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網路的誕生-資源代表圖
web 網路的誕生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網際網路,是由一群符合TCP/IP為通訊協定的網路所組成,透過彼此的連結來達到服務與資源的共享。電腦網路起源於美國國防部所成立的先進研究計畫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為了將先進的科技運用在戰略上,時值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之際。之後當 ARPA 發展出一套通訊網路理論,1969 年九月美國國防部開始佈署 ARPANET。ARPANET主要的構想出於美國國防部為了確保網路資訊傳輸的完整性、相容性及安全性,讓分布在全美各地接受國防研究計畫的各大學電腦彼此連接在一起,其所研發的網路連結技術,是為了避免通訊的中斷,因為部分網路若因戰爭而損壞時,傳送的資訊會繞過損壞的電腦找到新傳輸路徑。就是設計一個沒有控制中心的網路系統,讓每台電腦的功能都一樣重要,可以經由任何一台電腦、任何一條可用路線來傳送資料,如此國家防衛系統就可永不斷線。1990 年代 ARPANET 逐漸萎縮消失,而 Internet 的應用則越來越廣,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s (WAIS) 、Gopher、全球資訊網 (World Wide Web) 紛紛出爐。當 Internet 上開始從事商業活動後,商業性的網際網路服務業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逐漸成長,開始提供各類型的加值服務。 由於網路的便利性、超連結(hyperlink)與超文本(hypertext)等特性,讓全球上網人數不斷激增。到2004年底,全球上網人口已達8.7億人,而當年台灣整體上網人口也已經突破1000萬人,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上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雖然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世界各地的資訊,只要輕輕擺動滑鼠,就能呈現在眼前。然而網路的開放性以及隱匿性,也帶來了一些隱憂,例如,網路安全與網路犯罪等問題。
點閱數18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8
通信衛星系統的種類-資源代表圖
web 通信衛星系統的種類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通信衛星系統可以從應用、軌道、頻率和服務四個方面來分類。(一)按應用分類可以分為海事衛星移動系統(MMSS)、航空衛星移動系統(AMSS)和陸地衛星移動系統(LMSS)。海事衛星移動系統主要用於改善海上救援工作,增強海上通信業務和無線定位能力。航空衛星移動系統主要用於飛機和地面之間為機組人員和乘客提高話音和數據通信。陸地衛星移動系統主要用於為行駛的車輛提供通信。(二) 按軌道分類由運行的軌道來看,通信衛星分為同步衛星和非同步衛星;同步衛星繞行地球的方向及時間,和地球自轉相同,因此從地球上看它,好像是靜止的。非同步衛星在軌道上環繞地球,當它飛越地球某個地區時,只有那個地區能對衛星接收與發射信號,因此藉多個衛星作接力式的轉播。(三) 按頻率分類按照該衛星所使用的頻率範圍將衛星劃分為L波段衛星、Ka波段衛星等。(四) 按服務區域分類按服務區域劃分,有全球、區域和國內通信衛星。顧名思義,全球通信衛星是指服務區域遍佈全球的通信衛星,這常常需要很多衛星組網形成。而區域衛星僅僅為某一個區域的通信服務。而國內衛星範圍則更窄,僅限於國內使用。
點閱數418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8
茶葉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茶葉的發展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台灣氣候適合茶葉的生長,特別是在台北石碇、深坑等地區,茶樹適宜溫暖濕潤氣候,年均溫攝氏17度至22度間,年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採摘前宜多雨,土壤以礫質黏土或黏質壤土的丘陵地最為適當,當時大多分布在台北、桃園、新竹、苗栗等丘陵地區。一般茶葉的分類是依據其製造過程中,發酵的程度之不同而區分為三類:未發酵茶(如綠茶) 、半發酵茶(如烏龍茶)、全發酵茶(如紅茶)等。本來台灣是從中國大陸進口茶葉,自清領初期引進種植之後,根據《淡水廳志》記載,1866年淡水海關有茶葉輸出的紀錄,由於當時各洋行的大力推薦,並與茶農採「契作」方式生產,很快台灣茶葉在歐美各國建立聲譽。