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另開新視窗,顯示搜尋技巧說明 另開新視窗,顯示熱門搜尋文字雲
網站導覽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國小3-4年級(二)
搜尋相關的資源 2,072
政教合一制度-資源代表圖
web政教合一制度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格魯派(?教)始祖宗喀巴去世時,要求兩弟子世世轉生、永揚佛法,此種轉世制度稱為「呼畢勒罕」。形成達賴(蒙古語大海之意,觀世音俗薩化身)與班禪(梵文班智達,大學者之意,無量光佛化身)兩活佛傳承系統。明末(西元1641年),達賴五世與班禪四世派人祕召蒙古和碩特酋長固始汗率兵入藏,使?教獲西藏優勢地位。清朝建立後,西元1652年達賴五世赴北京覲見順治皇帝,獲賜金冊、金印與金銀禮物,成為宗教領袖,而固始汗任政軍領袖,使?教在西藏的「政教合一」統治有了基礎。西元1645年起達賴五世修建拉薩布達拉宮的白宮,作為行政中心。後有人為紀念圓寂的達賴五世再增修紅宮,成為歷代達賴之靈塔和佛堂所在地,此後,歷代達賴喇嘛均以此為駐在之所。今日布達拉宮是世界最高的古宮殿建築,更是西藏歷史與佛教藝術寶庫。另外,歷代班禪以後藏札什倫布寺為駐在所。自清康熙皇帝開始介入西藏管理,封班禪五世,入藏平定新疆蒙古準噶爾軍,冊封七世達賴喇嘛,到乾隆皇帝時正式訂立「噶夏」制度,設立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共同掌管西藏事務。西元1793年清廷頒布《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針對活佛轉世頒發金「本巴」寶瓶一件,以防弊端,即「金平掣簽」制度,此後西藏事務均依此行事。
點閱:716
下載:0

宗教傳播 - 伊斯蘭教透過廣州傳入的情形-資源代表圖
web宗教傳播 - 伊斯蘭教透過廣州傳入的情形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代由於海外交通的發達,繁榮的港口已有很多蕃客定居。他們之中有許多人信奉伊斯蘭教,便在當地建禮拜寺,舉行宗教儀式。如廣州的懷聖寺。相傳唐高祖武德年間(西元618~626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門徒四人來華傳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於唐貞觀初年從波斯灣到達廣州,建造了懷聖寺。
點閱:661
下載:3

藏東縱谷-資源代表圖
web藏東縱谷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藏東縱谷位於西藏的東南部,是峽谷最為集中的地區。位置介於東邊的巴顏喀喇山和西邊念青唐古喇山之間。區內山川排列十分有規律,都是一條河川間隔一座山,依序呈南北走向排列。使此區因橫斷山脈影響,自古對外交通困難。但山頂終年積雪,山腰有茂密森林,而下有大江深谷流貫,險峻而壯麗的美景獨步世界。藏東縱谷獨特地形是由山川排列形成,自西而東為伯舒拉嶺、怒江、他念他翁山、瀾滄江、芒康山、金沙江,到此即已通往四川。
點閱:256
下載:2

廣州的蕃坊-資源代表圖
web廣州的蕃坊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時,來到廣州的外商比前朝更多。外人不能居於城內,當時他們多聚居於城南,當地因有蕃坊之名。外人在廣州的人數,從西元八七八年龐勛之亂,外人記載約有十二萬人來看,應當不少。為便於管理,唐朝任用外人當蕃長,負責處理蕃人事務。當時外人之間若發生糾紛,按唐朝法律規定,同國人互爭,以該國法律處理。若異國人之間發生糾紛,則用中國法律處置。蕃坊受當地市舶司和政府管轄。但居民可依其本族的宗教、風俗、習慣生活。僑民可以與漢人通婚,或改用漢姓,學中國語言文字。蕃坊內也建立專供外國子弟就讀的「蕃學」,僑民可應科舉考試甚至做官。
點閱:461
下載:2

