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48
秦漢與匈奴的戰爭-資源代表圖
web 秦漢與匈奴的戰爭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秦朝末年,中國大亂,匈奴漸漸侵入河南地。到了楚漢相爭時,匈奴有一位雄主崛起──冒頓單于。冒頓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征服了北亞三十餘國,又南侵奪回河南地以及中國西北若干關塞。前202年的西漢初,漢高祖親率大軍攻擊冒頓單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其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僥倖脫困後,開始與匈奴和親,維持彼此和平。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到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占領河套地區,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單于及左賢王逃走。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以和親及通商的方式聯合西域諸國,壓縮匈奴的空間。前73年,漢與烏孫聯兵20萬進攻匈奴,直搗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于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于在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于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阿富汗、烏茲別克、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于占據漠北王庭。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于。前33年呼韓邪單于娶漢宮女王昭君,與漢建立更親密關係。漢武帝連年攻擊匈奴,雙方都付出極大的代價。對於匈奴而言,首先是人口的損失:在多次的戰爭之中,匈奴的人口減少了大半。其次是牲畜的損失:匈奴人以放牧為主,牲畜是他們的財產。戰時匈奴牲畜有為漢軍虜獲的;另外漢軍深入窮追,匈奴牛馬疲於奔避,普遍發生流產的現象。最後是領土的損失:匈奴首先失去河南和河西兩個大好的牧場,勢力被迫向東退縮,更與烏桓等族為敵。西方一向臣屬匈奴的西域諸國,也為漢勢力所深入。因此匈奴的版圖不但大為削減,同時又多方受敵,遂在武帝死後有了恢復和親之意。漢武帝對於匈奴的攻擊雖然相當成功,但是每次戰爭所耗費的資產往往無法估計。此外,武帝為了截斷匈奴的外援,對於朝鮮、西域以及西南蠻夷的控制也相當重視。如此多方面的戰爭消耗,將漢初以來六十多年積累的財富揮霍殆盡,國庫為之空虛,因此在武帝死後,昭帝改變策略與匈奴和親。西漢宣帝時,匈奴稱臣於漢。王莽時,因為改易匈奴單于的印信而激起叛變,邊禍再啟。東漢光武帝時,匈奴內部為爭奪單于之位而分裂。建武二十四年(48),日逐王比自立,亦號「呼韓邪單于」,率眾降漢,與北方的蒲奴單于相攻,自此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單于與北匈奴交戰失利,漢遂遷徙其部眾到五原、雲中一帶,並派兵加以保護。和帝時,南匈奴欲趁北匈奴內亂併吞之,因而請漢廷出兵攻擊。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蒙古杭愛山附近),並於燕然山勒石記功而返。永元三年,竇憲再遣部將伐北匈奴,破於金微山(今蒙古阿爾泰山),北單于遁逃。此後北匈奴僅剩殘餘部落寇擾西域,南匈奴則更加用心事漢。漢廷北邊,自此獲得長期安定。有史家推測北單于的蹤跡:先到今中亞細亞會合諸部,其後日益強大乃向西方擴張。五世紀中葉橫行於歐洲的匈族(Huns)「上帝之鞭」阿提拉(Attila),據說便是北單于的後裔。
點閱數1300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9
隋唐時期的游牧民族-資源代表圖
web 隋唐時期的游牧民族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突厥的源流並未有定論,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應該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西魏時,首領土門破鐵勒,滅柔然,拓地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裡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並創建官制、法律、文字。隋初,中國以離間計使其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又滅西突厥,餘部西遷中亞。但是在武則天時期,突厥再度建立「東突厥後汗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亡於回紇。回紇的前身敕勒,最早為西元前三世紀分佈於貝加爾湖以南的部落聯合體。該部落群有狄曆、敕勒、鐵勒、丁零等名稱,都是同音異譯。由於使用一種「車輪高大,輻數至多」的大車,又被稱為高車。這些部落共有袁紇、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北魏時,袁紇游牧於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流域,受突厥汗國的統治。