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304
再造歷史現場-開箱礦山記憶—溫馨又熱絡的礦山導讀人工作坊-資源代表圖
藉由礦山歷史人文整理,以在地人講述在地故事為基礎,建立採金之路文本,並嘗試引路達人認證機制,逐步建立礦山採金之路深度遊程價值。
點閱數14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美崙溪畔修築紀事】專題影片-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美崙溪畔修築紀事】專題影片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的特色包括:日式雨淋板牆身、黑瓦與文化瓦覆頂、水泥磚造基座架高地板以利通風、建物四周設水泥單斜式排水溝、正門前立有水泥磚造矮門柱、獨特的磚造煙囪等,表現出日式傳統建築的演進,以及為適應殖民地氣候的應變,設計出臺灣特有的「移民風格」式樣,係花蓮發展歷程中重要證物之一。八棟建築物中,僅有將軍府(A幢)為獨棟木造宿舍,其餘七間則為兩戶合併之雙拼式木造宿舍。此外,位於宿舍群中心位置,中正路622巷6號的A幢建築除了是八棟中唯一的歷史建築外,在官舍的等第上屬「高等第二種官舍」,從其他七棟為「判官官舍」之甲種或乙種宿舍可以得知,其地位是本區域最高。一般日式木造宿舍之古蹟或歷史建築,通常是單幢或數幢單一類型被保存下來,建築樣式也常是單一或大同小異,然而本區宿舍依照不同官職等第而產生不同的類型、樣式、裝修,從中可以欣賞到更豐富的建築面貌。 本次修復前發現建築損壞狀況包括:室外混凝土設施(防空洞、消防砂地、垃圾桶、門柱、排水溝等)多有風化、損壞情形,植栽茂密已遮蔽建築,阻擋日照和對外景觀,入口動線不明顯,缺乏引導指標,而室內物件更有腐朽、變形破損等情況。遂本次修復目標為依照原始面貌、顏色、尺寸形制等方式修復,管線進行更新或新增,另新增無障礙設施,重新鋪設人行道及景觀調整,以文化資產價值優先保存原則,依照原有形貌修復,部分設施適度補強。施作方法也是以原有傳統工法為主,現代科技與工法為輔,並重視建物結構安全性、抗震、防潮、防生物危害,以及消防系統、監視系統、電力供給、燈光照明、通訊系統等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09年(2020)8月1日開工,預定民國111年(2022)8月竣工。
點閱數23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沙灣世紀風華延伸閱讀 02 基隆大沙灣海游泳教室口述歷史-資源代表圖
基隆與山、海關係密切,城市記憶皆環繞在此,城市發展更是由基隆為港而起。和平島因其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便作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門戶,擁有豐富文化與地景資源。沙灣地區亦因海權列強的到來漸趨昌盛,成為基隆軍事與城市休閒要地。但19世紀末的築港工程,造成海岸人工化,戰後的港區管制進一步斷裂城市與海的關聯,也讓山與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遠。為了再次重現基隆山海地景,將城市生活帶回港邊,發展出「找到山、海、記憶」的願景,並採用以下策略:(1)保全考古遺構、自然海岸、關鍵視域(廊)。(2)以歷史資源為據點,整合可及街區與公有地為「策略發展地區」。(3)以港公司、中油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營造基隆山海城市的魅力。(4)建置山海聯通歷史散步路徑與智慧導覽系統。(5)結合考古發掘基地,籌建展現基隆大航海標記的博物館,建構與世界的對話基地。(6)以大沙灣為選址核心,籌建展現城市現代化博物館,打造城市歷史新亮點。 相關子計畫包括: 1、沙灣地區暨太平輪紀念碑歷史調查研究及敘事空間整合計畫—蒐集沙灣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進一步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故事文本,讓更多人了解沙灣地區的歷史。 