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4
憲政思想的起源-資源代表圖
web 憲政思想的起源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任何一種政治運動,都是先有思想。中國的立憲思想從何處來,一部份從歐美來,一部份從日本來,然而究其根源,發源地則為英國。發源於英國的立憲思想為何能夠傳佈到全世界,逐漸為世界各國所接受採用,主要原因有二。首先,英國是18、19世紀最大的殖民帝國,英人所到之處,都逐漸移植這套政治制度在殖民地上,例如北美洲、澳洲。其次,英國是19世紀全世界最強盛的帝國,英國的政治制度成為了世界的典範。
點閱數312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3
近代中國思想啟蒙家嚴復(1854-1921)-資源代表圖
web 近代中國思想啟蒙家嚴復(1854-1921)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嚴復年輕時以優異成績被派往新加坡、日本、英國留學實習。回國後先後在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任職。他主張變法思想,並透過翻譯西方經典名著典籍來宣傳啟蒙中國人的思想價值觀念。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原富」、「法意」等著作,將物競天擇的進化觀念、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理論、政治制度的精神架構有系統的介紹給廣大的中國民眾。透過這些全面性的介紹西方文明經典著作,使中國人得以接觸西方世界的真正內涵,從思想觀念上根本打破中國保守老舊的傳統價值觀念。他的影響力也並不侷限於變法維新,更進一步成為革命思想的啟蒙源頭。民國成立以後,嚴復曾經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但是他的政治立場轉趨保守,面對民初混亂的政局,他對於民主共和的建立抱持懷疑與悲觀的態度,以為中國當時國民程度連君主立憲都不夠資格,又怎麼能夠立刻實行民主共和,他懷疑勉強實行的結果將造成大亂。他不僅在政治立場上主張漸進改革、反對革命,於民國四年擔任籌安會的發起人之一支持袁世凱稱帝、民國六年肯定張勳復辟。甚至在思想立場上也更為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提倡尊孔反對五四運動。晚年期間不喜談時事,最後病逝於故鄉。
點閱數25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日本閉關自守到明治維新的過程-資源代表圖
web 日本閉關自守到明治維新的過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853年,日本在美國培理艦隊壓迫下,被迫打開閉關自守的門戶。由於日本國內對於政治與社會現況的不滿再加上外來的威脅,興起一股「尊王攘夷」的風潮,這股風潮迫使幕府大將軍在1868年將權力交還給15歲的明治天皇,此一政治運動稱為「王政復古」或「大政奉還」,結束了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統治時代。1868年3月,明治天皇率領公卿諸侯祭告天地,宣讀「五條誓文」: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二上下一心,共展經綸。三文武百官以至庶人,務使各遂其志。四破除舊日陋習,一切從天地間的公道。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明治維新」從此開始,日本此後就在以天皇為國家精神象徵、五條誓文為改革基本綱領走向西化改革的新政。
點閱數61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3
革命運動的起因-資源代表圖
web 革命運動的起因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打開中國閉關自守的門戶後,順利在中國進行通商、傳教。滿清政府不僅無法有效抵抗,甚至屈服順從。由於通商、傳教等問題在中國各地引起相當多的衝突與民怨,形成一股排外風潮,進而激起人民的革命思想。因為滿清政府不能維護國家主權、不能保護國家領土、不能庇護國家人民,因而想要把它推翻,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所謂舊體制,主要是指儒家文化中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以及倫理關係和價值觀念。這種舊體制下的一切與當時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又無法與之競爭。中國傳統式的農業經濟無法抗拒西方現代式的工商經濟,中國的專制政治也無法抵抗西方的立憲政治,中國的天朝觀念也無法抗拒西方的條約外交、強權外交。僅是將舊體制進行改革,無法應付嚴峻的時代環境。清人以少數民族入關以後,自始自終都一直在防制漢人,透過官制、八旗軍制、禁止通婚等手段以確保滿人本身的統治權。清代中葉以後,無論是白蓮教、天地會、太平天國等內部動亂,其中都包含著漢人與滿人的種族衝突對立情緒在內。清代中葉以後,由於土地問題,貧富差距的問題日益嚴重。而鴉片戰爭以後,屢次戰敗的對外賠款,使國家經濟財政每況愈下,再加上西方工商業的入侵,對外貿易的入超,都使中國的財政經濟的負擔日益嚴重惡化,整個國家陷入國困民貧的狀態。清廷在1905年廢止科舉制度後,舊士紳階級失去獲取官員地位的機會,而學習西方知識的新知識份子或留學生也不依靠科舉制度。在舊士紳階級、新知識份子二者都失去出路後,清廷政權也失去根本的基礎。