隋朝袁紇又稱韋紇,在隋大業元年(605),因反抗突厥的壓迫,與僕固、同羅、拔野古等成立聯盟,總稱回紇。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為主。回紇不像其他游牧政權經常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與唐朝的關係一直很好,並曾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唐德宗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稱「回鶻」。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統治無道,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
點閱數32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9
中原的定義-資源代表圖
web 中原的定義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華夏族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而擴大。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戎狄的周邊地區,隨著成康之世的分封,華夏文化的傳播,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周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考古研究顯示,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種植水稻。信史時代的商、周,文獻中都有農耕方式的記載,而古籍中也經常提到周代有井田制度。夏商周王朝的稅收來源是廣大的農民,「士農工商,國之四民」一詞,顯現中國對於農民地位的重視。春秋戰國土地私有制度的形成以及鐵製農具的使用,使得中國的農業更上一層樓。中國農業的進步,促成了糧食與人口的增加。這些都是中國可以形成一個大帝國的條件。漢族始於黃帝時代,歷經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逐漸形成,至今已有約5000年(一說4700年)的文明史。漢族的族源以華夏民族為主,而漢族之名則自漢朝開始。漢族為主體的中國長期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文化價值,另外兼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響。佛教源起印度,漢代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興盛;道教則是本土形成的宗教。此外,也有少數漢族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等宗教。現在的中國民族是經過多次民族融合冶煉而成,大抵分為幾個時期: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宋元、明清。隨著戰亂及外患結束,所謂的外族也漸漸地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份。
點閱數54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9
鄭氏反清事業的延續-資源代表圖
web 鄭氏反清事業的延續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為鄭芝龍之子。當清軍入關、明朝瀕臨滅亡之時,鄭芝龍等人擁立唐王,於福州建立政權。唐王相當賞識鄭成功,賜姓朱,改名成功,因此大家都稱呼鄭成功為「國姓」或「國姓爺」。 滿清軍隊在渡過長江以後,作戰並不順利,因此,便以高官厚祿來引誘手中掌有兵權的鄭芝龍投降,這一招果然讓鄭芝龍動心,鄭芝龍便投降清朝。鄭成功在其父尚未投降清朝時,便力阻其父投降,然而,其父還是不聽其勸告而投降清朝,但是鄭成功繼續堅持抵抗清朝。鄭成功自永曆元年(西元1647年)正式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以來,在中國東南沿海與清軍對抗了十餘年,永曆13年鄭成功自金陵敗退,10月又退守廈門,此時的鄭成功知道,如果要與清軍作長期的對抗,訓練兵士和籌備糧食都需要再做長期的打算,再加上廈門和金門容易被清軍再度進攻,因此,鄭成功不得不開闢另一個反清復明的新基地,以便能長期抗清。台灣漢人在荷蘭人的統治下,生產出豐富的稻米,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可以外銷,提供軍糧絕沒有問題,此外,台灣自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以來,已成為東亞貿易據點,有可觀的貿易利益,而其地理位置距離中國又適中,進可攻退可守,在這些原因下,鄭成功決定攻取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新基地。 另外又由於在台灣的漢人何斌來歸,詳細告訴鄭成功台灣荷蘭人的相關情報,其後鄭成功又與部將討論進攻台灣的事項,鄭成功決定在永曆15年(西元1661年)正月東征台灣。
點閱數2282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6-09
何謂資訊社會?-資源代表圖