英俄勢力滲入-資源代表圖
web英俄勢力滲入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西藏由達賴十三世掌理政治宗教事務。此時英國佔有印度為殖民地,為控制中國西南部,並與由新疆方向伸入侵略勢力的俄羅斯帝國相抗衡,故英軍六百人於西元1904年入侵西藏,先佔領崗巴宗,再進攻江孜,江孜人民在宗山建立砲台,用生命對抗進攻八個月,直至全軍覆沒。英軍佔領拉薩五十天,達賴十三世逃往青海,並到北京晉見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但因川軍入藏,十三世逃入印度,清政府廢除之,英國趁機支持他,使之倒向英國。清廷覆亡,民國初建,達賴十三世返藏,西元1913年中、英、藏三方面召開西姆拉會議,會中親英的西藏代表私下將藏印邊界劃下「麥克馬洪線」,為日後中印兩國關係留下陰影。民國二十二年達賴十三世圓寂,經尋訪後,青海煌中縣一位名叫隆拉伯的小孩,被確定是達賴十三世轉生的活佛,民國二十九年正式舉行達賴十四世喇嘛坐?大典。當中國內部在國共激烈對抗中,民國三十八年班禪十世也舉行坐?典禮。
點閱:327
下載:0

吐蕃由來與神話-資源代表圖
web吐蕃由來與神話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藏地區的人類與文化由何而來?依考古學推斷,應自數萬年前即出現了。西藏全境發現舊石器遺址五處,新石器遺址二十多處,如林芝文化遺址發現古人類化石,而昌都卡若遺址發現房屋遺跡二十九座,石器七千餘件,陶片二萬餘片,距今約四千五百年。證明西藏很早已有人類定居,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西藏土著居民與甘肅、青海一帶的羌人融合成為今日的藏族。任何部族早期都沒有文字,但都有自己美麗動人的神話。藏人最初對自身起源並無文字記載,在甘肅敦煌曾出土《敦煌古藏文字卷子》記載吐蕃贊普係天神之子下凡來統治人世。不過,後來西藏史書普遍記錄了一個有趣的傳說神話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隻受過觀世音菩薩點化的神猴,在雅隆河谷的一個山洞裏修行。一天來了一個女妖,提出要與神猴結合,神猴斷然拒絕,但女妖並不放棄,神猴只好請示菩薩如何處置,菩薩表示神猴與女妖有一段未了宿緣,兩人結合是上天的意思。神猴謹尊佛意與女妖結為夫婦,不久生下六隻小猴,數年後繁衍千萬之小猴孫。彌猴取得神榖種子,灑向大地,霎時滿山遍地長出神榖神果,小猴孫們吃了後,尾巴變短,毫毛漸脫,逐漸學會說話,變成了人類,這就是藏族人的神話由來。這個神話傳說故事很特別吧!藏族神話普遍流傳,在清代建立的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的壁畫裏描繪了這個故事,「澤當」在藏語裏就是「猴子玩耍的地方」。藏人說乃東縣澤當平原上貢布山峭壁上的小山洞,就是神猴與女妖的居所。依據西藏史籍的說法,約在西元前二世紀,一位印度流落王子被發現,藏人因其英姿勃發的神態,以為他是「天神之子」,便推舉其為部落領袖,尊稱為「聶赤贊普」。他是吐蕃部落第一位贊普,傳說在澤當鎮南方十公里處山坡上,興建了西藏第一座王宮「雍布拉崗」。自他開始到唐朝時吐蕃王朝建立,一共傳了三十二代,其中有九位藏王埋骨於瓊結縣藏王墓群,迄今遺跡尚存。
點閱:599
下載:2

祿東贊使唐-資源代表圖
web祿東贊使唐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祿東贊是吐蕃贊普宗弄瓚之大相﹙又稱大論﹚,統理國事,極受信任。唐貞觀十四年(西元六四O年)受命為贊普入唐請婚,太宗本不允,西藏民間傳說故事中說唐太宗以五難題考驗使者,祿東贊以機智通過測試。太宗曾封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銜,想以琅琊公主外孫妻之,祿東贊以贊普未娶公主,自己不敢先娶拒絕。西元六四一年祿東贊護送文成公主由長安入西藏。西元六四九年棄宗弄瓚去世,祿東贊繼續輔佐其孫為相,其五子欽陵、贊婆等均曾掌握國政。新唐書言其「東贊不知書而性明毅,用兵有節制,吐蕃倚之,遂為強國。」,可見祿東贊應是一位沉勇有為,擅長機智且頗有能力的人才。
點閱:747
下載:0