點閱數345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3
省縣地方自治法的落實-資源代表圖
web 省縣地方自治法的落實
王秀如/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中華民國的行政單元裡,「省」是行政院與縣之間重要的聯繫單位;在權限上,有獨立的人事財政自主權。由民國15年11月公佈的〈省政府組織法〉裡,可以看出省政府的權限,其中第二條規定:「省政府不牴觸中央法令範圍內,得依法發布命令。」第三條規定:「省政府對於所屬各機關及縣、市政府之命令或處分,認為有違背法令,逾越權限,或其他不當情形時,得停止或撤銷之。」可顯見省政府在地方自治法規中,有獨立發布或廢止地方命令的權限。依據〈市組織法〉規定,要升格為院轄市必須要符合:一、首都所在地,。二、人口在100萬以上,三政治經濟文化有特殊情況等三個條件。民國56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而高雄則於民國68年7月1日升格為直轄市。省轄市升格為直轄市後,首長的職權提高、財政自主權也提高,因此是省轄市的夢想。
點閱數26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慈禧新政的成效檢討-資源代表圖
web 慈禧新政的成效檢討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新政實際上並未超過戊戌變法的範圍,再加上慈禧缺乏誠意,對於漢人的防範挾制愈來愈嚴,因此多數新政無法跟得上民心與環境的改變,徒成具文,略有成效僅有數項而已。更因為義和團事件釀成八國聯軍大禍後,民眾對於滿清政府的改革誠意與能力逐漸失去信心,革命派的思想傳播逐漸開展,與維新派的路線論爭取得優勢,滿清政權的基礎逐漸動搖。
點閱數30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3
中國瓜分危機與門戶開放政策-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瓜分危機與門戶開放政策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興起一股瓜分中國、強行租借沿岸港灣、劃分勢力範圍的風潮,其中東北及長城內外成為俄國勢力範圍,並強行租借旅順、大連。山東港灣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並在天津、漢口設立租界。西南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並租借廣州灣。福建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長江流域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由於英國的在華商業利益反而因此次的瓜分風潮大受限制,再加上美國不願中國的瓜分而影響其在東亞的利益,於是具有強大商業競爭優勢的英美二國共同研商討論中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可能性。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照會西方列強各國,提出中國門戶開放政策。主要內容有二,第一:各國在中國勢力範圍內或租借地內對通商事業或投資事業,不得加以干涉。第二:中國現行海關稅率,對於勢力範圍內之口岸的貨物進出,均為適用,稅款由中國徵收。這項門戶開放政策列強各國陸續同意。但由於此項政策主要在於強調要求均等的貿易機會與待遇,全是以通商經濟利益為考量,未顧及到中國政治主權與領土完整。在義和團事件爆發後,海約翰再度通牒各國,添加一條中國行政領土完整的原則。美國的對華門戶開放政策至此方算完備。
點閱數54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3
明治維新的內容-資源代表圖
web 明治維新的內容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王政復古後,日本仍然有不少的封建諸侯,因此明治政府決定廢除封建制度、1869年天皇發表詔書,所有封建諸侯必須將權力交還給天皇,從此日本成為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透過有效廢除封建制度,明治政府得以集權中央,有效推行往後的改革措施,這是日本明治維新能夠順利推行的一個重要原因。1889年2月,明治天皇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成為君主立憲國家。強調天皇享有最高權力,可決定一切政務,並設置首相與帝國議會。但此部憲法和西方的民主政體或君主立憲有所不同,它強調天皇是神的後裔,將天皇神格化,並不是一部民主的憲法,也因此權力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德川幕府時代,日本是一個有嚴格的階級劃分制度的社會。除武士階級、士農工商一般平民外,尚有非人、穢多等賤民階級,社會內部問題嚴重。明治維新開始後,取消非人、穢多等賤民階級,使其與一般平民平等。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全國學習西化。各種軍事工業、民生工業,諸如造船工業、紡織工業等都大力學習西化。並且普?設立西式學校,大量翻譯輸入西方各種制度與理論學說,日本從此逐漸轉型成為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制訂全國徵兵法,模仿德國軍制建立新式陸軍、模仿英國軍制建立新式海軍。不過雖然新式軍隊的建立皆是按照西方的軍事制度,不過日本仍然強調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影響日後日本軍國主義的產生。