web 何謂資訊社會?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近代社會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過程: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農業社會的生產形式是自然資源的攫取,工業社會的生產形式是製造與裝配,資訊社會的生產形式則是資訊的製造與處理。資訊如何傳播、分享、溝通以達到社會共同的目標,這是資訊社會重要的使命與課題。網際網路所形成的「資訊社會」,利用網路觸角深入我們的生活,穿越時空的藩籬,滿足了人類的多樣需求,也擴大了人際交往。網路無邊無際的虛擬空間(Cyberspace),不免因有心人的誤用,成為犯罪的新溫床,然而因為網路快速的發展以及廣大的穿透性,使得網路的相關法規與倫理規範尚未能完整配合,以致於網路犯罪的事件層出不窮。因此身為資訊社會的一份子,應該深思如何在資訊社會中善用科技的優點,並妥善解決和積極預防資訊科技可能帶來的危害。
點閱數2949
下載數24
修改日期:2010-06-08
4-2-1-1-資源代表圖
web 4-2-1-1
江姿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從行動電話到個人電腦,從電視機到冰箱,半導體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一輛賓士320轎車,就內含有5000美元(超過新台幣15萬元)的半導體。如果將電話、電腦及一切電子產品看做是人體,那麼只有指甲大小的半導體(也就是晶片),就相當於心臟,少了它,任何電子產品都將無法運作。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又稱TSMC,簡稱台積電),是國內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廠商,於民國七十六年在新竹科學園區成立。設立之初,有鑑於民間產業資金不足,遂由政府出資,並邀集民間業者與荷蘭飛利浦公司共同投資成立。創辦迄今,不僅達到支援本土半導體設計工業的政策,也成為獲利極高的半導體公司;民國九十一年,由於全球的業務量,台積電公司是第一家進入半導體產業前十名的晶圓代工公司,其排名為第九名。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因其貢獻,而被稱為「推動台灣半導體成長」的教父。台積電定位在「製造服務」業,只接受客戶委託「加工」,不具有自己的品牌、產品,也不作產品設計和銷售。目前擁有兩座最先進的十二吋晶圓廠、五座八吋晶圓廠以及一座六吋晶圓廠。廠房遍佈新竹科學園區、台南科學園區、美國華盛頓州、新加坡等地。另外,在半導體產業當中,聯華電子(簡稱聯電)也佔有一席之地。1980年,由經濟部出面找了交通銀行、中央投資、聲寶、東元電機等股東,共同出資成立聯電,並由工研院電子所移轉相關的半導體製造技術。聯電雖是我國第一家民營積體電路公司,但是初期官方的色彩相當濃厚,這種政府間接介入公司經營,是台灣在發展策略性工業時的一個特色。旗下現有兩座12吋晶圓廠,一座為位於台南科學園區,另一座則是位於新加坡。聯電和台積電並稱為晶圓雙雄。
點閱數26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8
糖業的改良-資源代表圖
web 糖業的改良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本人為了貫徹發展台灣糖業政策,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糖業獎勵規則」、成立「臨時台灣糖務局」,這些舉動激勵不少糖商投入新式製糖的行業。於1900年12月設立「台灣糖業株式會社」,1902年打狗橋仔頭新式製糖工場開工,1905年日本人在「日俄戰爭」打了勝戰,日本企業界活躍起來,將大把資金傾注於台灣製糖業,日本資本壟斷了台灣製糖業,把台灣人舊糖部、糖間、改良糖廓及其所擁有、所控制的蔗作田園等逐一吞併或加以消滅,連台灣四大家族剛設立的新式製糖廠、改良糖廓及其蔗作田園也不得倖免。新式糖廠規模宏大,設備完全,一切都用機械操作,製糖方法科學化、效率高、產品優,其製造過程可分為五個步驟:(1)壓榨:原料甘蔗由專用鐵道運至糖廠壓榨,先以搔卸機卸至甘蔗輸送機,經截斷機、壓碎機及撕裂機後,即送入三組或四組之壓榨機,在適當壓力下輪番壓榨,將蔗莖內汁液壓出榨出率高出94%。(2)清淨:蔗汁具有酸性,加入石灰中和之,再經煮沸,放入沉澱槽,靜置使不純物分離至液體之底部或表面,中間可得透明之糖液,經壓濾機可分離透明之糖液與濾滓,濾滓經水洗浸出。(3)蒸發:透明糖液用現代化科技減壓蒸發濃縮成粗(精)糖膏,糖液之蒸發係在蒸發罐中發生。(4)結晶:糖膏再送到結晶罐煎煮至某一程度,即得砂糖之結晶與母液混合物,此混合物放入助晶機攪拌,使結晶次第完全生成。(5)分蜜:糖膏中大部分為已經結晶之糖粒,糖粒與糖粒間有純度較低的糖液,即為糖蜜,最後用分蜜機除去糖蜜,產生晶粒整齊之分蜜糖,糖度約97度以上(特砂為99.6以上)。高雄橋頭糖廠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的糖廠,是台灣最古老的糖廠。 1.第一製糖廠遺跡 橋頭糖廠今日所看見和從前第一製糖廠的模樣大為不同,工廠內至今仍保留著第一製糖廠牆面,為橋仔頭保有台灣工業化的第一道屏障。 2.製糖廠的煙囪 橋仔頭糖廠的煙囪是橋仔頭的地標。日本時代的糖廠煙囪“黑蛇蛇”的,上面再圈了一條白色頭巾,帶著日本武士般的霸氣。 3.五分仔火車 五分車,是糖廠用來載運甘蔗的小火車,它的鐵軌被稱為五分路,寬度0.762公尺,大約是國際寬軌的一半,因此,人們便替它取了「五分車」這麼可愛的暱稱。它的年齡已高達九十歲了。除了載運甘蔗外,從西元1909年開始,五分車更負起客運業務,在當時柏油路尚未普及的年代,五分車可說是發揮了它多重的功能。4.糖廠辦公廳舍 這兩座日治時代的事務所,是橋仔頭糖廠內最有歷史價值的古蹟,已被列為二十世紀台灣必須保存的建築物。
