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47
雲貴山趣-資源代表圖
web 雲貴山趣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雲貴高原是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光是雲南省人口四千以上的少數民族就有二十五個,這些居住在雲貴高原的少數民族,最少可分類為三族系、六群、三十一族,但此數字僅供參考,實際存在的種族數只多不少,飲食習慣等,更是多不可數,光是主食之一的「粑粑」,就因各族口味不同而各有差異。在此僅介紹雲南地區目前較為人所知的「白、傣、彝、納西」這四族的飲食。白族最為講究飲食,像「砂鍋魚」這道菜就搭配了十數樣配料,墊底燉煮,耗功甚鉅,是過節食才食用的大菜,還有「乳扇」和「雕梅」,也都是做工甚細的白族食品。傣族最有名的菜式以「竹筒飯」、「傣家燒烤」、「蟲菜」為代表,料理法以烤、蒸、炸等類在野外煮食便利的烹調方式為主,食材常常就地取材,最特殊的莫過昆蟲與青苔是常見桌上佳餚,藉此這兩點特色,可以想像到傣族在發展之初的模樣。傣族的主食則以水稻為主,品種多為糯稻,加上居住在亞熱帶氣候地帶,竹跟芭蕉類植物生長繁盛,因此善用這兩種素材烹飪也是其特色之一。彝族多以玉米、小麥、蕎麥、馬鈴薯為主食,若是溪谷地帶則兼種稻,主食以各種粉製餅、粑、糕,特別是用蕎麥製成的餅、粑、糕,風味獨特、味道清香。副食最出名的,就是在不流血的狀態下宰殺牲畜,切成大塊煮熟而食的「坨坨肉」(砣砣肉)。彝族之中有一分支,稱作「撒尼」,他們生產豐富的稻米,所以米製的「餌塊」,就成了雲貴少數民族中罕見的一品,口感強韌有勁,以炒、煮為主要烹調方法。納西族最為有名的就是藥膳、火腿、吹肝。他們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兼營畜牧業,豬、牛肉為主要副食,由於豬隻飼養困難,所以視豬肉為珍脩,若無特殊緣由,往往一年才宰一次豬,故對於豬肉的保存手法相當熟練,以風乾的方式長期保存的火腿、豬肝(即吹肝),加上醃臘肉,就成了他們最為熟悉的豬肉食品,鮮豬肉反而稀罕珍貴。
點閱數360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7
風華巴洛克-資源代表圖
web 風華巴洛克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巴洛克(baroque)原義是意指「變了形的珍珠」。在十七世紀成為獨特的藝術風格名稱,以當時法王路易十四宮廷為中心,開始流行著此種華麗柔性的藝術風格。「蕾絲」這種柔軟絲綢成為當時男女皆愛的服飾配件,如男士與女士皆喜愛在上衣的袖口上使用蕾絲邊的「反摺袖」(cuff)。
點閱數404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5-27
西安「餃子宴」-資源代表圖
web 西安「餃子宴」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依據周芬娜的考證,西安「餃子宴」源自唐代「二十四節氣餛飩」。古代餛飩與餃子的區分不明顯,兩者通常都被稱作「餛飩」;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才出現「水餃」一詞,方真正在指今日的「餃子」。唐代「二十四節氣餛飩」依節氣不同,配合了不同的內餡,有海參、魷魚、鮮貝、鵪鶉、雞、魚、豬、兔、牛、鹿、鵝、鴨、羊、豆腐、韭黃、香菇等等二十四種,再配合各式不同的外皮,包成各種造型;相同的內餡搭上不同的外皮,變化多樣,這也是餃子的樂趣之一。「餃子」的造型千變萬化,以現在的「餃子宴」為例,常常為依照內餡而替餃子作造型,若是魚肉餃外型就是金魚,鴿肉餃則捏成乳鴿貌,四喜餃就是露出四色內餡的四色餃子;其中最難捏製的莫過冕頂餃子,外皮薄的可以看到內餡的色彩,型製複雜,蒸熟後夾起仍不破皮。除了內餡與外皮的搭配組合,沾醬的選擇也可依個人喜好,不斷變化出新的風味,餃子可說是集中國麵食烹調技術的精華所在。
點閱數747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7
色彩繽紛的點心-資源代表圖
web 色彩繽紛的點心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心」是一個泛稱,並無特定的菜式,什麼皆可是點心,味道亦不拘。我們都須知道,點心是豐衣足食後才會出現的,若無多餘的食糧,是不可能製作點心這類食品。中國的點心種類眾多,除了皇親國戚、貴族世家能夠享受到點心外,連一般市井庶民在平日也可嚐到各式各樣的點心,這是拜物產豐富、生產技術提昇之賜,人民都能夠豐衣足食,點心才會如此的豐富,且品類繁複多樣。由於點心在物質豐裕的環境下才會出現,所以製作點心時,人們的心境多半都偏向安穩平和,因此點心所營造出的世界,實充滿著豐麗的色彩與美好的形象,那種物質充裕而帶來的安心感,也在各式點心中,彷彿展現出一個又一個祥和的小世界。
點閱數517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7
北京大學-資源代表圖
web 北京大學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是光緒皇帝戊戌變法下的產物,原名為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近代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在中國歷史上民初時期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也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更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斯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源地,對中國現代史之影響實在是非常大。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透過以下作法建立北大自由校風:1.聘請教員摒除黨派門戶之見;2.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建立自由選系制度;3.設立研究所,誘導學生自由研究;4.鼓勵學生組織社團,促進學生課外活動;5.創辦刊物,鼓勵學生發表意見-如:【新青年】、【新潮】,也因此促成「五四」運動的發生。而現在的北京大學更是中國的最高學府,繼續擔任培育傑出人才的搖籃。