點閱數31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中國近代化路線的分歧與演變的歷史意義-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近代化路線的分歧與演變的歷史意義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中國歷史上,自從王莽、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後,在政治上就很少有人再敢輕言變法了。然而鴉片戰爭以後,排山倒海而來的西力衝擊乃是一場千年未有的大變局。迫使若干對於時代有著敏銳觸感的讀書人,朦朧地認識到墨守祖宗之法已是不可行了。最早見諸於議論並有具有具體積極主張的有魏源、馮桂芬等人。魏源的見識承認了中國在器物方面完全不如西方,然而馮桂芬則更進一步的注意到中國在軍事以外的缺失「人無棄材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率先呼籲在政治制度方面進行改革。甲午戰爭後,中國的政治運動即存在二股政治勢力的分立,一股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所領導的改革派,一股為孫文等人所領導的革命派。大體來看,兩者均是主張從制度變革的方式來進行,只是在手段上有溫和與激烈的差別。在初期,改革為主流力量,獲得多數人的支持,然而在經歷庚子拳亂與皇族內閣事件後,維新派對於清廷改革的誠意,大失所望,轉而支持革命。革命運動於是成為主流力量。在戊戌政變、庚子拳亂和皇族內閣等一連串事件中,維新派的勢力雖然一再地遭受到打擊,但主張維新改革的人士依舊寄望於清廷,例如康有為始終寄望於光緒皇帝,梁啟超雖然曾經與革命派人士合作,但最後還是回頭支持君主立憲的路線。雖然動機與革命派一樣是為了自強救國,但是他們最大的盲點在於錯認清廷有改革的誠意。他們誤以為只要不斷的宣傳請願,就可以使清廷接受他們的主張進行改革,但事實證明清廷不過是藉著君主立憲的招牌企圖繼續保有政權,而多數的官員與士紳也只是以維持自己的地位與利益為目的而支持維新,不可能真正的進行改革。中國近代化運動第二階段以制度改革為核心精神,在這個階段中出現了維新與革命二條路線之爭,固然最後革命路線在激烈的路線論爭中取得勝利,但是維新派人士質疑革命路線所可能造成的惡果,都在民初紛亂的政局中,一一出現。至此,不論是改革或革命,僅是進行制度的變革並無法有效達成自強救國的目標。在民初紛亂的政局中,知識份子開始進一步宣揚新觀念、新思想,質疑批判固有的傳統思想文化價值。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後,思想文化的革新成為主要重點,中國的近代化改革進入第三個階段。總結中國近代化的改革道路上,共可以分為器物改革、制度變革、思想文化革新三個階段。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共經歷了約80年的時間,當我們檢視這段歷史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時,可以發現其實有不少的知識份子,他們的思想主張走在時代前端,然而時代環境的氛圍與條件並無法支持這樣的思想主張的可行性,無法獲得多數人的支持,但卻在往後社會內部環境逐漸變化後慢慢形成可以支持這樣的思想主張,因而成為時代主流。譬如鴉片戰爭時期的魏源、馮桂芬;甲午戰爭時期的康有為、梁啟超;立憲運動時期的孫文。另一方面,甚至會出現某些重要人物的思想主張竟然從激進改革路線退縮為保守傳統路線,例如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檢視他們的思想主張的內容,其實前後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實際上是時代社會環境改變的太快,令他們的思想主張反而呈現退縮的現象。如果將這80年來的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加以先後整理,其實可以拼湊出一張完全符合中國近代化路線演進的藍圖,從器物改革演進成制度變革,再從制度變革演變成思想文化革新。
點閱數513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6-03
藩鎮割據與晚唐五代地方行政-資源代表圖
web 藩鎮割據與晚唐五代地方行政
雷家聖/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隋煬帝廢北周以來之總管府,唐高祖恢復,不久改為都督府(十州以上為大都督府,不滿十州為都督府),玄宗以二萬戶以上為中都督府,不滿二萬戶為下都督府。其後都督多帶使持節,號稱「節度使」。玄宗天寶時,設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十節度經略使(嶺南稱經略使)。這是軍事上的軍區制度,原與地方行政制度無關。安史之亂後,唐朝於軍政重地設節度使(並兼觀察使銜),一般地區設觀察使,皆統領數州(治所所在為本州,節度、觀察使又兼本州刺史,其餘各州為「支郡」),全國節度、觀察使多至四、五十道。部分節度使(如魏博、成德、平盧、淄青等節度使)手握重兵,不服中央之號令,隨意任免地方官吏,租賦稅收不入於中央,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節度、觀察使之下,各州刺史因多由節度、觀察使逕自任命部下將領充任,也多帶防禦使、團練使銜。節度、觀察使的幕僚,有副使、行軍司馬、判官、節度掌書記或觀察支使(掌文書,有出身者稱節度掌書記,無出身者為觀察支使)、推官、巡官等。各州刺史因帶防禦、團練使銜,也有判官、推官等幕僚。新的「藩鎮」幕僚出現後,與原有的司錄(錄事)參軍、諸曹參軍等「軍府」僚佐並立。
點閱數38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