贊普棄宗弄瓚-資源代表圖
web贊普棄宗弄瓚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棄宗弄瓚是中國舊唐書記載吐蕃贊普的名稱(新唐書為棄宗弄贊﹚,在西藏歷史中被尊稱為松贊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代君主。父朗日松贊已開始擴張國力,但被屬下毒害致死,十三歲的王子棄宗弄瓚即位。年紀雖輕卻能力不凡,在親信大臣協助下平定內亂,建都邏些城(今日西藏拉薩)。再加強治理,開疆拓土,完成青藏高原的統一。先娶泥婆羅(尼泊爾)尺尊公主,學習印度、尼泊爾文化與宗教,以印度梵文發明西藏文字。唐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派遣使者入唐。太宗命馮德遐回訪,贊普希望依突厥、吐谷渾例娶唐朝公主,太宗未許,贊普發兵攻吐谷渾等,直逼唐邊境松州(四川松潘高原),唐派兵擊之。又請和,派通使祿東贊再次請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下嫁贊普。貞觀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棄宗弄瓚親迎公主於柏海(今日青海札陵湖、鄂陵湖)。唐封他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再封賓王。遣貴族子弟入長安國學讀書,學習中土養蠶、造酒、農耕各種技術,促進了漢藏文化交流。西元六四八年,棄宗弄讚曾協助「天可汗」唐太宗派遣出使西域的王玄策攻打印度中天竺的叛亂。次年,去世。
點閱:691
下載:0

吐蕃習俗制度-資源代表圖
web吐蕃習俗制度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風俗方面:食-氣候大寒,不能種稻,以青稞、小麥、喬麥為主食,畜養犛牛、豬犬羊馬。衣-皆穿著毛氈,以赭塗面,婦女辮髮,有一種天鼠大如貓,皮可用來做衣裘。住-藏人畜牧維生到處居住,住居城郭者,如國都邏些城(今日拉薩),房屋皆平頭屋,高屋子亦甚高。貴人住在大?帳內,名叫拂廬。居住的地方有點污穢,藏人不常沐浴。宴客-與異國宴會,驅趕犛牛,令客人自己射殺以供享用。親族-重壯賤老,母拜於子,父親對兒子低聲下氣,出入皆少者在前,長者在後。戰鬥-軍令嚴肅,前隊皆死,後隊方進。重視戰死,戰敗脫逃者,懸狐尾在他頭上,以嘲笑他怯懦。喪禮-父母去世,剪去頭髮,青黛塗面,穿黑衣服,埋葬後不必守孝。若贊普去世,以衣物用具和活人、馬匹殉葬。制度方面:官制-其俗謂強雄為贊,丈夫為普,故國王稱為贊普,贊普妻為末蒙。宰相有大論、小論,另有內大相、副相、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等官。文字-初無文字,結繩刻木來記事。後採印度梵文創藏文三十字母及四母音符號,字體有正楷與草書兩種。法律-十分殘酷,雖小罪就挖眼睛、削鼻子,或用皮鞭抽打,關在深達數丈的地牢中不見天日兩三年,判刑隨喜樂決定。
點閱:439
下載:0

廣州通商航線 - 廣州通海夷道-資源代表圖
web廣州通商航線 - 廣州通海夷道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代海外交通以南海航線最重要。這條航線以廣州為起點,途經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長達一萬多公里,是當時世界最長的航線,聯繫亞洲與非洲,稱為「廣州通海夷道」。這條海路自廣州往西南行,經越南沿岸,穿越麻六甲海峽,渡印度洋至斯里蘭卡,再由斯里蘭卡西北沿印度半島西岸,經印度河口西北,沿伊朗南岸,進入波斯灣,溯幼發拉底河抵巴格達。中國海船從廣州遠達波斯灣為止,而中國貨物則透過阿拉伯人轉運至波斯灣以西甚至非洲。
點閱:504
下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