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公車上書-資源代表圖
web 公車上書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漢代時期施行察舉與詔舉之制時,士人應詔,特為禮遇,考士均由公家備車赴京,是以日後稱赴京應試之舉人為公車。1895年,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得知了馬關條約的苛刻內容後,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一千三百多名考生,上書光緒皇帝,其主張重點為要求遷都、拒絕議和、實行變法等,這次考生聯合請願運動事件即為「公車上書」。雖然此行動的三大主張沒有實現,但這次聯合請願運動影響頗大,不僅使康梁師徒兩人聲名大噪,逐漸成為維新運動的主要領導人物,它也是清末第一次知識份子的聯合政治請願運動,並有效形成輿論宣傳的發展,成為清末政治請願運動的起點,促成國民問政的風氣,催生了許多議政的學會組織。
點閱數235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3
明治維新的內容-資源代表圖
web 明治維新的內容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王政復古後,日本仍然有不少的封建諸侯,因此明治政府決定廢除封建制度、1869年天皇發表詔書,所有封建諸侯必須將權力交還給天皇,從此日本成為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透過有效廢除封建制度,明治政府得以集權中央,有效推行往後的改革措施,這是日本明治維新能夠順利推行的一個重要原因。1889年2月,明治天皇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成為君主立憲國家。強調天皇享有最高權力,可決定一切政務,並設置首相與帝國議會。但此部憲法和西方的民主政體或君主立憲有所不同,它強調天皇是神的後裔,將天皇神格化,並不是一部民主的憲法,也因此權力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德川幕府時代,日本是一個有嚴格的階級劃分制度的社會。除武士階級、士農工商一般平民外,尚有非人、穢多等賤民階級,社會內部問題嚴重。明治維新開始後,取消非人、穢多等賤民階級,使其與一般平民平等。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全國學習西化。各種軍事工業、民生工業,諸如造船工業、紡織工業等都大力學習西化。並且普?設立西式學校,大量翻譯輸入西方各種制度與理論學說,日本從此逐漸轉型成為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制訂全國徵兵法,模仿德國軍制建立新式陸軍、模仿英國軍制建立新式海軍。不過雖然新式軍隊的建立皆是按照西方的軍事制度,不過日本仍然強調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影響日後日本軍國主義的產生。
點閱數30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自立軍事件-資源代表圖
web 自立軍事件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戊戌政變,是維新派的一次大失敗,對於康有為、梁啟超也是一次大打擊。政變發生後,梁啟超與康有為陸續逃離前往國外組織保皇黨,此時正在日本的孫中山,則希望能夠和康梁二人合作,想把革命維新二派結合起來,一起行動。於是開始有兩派合作的醞釀。八國聯軍期間,譚嗣同的知交唐才常趁機行動,分成政治與軍事兩方面。在政治方面,在上海成立了「國會」,推容閎為會長、嚴復為副會長,唐才常自己擔任總幹事,計畫組織「自立軍」。在軍事方面,則在長江流域一帶起兵。由於其勤王排滿的號召自相矛盾,再加上所利用之會黨不足以成大事,陸續遭到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所逮捕殺害,自立軍起事,終歸於失敗。自立軍起事的失敗,對於維新派來說,是第二次嚴重的打擊。部分維新派人士經過此一挫折後,陸續加入革命陣營,以實際行動否定了康梁的維新路線,而海外華僑對於路線的問題也發生重大的轉變,革命派與維新派的聲勢自此一事件後發生轉變,革命派勢力取得優勢。
點閱數35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改革與革命的意義與區別-資源代表圖