1865年,英人德克(John Dodd)前來台灣,發現台灣北部茶業品質優良,並且地方適於生產,認為如能加以改進推廣,前途有無限之希望,乃於翌年創立Dodd & Co.(寶順洋行),試辦收買茶葉,為外人在台經營茶業之先驅。唯當時台灣所製茶葉,僅為粗製茶而已,必須運往福州或廈門加以精製。至1868年,德克在台北艋舺建置精製茶場後,始不必再運往福州或廈門精製,此為台灣精製茶之濫觴,亦為外國資本在台灣建立廠行,長期從事茶葉經營之始。烏龍茶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寶順洋行曾於1869年以帆船兩艘載茶284、133磅,逕運美國紐約,大受歡迎,此為台灣茶直接輸出國際市場之嚆矢。於是台灣茶身價大增,外國商人遂接踵而來此設立廠行,從事經營。在美國市場上,這些由廈門輸出的台灣茶,因為品質佳,成為由福州輸出的福建茶難與匹敵的競爭者,例如1876年由廈門輸出46000箱的台灣烏龍茶,而從福州僅輸出了4500箱烏龍茶到美國。淡水的開港通商,吸引了自各國湧來的洋行外商,他們將交易市場擴展至北美、歐洲,使大稻埕從地域性商品集散地,一躍而為國際貿易的一站。當時各國的洋行富商,都沿著河岸分佈。劉銘傳在1885 年任台灣巡撫前後,便考慮外國勢力的進入及台灣貿易重心北移的趨勢,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等,奠定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點閱數771
下載數12
修改日期:2010-06-08
二二八事件-資源代表圖
web 二二八事件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台灣向以產米著稱於世,日本殖民時期,台米除了供應本島消費外,每年對日輸出達500萬石,但戰爭時期,外來肥料因戰爭中斷,戰爭末期的轟炸又使不少農田受損,加以青年被征召入伍,台灣糧食已漸感缺乏。戰後,台灣物資缺乏,但政府仍繼續採取統制政策,反而將台灣重要物資管制,運往中國大陸接濟即將崩潰的中國經濟,以致台灣本土供需失調,導致物價暴漲、失業嚴重,甚至發生前所未有的米荒問題,終於釀成二二八事件。
點閱數533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6-08
網路停看聽-網路沉癮症-資源代表圖
web 網路停看聽-網路沉癮症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最早於1995年由紐約精神科醫師Ivan Goldbeg提出。該症狀是形容因過度使用網路而幸福感上有所欠缺,也就是說因過度使用網路而造成學業、工作、社會、家庭與身心功能的減弱。1996年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KimberlyYoung,提出以下8點作為判斷網路成癮的徵兆:1.我會全神貫注於網路或線上服務活動,並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2.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線上才能得到滿足。3.我曾努力過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4.當我企圖減少或是停止使用網路,我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脾氣暴躁。5.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意圖的還要長。6.我會為了上網而甘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其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8. 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是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沮喪。如果以上8項問題有5項回答為是,就可能是網路成癮,若每週上網超過40小時則更加符合診斷確定性。網路世界雖多彩多姿,但也不要因為過度沉迷於網路之中,而忽略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的互動喔!
點閱數638
下載數20
修改日期:2010-06-08
「第四台」是哪一台?-資源代表圖
web 「第四台」是哪一台?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台灣無線電視的「老三台」官方色彩濃厚,節目未必能符合一般民眾的需求。在1993年有線電視服務合法化之前,早在1970年代中期,基隆?石牌一帶的商人就開始播放一些錄影帶節目,並非法地向民眾售賣一些電子盒子,作為解碼器的用途,使用一個解碼器便可以收看到多達十數個其他電視台的節目,台灣居民稱這種盒子解碼器提供原來三家電視台以外的電視台為「第四台」。初期的「第四台」主要播放台灣鄰近國家和日本NHK電視台的節目,還有播放一些電影院播放的電影,甚至是色情電影。「第四台」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這些節目比原來三家電視台的精采,有些還提供一些更全面的直播性質節目,如體育節目和財經行情。在1990年代中期,台灣「第四台」訂戶估計超過200萬,滲透率達70%以上。