2、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40分鐘正片加50分鐘衍生閱讀,分別爬梳大基隆及沙灣歷史,及深入地方挖掘關於沙灣地區常民的生活現場。 3、基隆沙灣地區歷史場景再現共識凝聚策展計畫—希望在市民之間創造可發酵為凝聚力的話題,形成沙灣新願景的共識。因此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港市生活採集—邀請職人分享其角度所看見的基隆樣貌,為基隆未來的生活滾動出更多的想像、尋找快樂園—重現沙灣地區不同時代,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方式的不同樣貌,如設置浴池、海港辦桌、咖啡與酒吧市集、音樂舞蹈表演、互動式劇場、山海巴士—以公車為交通工具,穿梭串連各歷史場景。 4、沙灣地區數位攝影測量計畫—針對沙灣地區空拍攝影測量與重點古蹟、歷史建築物3D雷射數位掃瞄,以作為文化價值推廣合及虛擬實境多媒體資料建置的重要基礎。
點閱數20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也有餘紅也有風》|基隆潮西岸走|大基隆歷史場景系列影片-資源代表圖
以白米甕為主題進行影像紀錄,記錄整個修復過程,並且納入專家訪談、史料文資呈現、基隆歷史發展與基隆西岸的介紹等人文元素,5支影片分別為「西岸篇—三木君的夏天」、「小吃篇—朝牌食堂」、「步道篇—我家後面有砲台」、「願景篇—唱歌的海翁」、「砲台篇—也有餘紅也有風」。 除影像紀錄,另外也辦理以「流籠到基隆」為名系列活動,包括音樂展演、城市漫步、明信片繪畫等互動,期待民眾能夠更了解基隆西岸的文化發展。
點閱數16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沙灣世紀風華延伸閱讀 01—基隆韓人口述歷史-資源代表圖
基隆與山、海關係密切,城市記憶皆環繞在此,城市發展更是由基隆為港而起。和平島因其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便作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門戶,擁有豐富文化與地景資源。沙灣地區亦因海權列強的到來漸趨昌盛,成為基隆軍事與城市休閒要地。但19世紀末的築港工程,造成海岸人工化,戰後的港區管制進一步斷裂城市與海的關聯,也讓山與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遠。為了再次重現基隆山海地景,將城市生活帶回港邊,發展出「找到山、海、記憶」的願景,並採用以下策略:(1)保全考古遺構、自然海岸、關鍵視域(廊)。(2)以歷史資源為據點,整合可及街區與公有地為「策略發展地區」。(3)以港公司、中油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營造基隆山海城市的魅力。(4)建置山海聯通歷史散步路徑與智慧導覽系統。(5)結合考古發掘基地,籌建展現基隆大航海標記的博物館,建構與世界的對話基地。(6)以大沙灣為選址核心,籌建展現城市現代化博物館,打造城市歷史新亮點。 相關子計畫包括: 1、沙灣地區暨太平輪紀念碑歷史調查研究及敘事空間整合計畫—蒐集沙灣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進一步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故事文本,讓更多人了解沙灣地區的歷史。 2、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40分鐘正片加50分鐘衍生閱讀,分別爬梳大基隆及沙灣歷史,及深入地方挖掘關於沙灣地區常民的生活現場。 3、基隆沙灣地區歷史場景再現共識凝聚策展計畫—希望在市民之間創造可發酵為凝聚力的話題,形成沙灣新願景的共識。因此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港市生活採集—邀請職人分享其角度所看見的基隆樣貌,為基隆未來的生活滾動出更多的想像、尋找快樂園—重現沙灣地區不同時代,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方式的不同樣貌,如設置浴池、海港辦桌、咖啡與酒吧市集、音樂舞蹈表演、互動式劇場、山海巴士—以公車為交通工具,穿梭串連各歷史場景。 4、沙灣地區數位攝影測量計畫—針對沙灣地區空拍攝影測量與重點古蹟、歷史建築物3D雷射數位掃瞄,以作為文化價值推廣合及虛擬實境多媒體資料建置的重要基礎。