web 改革與革命的意義與區別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改革與革命都是人群改變政治社會制度結構的方式。人群為什麼要改變政治社會的制度結構,主要乃是舊的制度結構無法滿足實際的社會環境現狀。導致社會制度變遷的動力可分成兩類,分別是外在被動的壓迫和內在自發的演變,而近代中國變動的動力主要為外在的壓迫衝擊。改革是由社會統治力量內部的人群發動改變政治社會制度結構的政治活動,是在舊體制範圍內自上而下的推行,但對舊統治階層的大多數而言,依然是被動的、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它的優點是漸進溫和,但換一個角度來看,缺點就是不徹底,就是無法徹底摧毀舊的制度結構。至於改革成敗與否主要取決於當時統治階層的決心與能力。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順利因為統治階層具備改革的決心與能力。滿清戊戌變法、立憲運動的失敗原因則是腐朽的統治階層並無改革的誠意,僅以自身的地位利益為最高考量。革命往往是改革不成後,是由人民(即下層被統治階層的社會力量)發動的,完全推翻舊有的體制,舊體制下的主要統治階層、既得利益集團被徹底摧毀。它的優點是較為全面而徹底,但換一個角度來看,缺點就是新舊力量的衝突非常直接激烈,往往造成人群生命的巨大損失,社會的崩潰解體。而革命勝利後的最大隱憂,在於新興的統治力量未必能夠保持革命的果實,主要依賴於內在的社會條件到達什麼樣的程度,民國初年亂象頻紛,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國民水準與社會環境無法支持新型態民主制度的運作。其實不論是改革或革命,都必須付出相當程度的代價,至於選擇改革或革命路線實際上是由當時的社會客觀形勢變遷所決定,並非少數從事政治運動人士所能決定操縱。只要對客觀形勢的觀察角度、價值觀念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傾向和選擇,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更何況隨著客觀社會環境的持續變遷,路線的傾向與選擇自然也應該隨時調整,從清末立憲與革命的論爭來看,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點閱數81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3
立憲派和革命派的論爭:《新民叢報》VS《民報》-資源代表圖
web 立憲派和革命派的論爭:《新民叢報》VS《民報》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立憲派認為革命將導致內亂及列強瓜分危機,應設法改良現有政府,實行立憲。革命派認為革命志在建立民國,有正當目標與嚴格法紀,因此只會有短期的革命行動,不會有長期的內亂。列強干涉方面,縱使情勢引起國際干涉,亦無須畏懼,因為如此將促使國民同仇敵慨。至於現在的政府,絕無改良的可能,也無改革的誠意,無法期待在體制內進行改革,只有將其推翻,才能挽救國家。梁啟超對於革命黨「驅除韃虜」的號召,深表反感,斥之為「小民族主義」,主張文化民族主義,認為應將國內各民族視為整體,以對抗列強侵略。革命派則是主張種族民族主義,認為必須打倒腐敗的外族政權,民國成立以後,國內各民族獲得平等才能融為一體。立憲派認為當時中國人程度尚無資格實行民主政治,即使君主立憲亦不能行,只能先實行「開明專制」,訓練人民政治能力,再轉移至立憲。革命派則引用天賦人權學說,強調自由人權是人類所共同具有,天生具備擁有的權力與能力。只要民國政府一成立,可以透過制度運作。工業革命後,西方各國貧富日益懸殊,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為避免中國未來重蹈西方覆轍,革命派主張「土地國有」。立憲派則認為中國經濟社會組織優於西方,土地兼併不劇,如實行土地國有政策,將導致更多問題,強調當前應做的是獎勵資本、保護勞工。
點閱數50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3
五賢帝時代-資源代表圖
web 五賢帝時代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奧古斯都去世後,緊接著的四個皇帝與奧古斯都有親屬關係,皆屬朱利安(Julius)與克勞狄(Claudius)兩個氏族的成員,因此稱為朱利安.克勞狄王朝,但這四位帝王並不稱職,尤其是這個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尼祿(Nero)更以荒淫暴虐聞名。羅馬帝國承受住了這些帝王的暴政,西元96年至180年羅馬連續出現五位賢明的帝王,分別為內爾瓦(Nerva)、圖拉真(Trajan)、哈德良(Hadrian)、安東尼奧(Antoninus Pius)及奧里略(Marcus Aurelius)。這五位帝王謙虛、愛戴臣民,此期間亦為奧古斯都之後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因此稱之為「五賢帝」時代,一些羅馬帝國的基礎建設,如:法律、度量衡及道路交通等都在此時代獲得統一。有文人將這個年代稱讚為「人類最幸福的年代」。 五賢帝時代的輪政方法也相當和平,他們都有選定繼承者,然後收養其為義子,以避免輪政交替時出現的動盪。五賢帝的最後一位帝王奧里略,深愛哲學,為斯多噶派哲學家,有哲學家皇帝之稱。雖然他勤政,但當時羅馬帝國已出現衰勢,因日耳曼人的侵擾,奧里略親率軍隊作戰,軍費龐大,對羅馬帝國造成負擔,且此時瘟疫大作,使得羅馬帝國國勢由盛轉衰。
點閱數127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3