點閱數33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8
光纖通訊-資源代表圖
web 光纖通訊
江姿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二十一世紀將是光纖通訊的時代,光纖訊產業已經被視為未來的主流產業,世界各國無不全力發展,我國亦將其列為十大新興產業。「 光纖」就是能輸送光線的纖維。其實它與能輸送自來水的水管以及能輸送瓦斯的瓦斯管一樣,只是管子的粗細小了許多,管徑的大小大約只有萬分之一公尺,只比頭髮稍粗。「光纖」的主要功能是傳輸「光波」,因為「光波」在空氣中傳送都是沿直線進行,很容易被障礙物阻擋,所以需要「光纖」來幫忙輸送。光纖通訊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能夠在短時間內傳遞大量的聲音、影像和數據資料,換句話說,可同時肩負起傳輸電視、電話和電腦資訊等工作。光纖」在醫學上的應用也很多,例如內視鏡,它是一根柔軟可彎曲且內含數條「光纖」的管子。當它滑入病人的嘴、鼻、消化道及其它心臟等由體外看不到的地方時,醫生便能由內視鏡看到內部變化,而減少進行冒險性手術的需要。再者,光纖是絕緣體,不受任何電磁波干擾。我們的生活環境充滿了各種電磁波,使得收音機、電視、電話經常產生雜訊。改用光纖傳訊,則訊號穩定,達到幾近不失真的效果。近幾年來,結合電腦硬體技術、通訊傳輸設備、網路多媒體與光纖通訊網路應用的寬頻網路建設與服務,在台灣已具備相當規模。面對 Internet高度發展及頻寬需求的迫切,具備高頻寬優勢的光纖格外受到矚目。目前台灣的光通訊廠商雖然仍以代理產品為主,尚未主導關鍵性零組件的開發,但為了縮短與歐美國家在光纖傳輸技術上的距離,使台灣的光通訊產業升級,工研院與電信所積極研發高附加價值的光通訊元件,發展相關網路配套管理機制,並通過嚴格的國際標準,以幫助廠商提昇競爭力,相信在大量的人力與資源投注下,台灣光通訊產業的起飛是指日可待的。
點閱數260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8
樟腦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樟腦的發展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清領時期的《噶瑪蘭廳誌》上載稱:「土杉:大可十圍,週十里許,然在深山叭哩沙喃番界內,莫敢採伐。」土杉就是今天的台灣檜木,因為中國大陸沒有檜木,對早期的漢人而言,這是一種從來沒見過也不知如何稱呼的樹,於是就假借杉之名稱呼這些生長在深山裏的大樹。既然漢人在清領時期就發現了台灣檜木,為何沒有開採呢?這應該與清政府的山地政策有關,原住民不准到山下,平地漢人也不准上山,漢番交界還設有隘線管制,只有少數到山地做生意的漢人,像是通事,才有機會看到這些大樹,所以當時的漢人對山地的了解非常少。清政府領台後,自1725年台灣的樟腦被滿清政府獨佔,以樟樹為建造戰船所需的材料為名義,嚴禁私人煎腦,並專由「軍工廠」經營。其實滿清政府自已也進行煎腦的工作,並美其名,稱之為「軍工料」。獲利極豐,就是因為有利所以才由清政府獨佔。到了乾隆年間(18世紀中葉),樟腦業開始進入盛期,但是,由於台灣的樟樹都是原生於中央山脈地帶,如此必須進入番界,常受到原住民的攻擊,所以進出深山伐木的「腦丁」應運而生。腦丁即私人武力,專門為伐樟樹防止原住民的攻擊。1810年,清政府將噶瑪蘭收入版圖,噶瑪蘭的山中所產的樟木足供軍工廠製腦,噶瑪蘭通判楊廷理諭令淡水的匠首林永春承辦,獲得很大的利益。另一方面,由於樟腦事業有利可圖,而清政府以官方之力遂行獨佔,所以民間轉入地下經營,所以清政府指為「私煎」。利之所趨私煎者眾多。到了道光年間(1821年至1850年),英國船來台,在雞籠,向民眾採購私煎的樟腦,付以違禁的鴉片,如此相互交易,馬上引起樟腦價格急遽上漲,於是樟腦業更為興隆。民間能與英人交易,清政府官員也不甘人後,與英商勾結偷運巨量的樟腦出口,清政府官員一向的作法私利優先。這是在1859年清政府將訂立天津條約之前。西方勢力開始入侵中國,在1860年分巡台廈兵備道陳懋烈議呈樟腦事業歸官辦,在台北艋胛街開設「料館」專管之。1866年,分巡台灣兵備道.吳大廷再次整理,嚴格禁止把樟腦直接賣給外商。在這樣清政府把樟腦業統歸官辦而嚴格取締民間售給外商的情況下,招致與英人樟腦商的國際糾紛,以至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英艦來襲安平港(樟腦戰爭)。於是,清政府乃頒佈「外商採買樟腦章程」,實際上是清政府低頭,撤消了樟腦官營。但是26年後即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再把樟腦收歸官營。在臺灣的樟腦業可分成在現場製腦的「製造者」及將電舖設於腦務局或分局的「營業者」。