點閱數820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8
「第四台」是哪一台?-資源代表圖
web 「第四台」是哪一台?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台灣無線電視的「老三台」官方色彩濃厚,節目未必能符合一般民眾的需求。在1993年有線電視服務合法化之前,早在1970年代中期,基隆?石牌一帶的商人就開始播放一些錄影帶節目,並非法地向民眾售賣一些電子盒子,作為解碼器的用途,使用一個解碼器便可以收看到多達十數個其他電視台的節目,台灣居民稱這種盒子解碼器提供原來三家電視台以外的電視台為「第四台」。初期的「第四台」主要播放台灣鄰近國家和日本NHK電視台的節目,還有播放一些電影院播放的電影,甚至是色情電影。「第四台」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這些節目比原來三家電視台的精采,有些還提供一些更全面的直播性質節目,如體育節目和財經行情。在1990年代中期,台灣「第四台」訂戶估計超過200萬,滲透率達70%以上。
點閱數37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8
農業變革時期(1981-1990)-資源代表圖
web 農業變革時期(1981-1990)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國外農產品的大量傾銷,農產貿易逆差急速增加,農業生產持續衰退,農業發展遭受嚴重打擊,農村社會經濟面臨崩潰的危機,引發全體農民自力救濟運動,農民接連不斷上街遊行抗議,要求政府解決農民所遭遇的困境。於是,1982年政府又推行「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培育八萬農業大軍」、「發展精緻農業」等多項措施,但因執行不力,效果不彰。在國際農產貿易自由化的衝擊下,大量的外國產品,特別是美國的大宗穀物大量傾銷,並要求與我國簽訂「中華食米外銷協定」,以限制台灣稻米的外銷市場,加上國人消費習慣的改變,使得農業政策受到嚴重的考驗。於是,從1984年實施「稻田轉作」的措施,甚至鼓勵休耕,後又面臨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以致又要犧牲農業,來照顧整個經濟利益,甚至政治利益。農業是國家經濟基本的產業,社會安定的基石,近五十年來,台灣農業在政府的政策領導、農業工作人員的努力、與農民的辛勤工作下,已具相當良好的基礎。現階段雖然國內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產值比重相對降低,但整個經濟中,仍扮演絕對重要的角色,對於國人重要糧食、保持生態平衡、促進農村安定和諧及維護農家優良生活方式,永遠維持著重大的貢獻。1990年代是「脫胎換骨」的年代,我國逐漸由「高所得的社會」走向「高品質的社會」,農業建設隨著國家建設六年計畫的實施,逐漸脫胎換骨,加速升級,轉變為高品質、高效率與精緻化、企業化的產業,以面對二十一世紀的農業新境界。
點閱數249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6-08
通信衛星的誕生與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通信衛星的誕生與發展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亞瑟?克拉克( 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是50年代崛起於科普科幻文壇,引領風騷長達半世紀。1945年他發表一篇文章,提出將人造衛星射入離地球表面三萬六千公里的太空,與地球同步在太空軌道中運行,即是同步衛星(geostationary satellites)系統,衛星的電子裝置就可以接收地面傳送的訊號,並將這些訊號轉送到涵蓋範圍內的其他地區。克拉克因此被尊稱為「通信衛星之父」。通信衛星就是在地球軌道上,放置衛星,以作為地面微波與廣播站間的通訊媒介。雖然通信衛星的造價很高,但是它是長距離通訊的一個極佳中繼站,能克服橫跨海洋和大陸的無線電通訊傳播時所遭遇的困難,也能傳輸大量的資訊,並免除架設的費用,因此對於長距離的傳輸仍是最普遍與最經濟的方法。一個通信衛星所能傳播涵蓋的區域相當大,只要三個通信衛星就能覆蓋\地球上大部分的區域,就可以進行二十四小時的全天候通信。自從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史普特尼(Sputnik)以來,世界許多國家相繼發射了各種用途的衛星。1960年8月,美國發射了回聲一號(Echo Ⅰ),是被動式通信衛星的始祖。1962年7月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和美國電話與電報公司(AT&T)合作發射了天王星一號(Telstar-1),首次成功地轉播了電視訊號,同時進行了太空寬頻通訊的測試。通信衛星因為訊號涵蓋面積廣大、維修容易以及通訊不易受地形和天然災害影響,故除了作為電視節目轉播的用途外,也提供高速數據傳輸、影像電話、電腦連線作業、資料傳佈等服務。目前繞著地球轉的人造衛星,除了通信衛星外,尚有氣象衛星、軍事衛星、地球探測衛星、直播衛星等超過1000枚以上,其中同步衛星約200枚左右,有些衛星因損壞而收回地球,但也有許多損壞的衛星或發射失敗的衛星成為「太空垃圾」。目前太空科學家已注意到這些太空垃圾可能威脅到在太空運行的其他衛星和太空梭。
點閱數30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