人停止文藝創作。另外,國語運動雷厲風行,文學創作須以中文發表,更加抵銷臺籍文人對創作文學的動力。臺籍作家首先得克服語言文字的障礙,再順從官方的文藝政策,避開政治環境上的忌諱之後,得以繼續從事寫作。鄉土文藝並未因為創作空間的緊縮,以及官方獨尊中國文學的壓力的停止。1950年代,吳濁流、鐘理和、鍾肇政、楊逵等臺灣作家,持續從事鄉土文藝的創作。李梅樹、廖繼春等臺籍畫家,關心的重點及創作素材,也是鄉土景觀及臺灣名勝。將個人對鄉土的關懷,注入創作作品之中,持續反映著臺灣本土的風物、社會還有文化。一系列的作品及醞釀,逐漸帶起鄉土文學風潮。1970年代,文壇內對寫作的方向及路線,出現重大爭議。葉石濤等部份作家認為:文藝作品及創作靈感應以臺灣為中心。余光中、朱西甯等人則撰文抨擊,認為臺籍文人的文藝作品,失去對國家及民族文化的忠誠,不應談論階級,重申堅持反共文藝立場。爾後,官方強調要團結鄉土,由鄉土之愛,擴大為國家及民族之愛,這時,鄉土文學的爭論及批判,宣告終止。
點閱數2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河洛歌仔戲團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河洛歌仔戲團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河洛歌子戲團」團長劉鐘元早期從事「民本廣播電臺」的廣告業務。1984年,劉鐘元先生成立「河洛有限公司」,1988年開始,為中國電視公司製作電視歌仔戲節目,有《漢宮怨》、《正德皇帝遊江南》、《江南四才子》等,1992年又改為「河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登記為演藝團體「河洛歌仔戲團」,1996年又更名為「河洛歌仔戲團」。河洛劇團的第一部舞台演出作品為《曲判記》,之後又推出《天鵝宴》、《鳳凰蛋》、《浮沉紗帽》、《御匾》、《欽差大臣》、《殺豬狀元》、《皇帝、秀才、乞食》、《命運不是天註定》,《賣身作父》、《秋風辭》、《戲弄傳奇》等戲,演員詮釋劇情相當動人,故事情節與時事搭配,頗受到觀眾喜愛。演員陣容有王金櫻、小咪、石惠君、林久登等人,對於舞台表演藝術都相當嚴謹。
點閱數450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拱樂社的盛況-資源代表圖
web 拱樂社的盛況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47年,陳澄三在雲林麥寮成立「拱樂社」歌仔戲劇團,且專走內臺路線經營,由於演員實力堅強,所以口碑相當好,場場賣座。西元1952年,「拱樂社」的幾名要角,以「錦玉己」為首相偕出走,另組「錦玉己劇團」,這種打擊重挫陳澄三,但是他馬上決定開始採用劇本創作,請「陳守敬」為劇團編寫劇本。演員只要依劇本排演,死背臺詞,即可上臺。由於資深演員離去,劇團只剩下年輕女演員居多,所以陳澄三便打出「少女歌劇團」的招牌,作為號召。西元1956年,陳澄三更嘗試拍攝電影歌仔戲,當電影事業暫告一段落後,便以拍電影的經驗,籌設錄音團,每一齣戲都先以錄音方式錄製完成,演員只要對嘴即可演出,所以「拱樂社」得以大量增設錄音分團,增加收益。西元1966年,陳澄三為提升歌仔戲演員知識素質,有意創辦「私立拱樂戲劇職業學校」,但是向主管機關申請時,卻以「校地面積不足」被駁回,所以只好成立「拱樂社戲劇補習學校」,招收國中畢業未滿16歲的少女,這些少女入學前必須先經過考試測驗,考試通過後,修業6個月期間免繳學費,且校方免費提供制服、伙食、住宿,結業後分發到劇團服務三年,這三年皆可領取薪資。西元1969年,中視開播,陳澄三將補習班轉型為「拱樂社電視歌劇演員訓練班」,招收未滿16歲國中畢業的少女,分普通班與星期日班兩種,普通班每週二、四、六、日晚上從七點上課到九點:星期日班要上八小時的課,學生要繳交學費,半年二十九週九百五十元。