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47
101摩天大樓-資源代表圖
web 101摩天大樓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摩天大樓顯然是量體龐大的結構體,而且光是物理性的表現及非自然形成的高密度集區,就成了已開發國家的城市象徵。在許多城市中,摩天大樓已經成為城市核心、商業中心與金融樞紐。另一方面,與其爭論摩天大樓是否適合人類,不如從蓬勃發展的亞洲觀點來看,如何設計這些摩天大樓。在東亞的住商合一城市來說,新建的摩天大樓會破壞原有街景。台北101大樓的位置設在信義重劃區的理由也在這裡。
點閱數335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蘇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蘇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說到「魚米之鄉」大家首先聯想到的必是浙、蘇兩地,尤以蘇州為最,此地江、河、湖、海皆近,因此對於魚鮮的使用相當精熟,連帶發展出了精緻的魚鮮烹調法。良好的氣候與豐饒的土地,讓這區物產繁盛,所以對於各類食材都十分熟悉且懂得調理。「蘇菜」與粵、川、魯菜並稱「中國四大菜系」,歷史悠久。蘇菜特色為善烹湖海魚鮮、刀工細緻、配色和諧,魚鮮的調味手法相當細膩,而且仍能品嚐食物的原味。「蘇式糕點」也出色相當,甜鬆蓬潤、細膩酥軟。 蘇菜下又分四大系,除「徐海系」現在較少為人所知外,「淮陽、京蘇、蘇錫」都遠近馳名。淮揚菜系的海鮮、蔬菜刀工精確,講究原湯原汁;京蘇菜系擅長河海魚鮮、鴨菜,和冷盤的製作裝飾,配色鮮豔;蘇錫菜系則偏甜,刀工細膩精美,擅長對湖鮮、蔬果的烹調搭配 。
點閱數66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金蓮浮現-纏足的起源與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金蓮浮現-纏足的起源與發展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關於中國纏足的起源有許多說法,大體而言,有商代的妲己、秦始皇時以小腳為選美女的標準之一、齊東昏侯的妃子步步生金蓮等例證。但經過考證後,認為以上的說法主要是提到「小腳」,但出現小腳並不等於纏足(用人工力量造成),只能說明古人有以腳小為美的審美觀而已。目前,大多接受始於五代十國的南唐的說法,因為李後主後宮的窅娘,在金蓮上跳舞時,的確是用布將腳纏緊。但完全用人力扳折腳板、用布纏腳的纏足,出現的年代應該更晚。大體而言,纏足的風氣在北宋才逐漸形成,當時婦女纏足的人數不多,且以妓女為主。到了南宋,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元時人數更多,且出現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纏足真正的普及,基本上是要到明清時代。而這股風潮直到民國20年代左右,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纏足之風才慢慢消退。至於纏足的傳播,首先自宮廷傳出,而為歌妓仿效,之後民間富家閨女也開始流行,最後才為一般民間婦女所接受,而廣為流傳。另外,此一風氣主要由北方傳向南方。至於足部的形狀,則是由大而小、且愈來愈纖小、由直而彎弓。婦女纏足,是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徵意義。雖然纏足並不侷限於上層社會的婦女,但由於在行纏期間無法工作、且需要有人攙扶,故真正有能力為女孩纏足者,甚至達到三寸標準者,基本上是需要一定財富的家庭才能達成。
點閱數428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解放金蓮-天足解放運動-資源代表圖
web 解放金蓮-天足解放運動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纏足風氣盛行的年代,有許多男性對「蓮足」的喜愛,達到痴狂的程度,甚至有些文人手中若不握一隻弓蓮或小腳,則無法讀書寫作。但實際上,並非所有人皆對纏足表示贊同,宋人車若水是最早對此提出質疑的人。他在著作《腳氣集》中表明,將四、五歲無辜小女孩的腳纏得那麼小,是件很殘忍的事,不明白纏足與限制婦女活動有什麼好處?另外,宋代理學家程頤也對纏足不表贊同,因此力行不准族中女子纏足。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纏足不僅認為是種美的代表,甚至成為女子是否能嫁到好婆家的重要憑藉,故纏足成為主流風尚。日後,對纏足提出更強烈質疑、反對的意見者,則一直要到了清朝。纏足在清時可謂到了極盛時期,雖然在滿清入關時,禁止女子纏足,但主要的對象是針對滿族婦女(滿人並無纏足習慣)。至於漢人婦人,當時一方面在服飾上有「男從女不從」的規定;另一方面,因漢人纏足對滿人的統治無不太大危害,故纏足並沒有受到清官方太大的反對和禁止。至於在民間,則有人對於纏足提出強烈的反對呼聲。例如李汝珍(約1763~1830)在其名著《鏡花緣》中,以林之洋在女兒國被選為妃,而被強迫纏足的情形,反映女子承受的痛苦,從中也表達他反纏足的觀感與強烈的抨擊。