點閱數19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共學。探大溪》-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共學。探大溪》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此紀錄成果涵蓋博物館相關展示敘事經營、在地夥伴的行動、歷史建築修復活化、文化教育推廣等事件,記錄城鎮變化由「人」而起的脈絡。讓博物館推展過程之紀錄成為影像檔案資產,並同時進行影像資料檔案建置,以期達到「建構在地化影像典藏知識系統」之目標。 影片共有4個主題:「共好進行式—三和木藝」、「老街裡—下街四十番地」、「我的鄰居—木博二辦」、「木博五週年敘事影片」。 三和木藝是木博創立街角館初創期的成員,目前以開設木作體驗課程逐步改造。並且邀集不同地區的木作師協同教學,也鼓勵鄰里媽媽以拿手菜、整理家中閒置房間等方式提供學員食宿,擴大大溪的文化體驗。 下街四十番地說的是一個一家三代共同生活在沒有電視卻擁有五進老屋的故事。男主人劉三擁有傳統木藝的技能,這使他工作內容與在地民俗、宗教信仰緊密連結,他的三個孩子也成為他的小幫手,請在體驗工藝的過程中,將地方文化的典故和鄰里長輩的記憶傳承在這家子日常之中。 木博館第二辦公室(木博二辦)從居民在木門外觀望的獨立世界,逐漸變成左鄰右舍串門子的自家廚房,互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木博五週年敘事影片以一隻貓為代表,在漫遊大溪中說明木博的成果和空間。
點閱數13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2020神工傳藝北港百年藝鎮巡迴展宣傳影片-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2020神工傳藝北港百年藝鎮巡迴展宣傳影片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2020北港百年藝鎮巡迴規劃設置案「神工傳藝」策展構想,是以「發現歷史再現歷史發揚臺灣精神」為主題設計,其宗旨以「在地人文、產業導入及永續發展」為概念。 為使北港藝師的光輝能夠走出雲林並受到其他縣市之矚目,規劃以介紹北港朝天宮迎媽祖與北港進香等信仰衍生而出的陣頭、工藝、表演藝術為核心主軸,具體展品展示為輔助,建構出媽祖文化中各種藝術價值以及活動細節,呈現種多元面向的北港百年藝鎮風華,讓其他縣市的民眾能看見北港豐厚的文化底蘊。展覽邀請「蕭青陽工作室」—大俠「蕭青陽」老師擔任策展人,分別於北中南合計舉辦4場展覽。各場次展覽資訊如下:(1)雲林場:民國109年(2020) 4月11日至4月29日於北港文化中心。(2)臺中場:民國109年(2020) 6月13日至7月22日於文化資產園區。(3)臺北場:民國109年(2020) 8月13日至8月26日於華山文創園區。(4)高雄場:民國109年(2020) 10月16日至12月27日於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點閱數29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漁會正濱大樓建築夜間燈光展演《以光展演》-資源代表圖
建物結構於修復前狀況尚可,但因長期漏水,造成許多區域出現鋼筋鏽蝕、保護層脫落的狀況。其中又以二樓頂板及一樓柱體最為嚴重,不僅結構主筋局部膨脹、外露,部份箍筋亦已鏽蝕斷裂,許多柱體表面的粉刷層均出現垂直向之長條裂縫,樓板底面粉刷層也有大面空鼓與局部崩落之情形。外部構造部分,壁面磚受長年日照、海風及雨水侵蝕,背側黏結層局部受損,出現多處空鼓,面磚脫落的範圍也日趨擴大,尤以開口部周邊區域最為明顯。外牆、雨庇、屋簷、煙囪及天溝等區域,則有大面的不當植生附著,且部分植生根莖粗壯,對結構有所威脅。 外部門窗方面,有部分原有木窗整扇拆除改為鋁窗,或以紅磚將開口不完全封實之情況,部分外部門窗雖然原有樣貌保存完好,但木作構件因蟲蟻蛀蝕或木材腐朽,嚴重損壞無法使用。建物北面及西面,則有數座外部門窗於民國102年(2013)火災時遭到破壞,暫時使用角材及塑膠瓦楞板進行封閉。