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97
DOC在地課程-車城老故事電子書-閱讀我的故鄉-福興,福安村篇-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車城老故事電子書-閱讀我的故鄉-福興,福安村篇
車城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車城鄉公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介紹屏東車城福興村及福安村。
點閱數27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吳晉淮音樂故事館紀念影片-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吳晉淮音樂故事館紀念影片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台灣歌謠音樂家吳晉淮世居柳營火燒店,他不僅是台語歌星,更是台灣歌謠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生平創作了兩百多首歌曲,包括至今仍膾炙人口、許多後輩歌星傳唱的《關仔嶺之戀》、《暗淡的月》、《可愛的花蕊》、《月娘半屏圓》、《五月花》、《船上月夜》、《冰點》、《情人的腳步聲》、《愛情的力量》、《恰想也是你一人》、《你愛相信我》、《阿爸原諒我》、《嫁不對人》、《不想伊》、《講什麼山盟海誓》、《六月割菜假有心》等歌曲。柳營數位機會中心於105年與遠東科技大學圓夢團隊合作,製作吳晉淮音樂故事館紀念影片,期許為柳營文化典藏盡一份心力。
點閱數1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莊永明-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莊永明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莊永明,台灣民間歷史學者,生於大稻埕,致力於台灣歷史的研究與推廣。他以田野調查收集一手資料,將台灣歷史帶入現代視野。曾任會計長達25年,後投身於文史研究,創立莊永明文史工作室,專注於台灣的地方歷史與建築保存。他以「大稻埕逍遙遊」導覽活動,帶領過萬人探索台灣歷史,並用生動的敘事方式讓歷史更貼近人心。莊永明的歷史研究涵蓋台灣的街道、建築及文化,並強調保存傳統工藝與建築之重要性。他的努力為台灣文史與文化資產保存做出了卓越貢獻,直到2020年去世。為表彰其貢獻,總統特別頒發褒揚令,並將其藏品捐贈給中研院。
點閱數22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泰雅音樂創作營》馬武督,加油! ─ 曾純怡-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泰雅音樂創作營》馬武督,加油! ─ 曾純怡
關西數位機會中心/財團法人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紀錄馬武督在地文化與民情。
點閱數23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恆春鎮近百年老厝史話-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恆春鎮近百年老厝史話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國小3-4年級
介紹恆春鎮近百年老厝風華。
點閱數1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葫蘆墩-豐原神社(大街尾福德祠)-資源代表圖
大街尾福德祠位於臺中市豐原區中正路,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創建於民國52年(1963年),主祀福德正神。廟前陳設日治時期豐原神社遺留下的狛犬與石燈籠,為神社文化的歷史見證。狛犬為日式吉祥獸,常置於神社入口作守護象徵;石燈籠則是參拜道常見設施,惟今已被上漆難見原貌。廟前另存有一座直徑約十公尺、高約兩公尺的土丘,為舊地名葫蘆墩的墩腳,名稱源自平埔族巴宰舊社Haluton諧音。日治時期曾改稱可樂墩,後因產米豐饒而定名豐原,沿用至今。福德祠融合本地漢人信仰與日本神社遺構,見證聚落歷史發展與文化更迭,是地方歷史與地景記憶的重要節點。
點閱數12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文英館與陳千武-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文英館與陳千武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日治時期,臺中市為解決用水問題,自1913年起於城市北郊鑿井取水,建立自來水系統,並於1927年完工。同年,取水區設為水源地公園,結合運動場與歷史建築湧泉閣,成為著名景點。戰後水源地變為眷村聚落,並隨著體專、臺中一中與圖書館進駐,轉型為文教重鎮。1976年,文英館落成啟用,為全臺首座縣市文化中心,由文學家陳千武倡議,並由永豐餘創辦人何永捐資設立,命名以紀念文英基金會。文英館融合現代主義建築風格,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現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管理,開放展覽使用,成為藝文推廣重要據點。
點閱數15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傳統手工編織器皿」電子書-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傳統手工編織器皿」電子書
屏東牡丹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立牡丹國中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排灣族傳統手工編器繁多,主要用於日常生活層面,如炊具食品或貯藏搬運收納之用,台灣原原住民各族最常所見,僅用小刀即可將藤與竹編製而成的背簍、漁簍、藤包、頂籃、首飾盒等器物。
點閱數26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新北投車站-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新北投車站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大正5年(1916年),日人為發展新北投溫泉觀光,興建新北投支線,設立新北投乘降場,後改稱新北投驛,新北投地名亦由此而來。新北投車站為淡水線及臺北市僅存的百年木造車站,具有簷架雕花、老虎窗等建築特色。1988年淡水線停駛,車站遷至彰化臺灣民俗村。隨文化資產意識抬頭,臺北市府與民間團體爭取車站回遷,於2016年啟動修復,2017年重組完成開放。後續以舊鐵軌、枕木仿舊復原月台及鐵道,並迎回35TP32850型客車,重現昔日風貌。新北投車站現為北投文化生活區的重要象徵,持續藉由活動凝聚地方記憶。
點閱數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方東美-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方東美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方東美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的創始人之一,對台灣哲學發展影響深遠。生於1899年,方教授早年學習儒學,後赴美深造,專攻西方哲學,尤其對黑格爾的哲學有深入研究。歸國後,他致力於現代儒學的建構,並在台大教授哲學25年,桃李滿天下,包括政界與學界的領袖人物。方東美提倡將東西方哲學融會貫通,並強調人生哲學及智慧的實踐。方東美教授的故居位於台北古嶺街,建於1929年,是當時教授專用的日式宿舍。這座寓所經過修復後,不僅保存了當時的建築風貌,也成為展示藝術及哲學思想的平台。方教授於1977年逝世,並在金門舉行簡單海葬。今天,方東美的思想仍然深刻影響著後世學者,並通過這座故居與人們共享他的人生哲學。
點閱數24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