製造者又分「腦長」與「腦丁」。腦長顧名思義就是腦丁之長,臺灣總督府官員於日治最初期調查所見,擔任製腦工作者皆為臺灣客家,營業者則設店舖或居住於腦務局或分局所在地,亦有派遣人員駐於當地的情形。根據記載,營業者多為福佬人,而資金來源大多是外商投資,透過洋行的融通,可以使腦棧的資本不致於曝露在風險之中。而製造者與營業者之間的業務關係,可分為三類:洋行|-->腦寮(第一類、腦棧直營):腦長--->腦丁資本->腦棧|-->腦寮(第二類、預借資金):腦長(腦戶)--->腦丁福佬人|-->腦寮(第三類、自由買賣):腦長(腦戶)--->腦丁*於新竹、苗栗地區,腦長稱為腦戶。第一類、腦棧直營:營業者預付資金給製造者,要求製造者開鑿道路,建設腦寮,製造者所生產的樟腦,營業者全數收買。第二類、預借資金:營業者預借資金給製造者購買設備,製造者每月對營業者運送製好的樟腦以換取相應價金(扣除利息及本金)。第三類、自由買賣:製造者自行出資從事生產,再將成品依時價賣給營業者。
點閱數770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8
冬至-資源代表圖
web 冬至
王瑞傑/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冬至及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發展成節日並流傳至今。時間約在陽曆12月22日前後,故有「冬至十日陽曆年」之說。冬至代表著冬天到來之意,古人將冬至視為節氣的開始。古人對冬至很重視,被當作一個大節日來慶賀,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于唐宋而相沿至今。漢朝將冬至稱為「冬節」,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中國北方在當日有吃餃子習俗,南方某些地方則吃湯圓,在台灣冬至的湯圓有紅白兩色,另有較大的湯圓,內有芝?、花生、鮮肉等內餡。吃湯圓有象徵「添歲」之意。
點閱數434
下載數13
修改日期:2010-06-08
糖業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糖業的發展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根據中國甘蔗的傳播史,認定台灣的甘蔗也是唐朝由印度傳到中國,然後再由中國傳到台灣。此說,好像台灣古時候能吃、能用的東西都沒有(包括人),一切有用的動植物一定要由中國或南、西洋來。尤其元代順帝至正九年(1349),中國江西南昌人汪大淵在其所著的《島夷志略》一書中,記載原住民(平埔族)以「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一般學者加以引述,然後擴大解釋為:「台灣的甘蔗最初是由中國各朝代的移民所移植過來的。」事實上,一般認為甘蔗的原產地在印度到中南半島一帶,或認為原產於新幾內亞,如果台灣的甘蔗是由外地傳入,以台灣的地理位置及原住民的南島語族淵源關係,那應該比中國更得地利和人和之便,其傳入應該早於中國,且絕對不必假道中國才是。更何況以台灣緯度的適合甘庶生長,原生於台灣亦不無可能。在日本人到臺灣發展糖業之前,臺灣就已有製糖。當時製糖的場所稱「糖廓」,其實就是用茅草搭成圓錐狀的簡陋小屋。牛車將甘蔗運至糖廓後,以人力將甘蔗一把把放入石車的縫隙,再以牛來拉動石車,原理就如石磨一樣,絞出的蔗汁再加以熬煮,便可得到糖的結晶。完全倚賴牛和人力的老式製糖方式,經濟效益低,當新式糖廠大舉進駐後,便日漸消失,老式糖廓成為歷史名詞。舊式糖?主要由造糖蔗車和煮糖室所組成,一個完整的製糖過程須包含採蔗、榨汁、煮糖三個部分。首先是採蔗,由蔗園砍下的甘蔗,用蔗刀先除去乾葉,及尾部綠苗,綑綁成把,並以很快速度,用人力和車輛拖回糖?,以免散失糖分,就馬上展開榨汁的工作。其次是榨汁,造糖蔗車的構造是以兩個花崗石圓形石磨互相咬合牽動而成,石磨是由硬木與齒輪相結合,可以連帶著滾動,每個石磨的中央,有一根木製的軸心,在軸心的上端有著橫木,連接著槓桿,槓桿的另端分接到兩到三個的牛軛,以牛力駕駛使石磨旋轉,甘蔗是自兩個石磨中間硤過,蔗汁就被榨出,流入底盤,蔗渣再拾起做兩次、三次的硤榨,使蔗汁糖分全部榨盡,石磨底盤通有一根竹管進入煮糖室。最後是煮糖,煮糖室內有鍋爐煮蔗汁,邊煮邊舀鍋上的浮渣,糖漿煮到細嫩如煮粥,用手沾會粘手時,即加入石灰淨化,後再倒入桶中冷卻,冷卻同時以木棒攪動,使糖漿均勻,結晶為赤糖粒又名為黑砂糖,糖粒裝進木箱或竹籮筐,便告完成。雖然較新式的鐵磨早在1870年已經被介紹到台灣,可是業者的保守,一直到1900年都無法改善。1860年代以後因為開港的關係,出口區擴大到澳洲、英國、美國等地,1876年世界甘蔗欠收,台灣蔗糖外銷旺盛,使得業者無意更新技術。由於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落,產品無法與人競爭,1884年甘蔗豐收,糖價大跌,1885年歐洲、美洲、澳洲市場逐漸失去,出口量逐漸減少。
點閱數729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