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荷西之戰-資源代表圖
web 荷西之戰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4年級~國中7年級
1641年,雞籠、淡水間的海域已經被荷蘭人控制,1642年4、5月間,荷蘭船航行至淡水,馬尼拉派來的救援船亦於此時到達,卻僅帶來少量的武器與人員,顯然西班牙當局有意放棄北臺灣的經營。1642年8月,西班牙駐軍得到荷蘭即將攻擊雞籠港的情報,而且火力很強大。西班牙駐軍長官 Gonzalo Portillo也從淡水住民得到消息,派人在社寮島東側高地架設兩座砲台,並派兵防守。8月19日,堡壘完成整備之後,荷蘭船隊亦於此時出現,另外還有淡水的住民,帶著弓箭,乘著九艘船前來雞籠,偕同荷蘭人作戰。荷蘭人嘗試於中午登陸,但受到潮流及西班牙砲火壓制,登陸失敗,退回船上。第二天早上,荷蘭人從八尺門水道進入,西班牙人派出12名士兵及30持弓箭的雞籠住民前往圍堵,但寡不敵眾,荷蘭人順利登陸,並搶佔社寮島東側山頭,勝負已經底定。雙方對抗五天之後,8月24日,荷蘭人要求西班牙人投降,西班牙駐軍經過內部會議之後,同意投降,這些投降者後來被送至大員,再到巴達維亞。經此一戰,西班牙人離開臺灣,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為唯一佔領臺灣的西方國家。
點閱數605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4
日本閉關自守到明治維新的過程-資源代表圖
web 日本閉關自守到明治維新的過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853年,日本在美國培理艦隊壓迫下,被迫打開閉關自守的門戶。由於日本國內對於政治與社會現況的不滿再加上外來的威脅,興起一股「尊王攘夷」的風潮,這股風潮迫使幕府大將軍在1868年將權力交還給15歲的明治天皇,此一政治運動稱為「王政復古」或「大政奉還」,結束了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統治時代。1868年3月,明治天皇率領公卿諸侯祭告天地,宣讀「五條誓文」: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二上下一心,共展經綸。三文武百官以至庶人,務使各遂其志。四破除舊日陋習,一切從天地間的公道。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明治維新」從此開始,日本此後就在以天皇為國家精神象徵、五條誓文為改革基本綱領走向西化改革的新政。
點閱數59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3
戊戌政變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戊戌政變的影響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一、戊戌政變後守舊派推翻所有的新政,僅留下徒具空殼的京師大學堂。維新派勢力受挫,政治氣氛轉趨保守,加深了清廷與民間知識份子的鴻溝。二、戊戌政變時,康有為、梁啟超在外人幫助下脫逃海外,外人甚至進一步關切光緒遭到軟禁的問題,使慈禧太后等守舊派遷怒洋人,在庚子拳亂中處理失當造成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簽訂辛丑合約被迫賠款。三、經過維新派的宣傳鼓吹,各地學會、報紙、學校紛紛成立、民智為之大開,中央的新政雖然失敗,但是講求新學、期待改革的熱潮,並沒有消失,這些知識份子,仍舊在改革或革命的救國道路上,繼續奮鬥前進。
點閱數59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3
憲政思想的起源-資源代表圖
web 憲政思想的起源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任何一種政治運動,都是先有思想。中國的立憲思想從何處來,一部份從歐美來,一部份從日本來,然而究其根源,發源地則為英國。發源於英國的立憲思想為何能夠傳佈到全世界,逐漸為世界各國所接受採用,主要原因有二。首先,英國是18、19世紀最大的殖民帝國,英人所到之處,都逐漸移植這套政治制度在殖民地上,例如北美洲、澳洲。其次,英國是19世紀全世界最強盛的帝國,英國的政治制度成為了世界的典範。
點閱數304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3
預備立憲的過程-資源代表圖
web 預備立憲的過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中國內部不斷的發生有組織有力量的革命行動,光緒三十三年清廷為了抵制日漸高漲的革命風潮,開始進行一連串的籌備立憲行動。諭設資政院,並令各省籌設諮議局,並創刊「政治官報」,以宣傳立憲政令,介紹各國的憲政思想與制度。光緒三十四年頒佈了「憲法大綱」,以九年為召開國會實施立憲的期限。可惜憲法大綱中,卻將皇帝的權力提高到比日本明治天皇的權力還大,失去君主立憲以君主為虛位元首的意義。宣統元年和宣統二年,中央資政院和各省諮議局分別正式成立,成員多半為曾經擔任官吏的士紳。各省諮議局成立後,他們的共同政治要求,是向清廷請願儘速召開國會,經過三次請願風潮後,再加上中央資政院開會討論後,全體議員均表示贊成,清廷迫於壓力下,將九年的預備期限縮短為六年。宣統三年清廷頒佈內閣官制十九條,並公佈了所謂責任內閣的閣員,十三人內閣名單中,滿人佔了八名、漢人四名、蒙古人一名。而滿人八名中,皇族又佔了四位,又以聲名狼籍的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因而被譏稱為「皇族內閣」。經過此次事件後,立憲派人士對於清廷大失所望,認為清廷並無立憲的誠意,因而轉向同情支持革命運動。
點閱數36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3
戊戌變法的主要領導人-資源代表圖