結業後,可參加「拱樂社」在電視螢光幕的表演。 但是陳澄三所創辦的戲劇學校並未成功因為西元1960年以後,臺灣的經濟環境改變,農業人口紛紛轉向製造業,加上1960年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願意入歌仔戲團的少女不多,未升學的青少年可選擇的職業種類增加,不一定要加入辛苦且易受歧視的歌仔戲團當演員。再加上陳澄三的戲劇學校無法給予學生高職學歷文憑,因此只好結束營運。1970年代,視聽媒體娛樂的增加,更衝擊到歌仔戲的生存,陳澄三也在西元1974年結束「拱樂社」的演出,「拱樂社」的結束也象徵著歌仔戲從商業劇場全盤退出。
點閱數36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歌仔戲科」前身為「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歌仔戲科」,成立於1994年,在1997年與「國立國光戲劇學校」合併升格為專科學校。歌仔戲科曾經聘請的師資有,廖瓊枝、陳美雲、唐美雲、王金櫻、許秀年、呂雪鳳等歌仔戲界的資深藝人擔任;在樂器文武場方面,則聘請有柯銘峰、劉文亮等老師。課程內容教授,國中部課程有:戲曲教唱、身段練習、基本功夫、識譜聽音、歌仔戲語文、容裝臉譜、排練演出;高中部課程有:發聲訓練、臺灣戲劇史、歌仔戲語文、戲曲觀摩討論、劇藝分科、劇藝舞蹈、角色分析、舞台管理、藝術導論等。國中階段課程為歌仔戲的基礎,高中階段不僅內容加深,且加入劇場觀念,分析角色及劇場分工。對於戲曲的唱腔、身段、韻白、劇本,學生們都必須涉獵。歌仔戲科學生每年都會舉行畢業公演,且為推廣歌仔戲,更深入到社區學校、廟會、文化中心、國家戲劇院等地演出,且遠赴美國、日本公演,進行文化交流。所以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的歌仔戲科,讓歌仔戲透過學校體系能夠繼續傳承。歌仔戲仍受部份民眾喜愛,如臺北社區大學也開設「歌仔戲研習班」,學員結業時公演《陳三五娘》、《山伯英臺》成果豐碩;某些歌仔戲班也開設「歌仔戲研習班」,招收有興趣學戲的學員,由劇團的演員直接擔任老師指導學員。
點閱數42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灣文化的結構-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文化的結構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77年,政府推動十二項建設,其中包含文化建設,計劃輔導地方文化中心轉型。訓練專業人員,評鑑地方文化中心,發展地方文化特色。依據地方產業、人文、歷史、傳統等特性,找尋各縣市獨特的文化重點,藉此吸引民眾前來觀光,繁榮地方經濟。中央推動的重大建設有遷建中央圖書館,改成國家圖書館。籌建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等文化設施。隨著政治上逐漸解禁,部份戒嚴時期之下難以發表的鄉土文學創作,得以出土,與世人見面。解嚴以後的鄉土文學創作,關懷及對象隨著增廣,主題不僅限於下層百姓的貧苦與生活。更展示臺灣人的生命力及生活環境,舉凡:社會、語言、風俗、文化、歷史等都是鄉土文學寫作的動力及來源。鄉土文化,以及古蹟資產受到人為的破壞日甚。有鑑於此,政府倡導臺灣文物資產的保存與維護。如:古蹟鑑定及修復,舉辦資產維護研討會,出版文化資產叢書,宣導愛惜資產,設置傳統藝術中心,民俗技藝園區,山地文化園區,更重視舊有技藝的傳承等。搶救臺灣碩果僅存的建築,傳習特有的文化,並且傳之後世。隨著教育改革的開展,國民教育的教材朝多元化邁進,教學內容有顯著增加及翻新。內容強調臺灣人為本位,建構臺灣的主體性。透過鄉土教材的編撰及閱讀,教導臺灣學生認識臺灣,學習各族的母語,明瞭臺灣的歷史,觀察臺灣的地理。由鄉土教材中進而發揮愛鄉、愛人等精神。
