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4
忙不完的勞役-資源代表圖
web 忙不完的勞役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平埔族要向清政府納餉(大多是鹿皮)以表示歸順之意,並且由於對臺灣較熟悉的緣故,清政府官員們更是要求他們服各式勞役。隨著鹿皮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大量的各式勞役驅使,使平埔族人疲於奔命,雖然名義上擁有土地,但是卻無力耕種,加上不熟悉漢人的耕種方式,最後則土地漸漸流失。
點閱數23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1
族譜的編修-資源代表圖
web 族譜的編修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漢人有修族譜的傳統,族譜除了記載家族譜系之外,更會詳細記載著家族中的故事。先民們渡海來臺時,大多數人未帶族譜,等到生活較安定後,有些人會回到家鄉抄譜,或是自行撰譜。所以我們看到的祖譜,有些會追溯到原鄉,有些則從來臺的第一代開始記載,情況不一。
點閱數559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1
移動的土牛線-資源代表圖
web 移動的土牛線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土牛溝其實就是人工的「漢番之界」,這條人工界線原本是清政府為了劃分漢番不同生活空間而設置。但隨著漢人用不同手段越界開墾,平埔族人從一開始出租田地、典當土地,到漸漸失去土地,終至遷徙的歷史進程來看,地圖上的土牛線,是不斷地向山區推進,也見證了平埔族群生活空間的日漸縮小。
點閱數295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1
作園到作田-資源代表圖
web 作園到作田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開墾初期,因水源不足,土地墾成後,只能種些地瓜、土豆等雜糧作物,這樣的土地稱為「園」。等到埤圳等各式水利設施築成後,有足夠的水種植「水稻」,這樣的土地則稱為「田」。另外還有一種「看天田」,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年的降雨,全部用來種植一次水稻,水稻收成後,今年就無法再耕種。當然如果那年降雨量不多,則連一次收穫亦無。
點閱數18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1
選擇落腳”ㄟ所在”-資源代表圖
web 選擇落腳”ㄟ所在”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移民們來到臺灣這塊新土地拓墾為生。對於登陸地點以及拓墾目的是有選擇權的,對於不滿意的地點,也可以改變地點,遷徙至別處,直到找到適合的地方,大多就會安定下來。所以,近水源處、容易耕種的平原以及交通便利之處等因素,就會成為先民們優先考量的重點。
點閱數231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1
街庄的形成-資源代表圖
web 街庄的形成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當移民越來越多,人群聚集的結果,街庄自然形成。「街」和「庄」不同,街指的是人口稠密的街市,提供各式各樣商品或服務買賣的地方。而庄指的是一般人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村莊的意思,居民可能以農耕或捕魚為生。所以,一般民眾採購或販賣物品,可能都要從自己居住的「庄」走到「街」去,街一般也是地方上的交通及經濟中心。
點閱數32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1
消逝中的平埔族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消逝中的平埔族文化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原本擁有屬於自己文化的平埔族群們,在漢人移民大量進入後,「草埔」成良田,原本熟悉的游獵生活方式被迫產生變化。鹿群的減少以及勞役的增加,都使得其處境雪上加霜。漢人在數量上的多數,及有意無意侵占土地的行為,更使得平埔族群的文化大多消逝,僅有少數族群在遷徙後,尚保留少許文化。
點閱數338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1
水利設施-資源代表圖
web 水利設施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農業活動對於水源的仰賴,使得農民們不得不把埤圳的修築,當成開墾要務,埤圳除了可以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外,亦可以用來穩定每年的生產量,分擔因氣候因素帶來的收成風險。所以,水利設施的修築和農民的開墾是分不開的,自荷蘭人招募漢人來臺灣開墾開始,就有埤圳的記載,到了移民最盛的清領時期,民間的水利修築活動更是蓬勃。
點閱數31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1
公媽牌的書寫及其意義-資源代表圖
web 公媽牌的書寫及其意義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通常「公媽牌」會放在家裡或是宗祠裡。正面會書寫堂號及「某家歷代祖先」等字樣。背面一般會有個小抽屜,放著書寫著歷代祖先們姓名的紙張,平常時間是不能亂動的,遇到特殊的日子才可以拿出來觀看。漢人祖先牌位提供漢人先民們最基本的姓名及祖籍地資料,有些甚至也會記載簡要的祖先事蹟。
點閱數32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1
田頭田尾土地公-聚落形成-資源代表圖
web 田頭田尾土地公-聚落形成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土地公是掌管土地和農業豐收的神明,和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活動的漢人,關係密切,漢人移民到臺灣後,把原鄉的信仰也帶來臺灣,在開墾及興修水利的過程當中,祁求土地公的「保庇」,是一件普遍亦重要的事情。全臺灣最多的神祇,非土地公莫屬,而我們也能從土地公廟的分布,觀察到漢人最初聚落的形成。
點閱數550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