web 戊戌變法的主要領導人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康有為名祖詒,字廣夏,號更生,廣東南海人。清光緒二十一年進士,為晚清維新改革派領導人物。1898年與梁啟超一起進行『戊戌變法』,輔佐光緒皇帝變法維新,戊戌政變後被迫逃往海外,於加拿大組織保皇會,並策劃唐才常發動自立軍起事。歸國後民國六年參與張勳復辟失敗,民國十六年在青島病故。其主要著作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書」、「康南海詩集」。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為康有為之徒,與康有為共同推動變法,世稱康梁。戊戌政變逃往日本,創辦新民叢報大力提倡改革與立憲制度,不斷宣傳西方的制度、思想、觀念,使眾多中國知識份子的思想觀念受其影響而轉變。雖然在清末主張君主立憲,反對革命,但在民國成立後,又堅持維護共和制度,反對袁世凱的帝制和張勳復辟,而與康有為決裂,民國十八年在北京病故。其主要著作為「飲冰室文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少年時喪母,讀書廣博卻屢試不第,為人生平好任俠,胸懷濟世大志,甲午戰爭後投身政治運動,宣揚變法思想,與康梁師徒共同推動變法。由於維新派並無實權,譚嗣同尋求袁世凱的幫助,卻遭到袁世凱的背叛,使守舊派發動政變。譚嗣同於政變後雖有機會可以脫逃,但卻在瀏陽會館坐等官兵逮捕入獄,最後與劉光第、楊深秀、林旭、楊銳與康廣仁共六人,被斬於北京菜市口刑場,行刑前譚嗣同向圍觀百姓高聲大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後人稱之為「戊戌六君子」。其主要著作為「仁學」。
點閱數29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立憲運動的檢討-資源代表圖
web 立憲運動的檢討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雖然立憲派人士熱中於請願推廣立憲制度,但是清廷實際上和立憲派的想法有很大的距離。清廷皇室實際上是以固守權位為主要考量,沒有進行改革的誠意,只是企圖以預備立憲的動作來緩和革命勢力的壓力,一方面可以收攬人心、二方面制憲也可以也可以使清廷政權得到保障。而立憲派一廂情願要求清廷進行君主立憲、儘速召開國會的熱情和想法,在皇族內閣事件後,對於清廷大失所望,因而轉向同情支持革命運動。
點閱數28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省市長民選的規劃-資源代表圖
web 省市長民選的規劃
王秀如/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輿論和民意代表的催促下,民國79年政府籌畫憲政改革時,即決定規劃省市長民選。行政院長郝柏村於當年10月23日在立法院答覆質詢時指出,政府不準備制定省縣自治通則,而以台灣省地方自治條例和直轄市自治條例來代替,省長民選民選,在台灣省地方自治條例完成立法以後。內政部長吳伯雄於民國81年11月29日指出,省市長民選可以在民國83年底舉行,但需要三項自治法案由立法院通過:一為行政區畫法,二為省縣自治法,三為直轄市自治法;吳伯雄認為如果省市長民選在83年底舉行,此三項自治法規要在民國82年6月完成立法。
點閱數15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革命運動的起因-資源代表圖
web 革命運動的起因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打開中國閉關自守的門戶後,順利在中國進行通商、傳教。滿清政府不僅無法有效抵抗,甚至屈服順從。由於通商、傳教等問題在中國各地引起相當多的衝突與民怨,形成一股排外風潮,進而激起人民的革命思想。因為滿清政府不能維護國家主權、不能保護國家領土、不能庇護國家人民,因而想要把它推翻,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所謂舊體制,主要是指儒家文化中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以及倫理關係和價值觀念。這種舊體制下的一切與當時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又無法與之競爭。中國傳統式的農業經濟無法抗拒西方現代式的工商經濟,中國的專制政治也無法抵抗西方的立憲政治,中國的天朝觀念也無法抗拒西方的條約外交、強權外交。僅是將舊體制進行改革,無法應付嚴峻的時代環境。清人以少數民族入關以後,自始自終都一直在防制漢人,透過官制、八旗軍制、禁止通婚等手段以確保滿人本身的統治權。清代中葉以後,無論是白蓮教、天地會、太平天國等內部動亂,其中都包含著漢人與滿人的種族衝突對立情緒在內。清代中葉以後,由於土地問題,貧富差距的問題日益嚴重。而鴉片戰爭以後,屢次戰敗的對外賠款,使國家經濟財政每況愈下,再加上西方工商業的入侵,對外貿易的入超,都使中國的財政經濟的負擔日益嚴重惡化,整個國家陷入國困民貧的狀態。清廷在1905年廢止科舉制度後,舊士紳階級失去獲取官員地位的機會,而學習西方知識的新知識份子或留學生也不依靠科舉制度。在舊士紳階級、新知識份子二者都失去出路後,清廷政權也失去根本的基礎。
點閱數337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3
甲午戰爭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甲午戰爭的影響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近代化改革進入新的階段:為期三十年的自強運動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告結束。有識之士認知器物改革無法達到自強的目標,思想觀念大為轉變,因而進一步要求制度方面的變革。在馬關條約簽訂的那一年,康有為、梁啟超師徒二人各地舉人發動公車上書,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國際地位低落面臨嚴峻的外交危機:馬關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爭相租借港灣,劃分勢力範圍,讓中國面臨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嚴峻外交危機。龐大的賠款財政負擔影響國計民生至鉅:馬關條約的二萬萬兩賠款與贖回遼東代價三千萬兩,再加上向西方各國貸款的利息負擔,使中國須以往後數十年的關稅作為抵押還債之用,影響國計民生甚鉅,也阻礙中國近代化建設的發展。傷害中國工商業的發展:馬關條約中一條日人有權在中國設立工廠的規定,使西方各國可以依照最惠國待遇條款要求一樣援此例辦理。造成西方各國可以就近利用中國的低廉原料與人工,商品又可以免稅納捐,使中國的工商業無法與之競爭,嚴重打擊中國工商業的發展。甲午戰爭期間,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近代中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中國的近代化運動至此產生二個不同路線,一為支持清廷繼續推動改革、一為推翻清廷進行徹底改造。
點閱數627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