點閱數61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中型住宅-資源代表圖
web 中型住宅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摩天大樓是美國的產物,發生在大西洋另一岸的同時,是由設計師設計的中產階級中型獨棟住宅。這種住宅是由中產階級各自聘請建築師去滿足其特殊需求。這就得去追溯歐洲的中產階級興起的時代背景。在風格與結構方面,歐洲19世紀末的英國,查理?沃西(Charles Francis Annesley Voysey,1857-1941)將這種非正式的、具有鄉村風味的住宅建築趨勢,帶向平實但精湛的境界。1920年代,美國因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的建築而首次越居世界建築界的核心地位。萊特發跡於蘇利文的事務所,他在那裡熟習了蘇利文「功能先於形式」的口號。但他特別著重建築物作為人的棲身之處、建築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為與自然結構間的關係等方面。萊特的巔峰之作是在芝加哥的「洛比之家」(Robie’s House),其建築結構本身有著自由流暢的室內外空間。「對稱」此一元素在建築中已不復見,各個立面也極為節制,主要入口被隱藏在遠離中央的地方。這在在反映了其重視人的需求的特殊之處。
點閱數53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宇宙觀-資源代表圖
web 宇宙觀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展現宇宙觀是皇宮建築的一大特色,尤其在中國奉行得特別嚴格,規模也最為龐大。天壇的圓頂正象徵著天穹的圓形。
點閱數18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後現代新女人-資源代表圖
web 後現代新女人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40年前香奈兒的短髮引起爭議,40年後的1960年代俐落的短髮卻是髮型重點之一。當時的英國倫敦超級模特兒Twiggy削著一頭金色的短髮,被認為是「最能表現1960年代女性形象的代表」。1960年代後期「中性意識」和「女性角色轉變」的結合,促成女性穿著「喇叭褲」的流行風氣,更把男性的「西裝」與「套裝」修改之後穿在自己的身上,使得此一時期的女性表現出「成熟、幹練」的形象。而男人則繼續Hippy,因此這時候出現性別倒置的樂團似乎也不會太令人訝異。1970年代以後,女性穿著長褲不但已經被視為平常,甚至發展出所謂「Hot-pants」的熱褲,女人穿著超短的短褲(質材多為牛仔褲)展現其青春活力之一面。「Hot-pants」之取名來自於1970年Women’s Wear Daily雜誌。1990年代以後,受到「多元文化」、「消費文化」、「國際化」、以及「後現代文化」的影響,國際流行服飾之發展呈現風格兩極之發展,而「女褲」元素的運用更加多元,女性的形象不再限於以往強調「溫良恭儉讓」,多元時代有多元形象的女人。
點閱數29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朵朵金蓮-纏足之流行與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朵朵金蓮-纏足之流行與文化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當纏足普及後,不論是鞋子的樣式、相關的配飾,在不同的時期,皆有各自的流行風尚,如同現代的服飾的流行趨勢一般。因此中國的纏足在長期發展下逐漸複雜化,進而形成一套文化。在此要特別提到的是,當纏足普遍後,發展出一種十分特殊的比賽,名為「賽腳會」。賽腳會,顧名思義即是將「腳」的比賽,即是約定一年中某一固定日子,當地所有纏足的女子,露出平時不輕易示人的金蓮,在眾人面前品評一番。如同現今的選美比賽,只是賽腳會是比哪位姑娘的金蓮是最符合美的標準,即「小、瘦、尖、彎、香、軟、正」。比賽結果出爐後,還會排名次,若金蓮獲得好評者,不僅姑娘自身,包括她的家人在內,皆會感到無比榮幸。賽腳會主要流行於北方,當中又以山西大同最著名。而賽腳會的出現,可謂纏足風盛行下的一種產物;而舉辦賽腳會,又對纏足的風氣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有辦賽腳會的地方,當地的金蓮也會特別有名;雖然有些地區的小腳也十分美麗,但因為沒有賽腳會,名氣反而不如有賽腳會的地方響亮。由於這種金蓮比賽是纏足風氣的產物,故當纏足衰弱且消失時,這種比賽也就沒落而不復見。
點閱數33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撒瓦伊別墅-資源代表圖
web 撒瓦伊別墅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二次大戰期間,由瑞士畫家兼建築師賈內荷(Charles-Edouard Jeanneret,1887-1965年)和德國建築師也是設計師的密斯?范?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年)兩位建築領袖發展出直截了當與簡單明瞭的風格特色,前者以筆名柯布榭(Le Corbusier)聞名於世,他把房子定義為「一個居住用的機器」,認為房子應以理性的態度來構想、設計和建造。許多有天份的建築師都受這樣觀念啟發。葛羅培斯就對包浩斯的師生說:「我們的目標是清楚的有機建築,建築內部邏輯會藉由立面和策略來發散並展現;我們要讓建築適應這個充滿機器、收音機和快速汽車的世界,要讓一棟建築的功能清楚的從形式的關係中顯現出來。」柯布榭的理想在撒瓦伊別墅(Savoye House)設計案中幾乎實現。
點閱數32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