除了李汝珍外,尚有袁枚(1716~1798)、俞正燮(1775~1840)等人,他們可謂是清末天足運動的先驅。清末天足運動的發起,主要是受到當時西方勢力的強大影響所致。簡言之,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後,顯露出清廷的實力已遠遠落後經過工業革命洗禮的西方諸國,而西方各國也逐漸摸清楚中國的實力,從此中國開始陷入悲慘的境地,民族自信心隨之一落千丈,原本自恃的一切,成為落後、野蠻、殘忍的象徵,而「小腳」也由原本美的象徵,而被視為是殘忍的代表。但對三寸金蓮負面的看法,並不是突然出現並立刻成為普遍共識,而是經過一段長時期的推動與發展,且過程是曲折不斷。近代反對纏足的呼聲高漲,與來華的洋人有很大的關係。傳教士為早期主要推動者,雖然早期他們對於是否要革除為中國陋習之一的纏足,看法有所分歧。後來認為必須透過有組織、系統的推行,成效才易彰顯,因此成立戒纏足會,推行教會學校禁止纏足女性入學等。也有些西方婦女參與其中,著名者有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和立德夫人(Mrs. Little)。他們也舉辦演講與編刊物來宣傳反纏足言論,並希望此能影響中國上層階級,藉上層力量而影響下層民眾;梁啟超等人即受到影響,而反對纏足。至於在國內,清末由於國家處於風雨飄搖的階段,許多有識之士不斷思考如何救國,而以康有維、梁啟超為主的維新派人士也不例外。他們一方面受到西方思想影響,同時也思索如何革除中國缺點而使國家強大,推行天足運動,成為他們解決中國弊病的方法之一。在推行天足運動中,最重要的途徑,是要求男性不要娶小腳妻子,一旦纏足不再與婦女婚姻有利害關係,是更容易讓他人接受且實際不纏足。在來華西人與梁啟超等人的努力下,使得更多人加入廢除纏足的運動中,甚至慈禧太后也曾下懿旨禁纏足,同時也有地方官員參與。但這些努力主要是點的發展,故成效仍屬有限。到了民國時期,不纏足運動才在政府推行罰錢等政策,有計劃、有組織的推動下,才收到較大的成效,最後使得纏足風氣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全國廢除纏足不是一致性的,而是有區域的差別。基本上,天足運動是沿海地區接受度高於內陸、城市高於鄉村、上層階層高於下層民眾。另外,在推行的過程中,曾出現因太過急躁而造成民眾反彈,也傷害了纏足婦女的尊嚴。例如,當眾強迫脫下小腳婦女的弓鞋;也有官員趁機敲詐。另外,一旦緊纏的小腳,若要放足,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並不能立刻放足,否則疼痛難耐,造成更大傷害。但當時的官員並沒有注意到,而強迫婦女立刻放足,對纏足婦女的生理,又造成另一層傷害。再加上當「以天足為美」成為社會主流時,纏足被視為落伍,又造成纏足婦女的心理壓力。這些無法放纏的婦女,成為時代下的犧牲品。無論如何,放足由原本全然受到排斥、到逐漸接受,甚至成為一股運動,到了民國30年代左右,除了原本早已纏足至無法放足的女性之外,基本上中國已不再有人纏足。到了現今,據說在中國雲南仍可找到年歲已高的纏足婦女,成為中國金蓮風尚的見證。
點閱數110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燕都薊城-資源代表圖
web 燕都薊城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北京小平原上除了誕生董家林古城外,還在北京小平原的中心地區誕生了另一座城市-薊城,目前通過考古證實的是春秋戰國以來的薊城,此時的薊城已是燕國的都城,其方位一般認為是在今北京城區宣武門至和平門一線以南,即今北京城區西南部,因為自1956年以來,在這個區域中發現了200多座春秋、戰國至漢代的古陶井,陶井是用一節節陶質井圈套疊成圓筒狀,在井底還發現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水井密集表示此區居民很多,而居民大範圍集中在當時應只有在城市中才會存在。另外,1957年發現了一處以戰國文化為主的遺址,出土有饕餮紋半瓦當,此乃燕國宮殿建築常用的構件,以及另有出土十枚方折式”匽”字刀幣,這都為燕都薊城位於今北京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區域提供了證據。在春秋晚期特別是戰國時期,薊城已發展成為”天下名都”之ㄧ。【史記.貨殖列傳】所謂”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是對燕都薊城的地位與作用之恰當評價。可惜到秦滅燕時,薊城遭到破壞,但是後來由於此地軍事地位重要,所以在秦漢之時,城池又被修復起來。
點閱數133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京菜的融合力-資源代表圖