有別於室外窗狀況,室內門窗的原貌保存狀況甚佳,現有木製門窗多為創建時所設。雖然其木作門窗及門扇多有損壞、遭白蟻蛀蝕或局部改修,但整體留存之門窗式樣相當多元,原有構法也完整可辨,少有整扇佚失或更為近代鋁門窗之狀況,有利於修復工作之推展。 修復工程以「保存完好之空間與構造形式,恢復其原貌」為原則,包含:假設工程、拆除及解體、結構及補強、地坪整修、壁體整修、屋頂整修、門窗工程、裝修工程、廁所工程、機電工程等主要項目。以原有材料及工法進行構造本體之修復,並整合現代技術及原材料處理結構弱點之補強。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10年(2021)4月竣工。
點閱數21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2020實構築展覽|大溪歷史性舊建材再利用計畫-資源代表圖
針對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展館群在建築維護過程,所產生的一批富含文化基因與歷史意涵的舊建築材料,可以如何再利用進行討論。期望透過舊料保存、創新使用及構築,與新世代開啟對化,共同關注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生。 此計畫帶領一般民眾造訪正在進行修復工程的日式建築六連棟與公會堂,進入工地現場觀看修復的細節,邀請工地主任協助說明,並透過老師傅的手藝解說,一窺傳統工法的建築藝術,親見歷史建築的結構、牆、瓦、門窗、木雕等修繕細節。並進行6場工作坊,邀請修復團隊、實構築團隊、黃建義老師及黃任維老師,帶領民眾實地瞭解「實構築」的概念與設計,並透過模型動手作增加對未來建築的想像。
點閱數27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鐵翼榮光—前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主題影片-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鐵翼榮光—前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主題影片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在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的支持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籌備3年進行調查研究、先期規劃、文物影像蒐藏與詮釋、口述訪談等相關計畫,以文化治理帶動在地民眾歷史記憶,透過這次展示計畫,重回歷史現場,共同形塑文化保存意識。 為落實再造歷史現場精神,整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已整備的前空軍桃園基地相關文史文物資料,轉化為展覽與系列活動,讓民眾更能貼近曾經機密的軍事基地。活動方面以主題講座暖身,延續至9月份「全國古蹟日」系列活動,邀請劇團進入學校互動;以情境式導覽劇場、實境解謎等活動,讓民眾親身走入前空軍桃園基地體驗文資空間氛圍。執行成果如下: 1. 完成於桃園市文化局(民國109年(2020)7月4日至19日)與八德餘慶堂(民國109年(2020)8月14日至9月30日)兩地之展覽,展期63天合計6,926參觀人次,利用數位科技手法,展現基地歷史變遷。內容結合文物詮釋計畫,進行史料、舊照、文物之多元展示,並配合口述訪談、中研院「飛遠專案」及執行任務所拍攝之偵照照片,呈現當時情景。 2. 計畫也安排退役將士及眷村居民重返基地,拍攝紀錄影片留存數位紀錄,以讓更多觀眾得以了解當時歷史故事,製作《回家的路》為影片主題曲。 3. 以【基地任務大解密 X 前桃園空軍基地再造歷史現場】為題辦理「儀表板的秘密」、「最神秘的黑貓中隊」主題講座。並結合古蹟日辦理3場次活動,分別以戲劇、音樂、舞蹈之情境導覽基地;以實境解謎的方式讓參與者在前空軍基地中,用故事包去體驗基地故事;透過劇場宣導活動及有獎徵答等方式與師生進行互動,廣邀師生一同參與桃園空軍維護古蹟行動,希望喚起桃園在地師生對所處區域歷史文化的重視了解。
點閱數28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