甲午戰爭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甲午戰爭的影響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近代化改革進入新的階段:為期三十年的自強運動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告結束。有識之士認知器物改革無法達到自強的目標,思想觀念大為轉變,因而進一步要求制度方面的變革。在馬關條約簽訂的那一年,康有為、梁啟超師徒二人各地舉人發動公車上書,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國際地位低落面臨嚴峻的外交危機:馬關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爭相租借港灣,劃分勢力範圍,讓中國面臨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嚴峻外交危機。龐大的賠款財政負擔影響國計民生至鉅:馬關條約的二萬萬兩賠款與贖回遼東代價三千萬兩,再加上向西方各國貸款的利息負擔,使中國須以往後數十年的關稅作為抵押還債之用,影響國計民生甚鉅,也阻礙中國近代化建設的發展。傷害中國工商業的發展:馬關條約中一條日人有權在中國設立工廠的規定,使西方各國可以依照最惠國待遇條款要求一樣援此例辦理。造成西方各國可以就近利用中國的低廉原料與人工,商品又可以免稅納捐,使中國的工商業無法與之競爭,嚴重打擊中國工商業的發展。甲午戰爭期間,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近代中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中國的近代化運動至此產生二個不同路線,一為支持清廷繼續推動改革、一為推翻清廷進行徹底改造。
點閱數628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6-03
革命運動的起因-資源代表圖
web 革命運動的起因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打開中國閉關自守的門戶後,順利在中國進行通商、傳教。滿清政府不僅無法有效抵抗,甚至屈服順從。由於通商、傳教等問題在中國各地引起相當多的衝突與民怨,形成一股排外風潮,進而激起人民的革命思想。因為滿清政府不能維護國家主權、不能保護國家領土、不能庇護國家人民,因而想要把它推翻,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所謂舊體制,主要是指儒家文化中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以及倫理關係和價值觀念。這種舊體制下的一切與當時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又無法與之競爭。中國傳統式的農業經濟無法抗拒西方現代式的工商經濟,中國的專制政治也無法抵抗西方的立憲政治,中國的天朝觀念也無法抗拒西方的條約外交、強權外交。僅是將舊體制進行改革,無法應付嚴峻的時代環境。清人以少數民族入關以後,自始自終都一直在防制漢人,透過官制、八旗軍制、禁止通婚等手段以確保滿人本身的統治權。清代中葉以後,無論是白蓮教、天地會、太平天國等內部動亂,其中都包含著漢人與滿人的種族衝突對立情緒在內。清代中葉以後,由於土地問題,貧富差距的問題日益嚴重。而鴉片戰爭以後,屢次戰敗的對外賠款,使國家經濟財政每況愈下,再加上西方工商業的入侵,對外貿易的入超,都使中國的財政經濟的負擔日益嚴重惡化,整個國家陷入國困民貧的狀態。清廷在1905年廢止科舉制度後,舊士紳階級失去獲取官員地位的機會,而學習西方知識的新知識份子或留學生也不依靠科舉制度。在舊士紳階級、新知識份子二者都失去出路後,清廷政權也失去根本的基礎。
點閱數338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3
省市長民選的規劃-資源代表圖
web 省市長民選的規劃
王秀如/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輿論和民意代表的催促下,民國79年政府籌畫憲政改革時,即決定規劃省市長民選。行政院長郝柏村於當年10月23日在立法院答覆質詢時指出,政府不準備制定省縣自治通則,而以台灣省地方自治條例和直轄市自治條例來代替,省長民選民選,在台灣省地方自治條例完成立法以後。內政部長吳伯雄於民國81年11月29日指出,省市長民選可以在民國83年底舉行,但需要三項自治法案由立法院通過:一為行政區畫法,二為省縣自治法,三為直轄市自治法;吳伯雄認為如果省市長民選在83年底舉行,此三項自治法規要在民國82年6月完成立法。
點閱數15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戊戌政變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戊戌政變的影響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一、戊戌政變後守舊派推翻所有的新政,僅留下徒具空殼的京師大學堂。維新派勢力受挫,政治氣氛轉趨保守,加深了清廷與民間知識份子的鴻溝。二、戊戌政變時,康有為、梁啟超在外人幫助下脫逃海外,外人甚至進一步關切光緒遭到軟禁的問題,使慈禧太后等守舊派遷怒洋人,在庚子拳亂中處理失當造成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簽訂辛丑合約被迫賠款。三、經過維新派的宣傳鼓吹,各地學會、報紙、學校紛紛成立、民智為之大開,中央的新政雖然失敗,但是講求新學、期待改革的熱潮,並沒有消失,這些知識份子,仍舊在改革或革命的救國道路上,繼續奮鬥前進。
點閱數598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