web 京菜的融合力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京菜」的出現,雖然要上朔至明末清初,但當時的京菜仍以山東菜為主流,但是到了清朝,隨著各地官員的入京,京菜逐漸吸收了河南、山西、東北、蒙古、御膳、官府菜的特色,相互融合後逐漸的發展出了獨特的風味。所以稱京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融合體」也不為過。而「京醬」是最具滿漢融合代表性的一種調味料,京醬也就是俗稱的「甜麵醬」。它的由來據說是因為滿人嗜食麵點,在各種宴會與祭典中,皆製作大量的麵點,結束後則賞賜給宮中太監們。但由於麵點數量過多,太監們實在難以消受,就將之存放在大缸中,缸中的甜麵點日子一久後,「甜麵」就發酵成為了「醬」,也就是後來的「甜麵醬」。太監有時就會將甜麵醬當作禮物送給官員,久而久之就被京菜所接受了,京醬肉絲、炸醬麵、醬肘子、烤鴨捲蔥餅,這些代表性的京菜都會用到甜麵醬,或者該說甜麵醬與其他菜系融合後,這才衍生出了京菜,京菜獨特的醬爆的調理方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點閱數2235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10-05-27
浙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浙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浙菜擅長煮、燉、悶、煨,食材取河、海、湖漁鮮,筍子、火腿,重原汁源湯,有點鹹又不會太鹹。也因為天候良好,所以食材在野外就很容易獲得,這讓浙菜中有許多菜式都是以時鮮為主,充滿了野趣與山林景色風光,叫花雞就是一例。浙江屬於一年三獲區,糧食作物的產量相當的充裕,因而此地有餘力發展農村副業。以多餘的糧食釀造紹興酒與鎮江醋,或餵養豬隻製作火腿。浙江一帶水產十分豐富,食材取得容易著重於河、海漁鮮,竹林也相當的茂盛。因此浙菜多以漁鮮、竹筍、火腿為主要素材烹飪,新鮮的食材不需加以太多調味,為了品嚐食物原有的鮮美,故浙菜多不加糖。煮、燉、悶、煨就是引出食物原味的最佳調理方式,因而在此盛行。
點閱數39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纏足奧秘-如何纏足-資源代表圖
web 纏足奧秘-如何纏足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纏足的目的,是要將腳束縛、抑制其生長,而保持小腳的形式,但在完成小腳的過程中,是十分痛苦的。纏足的方式可分為兩種:1.早纏,俗稱「慢裹」:大多是有錢階級的婦女纏足的方法,在女孩約在3~4歲左右起,母親將小腳關節弄脫臼,用布緊纏,使腳無法隨身體成長而長大。因為是採用漸進的方式,所以纏足的時間較長,但較不疼痛,且比較容易達到三寸的標準。但纏足後的婦女行走不易,需要別人攙扶才能走路。另外,身體會比較虛弱,容易生病。2.急纏,俗稱「快裹」:較為貧窮的中下階層的家庭,會採用此一辦法。這是因為中下階層的家長忙於謀生、與女孩必須工作等因素,使得她們大多比較晚才纏足,大約在8~9歲,甚至有人至15~16歲時才纏足。纏足時大多挑一吉日,請有經驗的老婦負責,將除了大姆趾以外的指頭,迅速、一起扳折到腳底板,再用布緊緊纏緊。由於是在短時間內,將腳趾頭弄斷、纏緊,達到形成小腳的效果,故所耗費的時間較短,對整體身體健康,造成的摧殘相對較小。且纏足完成後,仍可以進行粗重的工作,甚至可以背重物、練武功。正因為是急速纏足,所以不僅在纏足過程中,較慢纏方法更加疼痛,而且纏成的金蓮外觀比較難看且大,很少能達到三寸。雖然纏足對女子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但對古人而言,小腳是種美的代表。且小腳又與婚姻的幸福與否產生關聯。簡言之,當時人認為若有一雙三寸金蓮,才易嫁到好夫家。因此不論貧富之家的女孩,皆努力纏足。然而,是否纏足、纏足的樣式、流行的程度等,是會因地域、種族、身份、氣候上的不同而有差異。例如在清朝時,滿族婦女基本上是不纏足的;在漢人中,客家婦女則多為大腳。又如明朝曾規定,有些身份較低的人,是不准纏足。因此在注意到普遍的流行中,也不要忽略差異性的存在,而誤以為所有人皆做同樣的事。
點閱數72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閩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閩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閩菜由於靠海,所以有著眾多的魚類料理與點心製做法,福建的氣候又適合甘蔗的生長,使得蔗糖在福建較容易取得,讓閩菜的香甜滋味獨樹一格。近代又因為成為通商口岸,因而有許多西方的調理技術也跟著被閩菜所吸收。閩菜的共通特色,就是愛用海鮮,調味料的種類繁多,除了常見的蔥、薑、蒜等外,芥末、橘汁、沙茶等等,都是閩菜的調味料。菜餚口味香鮮、酸甜得宜、清鮮溫和。 閩菜又可細分福州、閩南、閩西三小系,福州菜以清淡為特色,湯鮮味美;閩南菜香甜,多用沾醬與佐料,台灣菜的前身。閩西則是較為鹹辣,與客家風味相近。烹法以溜、蒸、煨、炒、糟為主流。
點閱數47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中國建築樑架結構-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建築樑架結構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中國建築與西方建築迥然不同,中國人以屋頂為主要的視覺表現中心,埃及人與亞述人注重牆壁,希臘人則重視柱子。中國傳統屋頂結構的基本原則是屬於樑柱系統結構,水平橫樑是以榫接方式插入,或穿過樁柱架在樑上。樑柱接合處以斗拱強化結構,並提升美觀效果。
點閱數540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