點閱數621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5-28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資源代表圖
web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本政府及臺灣總督府對於留學教育並不加干涉或限制,但臺灣內部教育機會不均等,中高等教育及教學資源缺乏,加上時代潮流的刺激,造成日治時期留學教育漸成蓬勃發展之勢,尤以留日為最。在日本國內升學遠比臺灣地區升學還要方便,較易取得更高的學歷,讓不少有心向學的學子趨之若鶩,競相留學日本。在臺日人子弟受教權的問題,一直是總督府施行教育政策的關鍵。為了改善高等教育的不足,解決升學問題,銜接日本國內課程。總督府於1922年增設臺北高等學校,先設尋常科,修業年限四年;1925年,增設高等科,分文、理兩科,修業年限三年。統計1928年至1945年的畢業生,共計日籍生2035人,臺籍生591人,兩者之間相差懸殊。日本領台之後,李春生深知日本屬於文明國家,為了讓家族子弟接受近代化學校教育,特意挑選族中子弟,遣送至日本國內就學。其他士紳家庭競相仿效,不約而同地將子弟送往日本受教。留學風氣就此開啟。臺籍學生選擇就讀的科系,以習醫者為數最多,佔百分之六十;習法政者居次,佔百分之十五;文科等所佔比例較小。部分留學歸國畢業生的出路甚廣,不是自行開業,就是被各公私立機關所網羅。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有專精的留學生,投入1920年代以降臺灣的政治及社會運動。有些知識份子也創辦報紙,倡導新文藝等活動,扮演各種運動的先驅者或核心角色。
點閱數22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歌仔戲進入城市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歌仔戲進入城市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日治時期,歌仔戲剛開始進入城市發展,並未成為主流,當時還有亂彈戲、九甲戲等職業戲班受到民眾喜愛,所以歌仔戲也受到四平戲、亂彈戲、福州戲、上海正音戲、九甲戲、梨園戲等戲劇影響,吸收這些戲劇的身段、行頭、劇目、音樂曲調、舞台裝置等,而快速成長。此時期的歌仔戲演出以野臺為主,與廟宇祭祀結合。在音樂曲調方面,吸收民歌【留傘調】、【送歌調】、【青春調】;此外還有吸收自「亂彈戲」的【梆子腔】、【陰調】等;「梨園戲」的【牽君手上】、「九甲戲」的曲調如【緊疊仔】、【慢頭】等,使歌仔戲演出更為精采。歌仔戲收到京班與福州班的影響頗大,開始學習增設舞台佈景,例如金鑾殿、公堂、廳堂、監獄、茅舍等,劇本也從短篇改為需要四天或七天演完的劇情,更進而從京班延聘演員來團指導排戲,增加武戲。走向職業化的歌仔戲,演員來源多半是貧苦人家的小孩,父母將小孩送到戲班學戲,且要跟戲班訂契約,講明學戲年限與身價銀錢,小孩除學得一技之長外,也可從戲班領取津貼。此外,演員的子女也可能進入戲班學戲,因為在戲班的耳濡目染下,這些演員後代也會成為新生力軍。由於演員的知識水準大都不高,不認識字的居多,所以並沒有所謂劇本,演出前戲班排戲都是請戲先生說戲,戲先生說戲只有十多分鐘,簡單分配腳色及介紹故事情節後,演員上臺必須演出二、三小時的戲劇內容,臺詞、唱詞都要自己想,要常常臨機應變,否則容易出差錯。因此舞台上的即興演出頗多,考驗演員們的演技。
點閱數16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