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克拉克( 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是50年代崛起於科普科幻文壇,引領風騷長達半世紀。1945年他發表一篇文章,提出將人造衛星射入離地球表面三萬六千公里的太空,與地球同步在太空軌道中運行,即是同步衛星(geostationary satellites)系統,衛星的電子裝置就可以接收地面傳送的訊號,並將這些訊號轉送到涵蓋範圍內的其他地區。克拉克因此被尊稱為「通信衛星之父」。通信衛星就是在地球軌道上,放置衛星,以作為地面微波與廣播站間的通訊媒介。雖然通信衛星的造價很高,但是它是長距離通訊的一個極佳中繼站,能克服橫跨海洋和大陸的無線電通訊傳播時所遭遇的困難,也能傳輸大量的資訊,並免除架設的費用,因此對於長距離的傳輸仍是最普遍與最經濟的方法。一個通信衛星所能傳播涵蓋的區域相當大,只要三個通信衛星就能覆蓋\地球上大部分的區域,就可以進行二十四小時的全天候通信。自從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史普特尼(Sputnik)以來,世界許多國家相繼發射了各種用途的衛星。1960年8月,美國發射了回聲一號(Echo Ⅰ),是被動式通信衛星的始祖。1962年7月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和美國電話與電報公司(AT&T)合作發射了天王星一號(Telstar-1),首次成功地轉播了電視訊號,同時進行了太空寬頻通訊的測試。通信衛星因為訊號涵蓋面積廣大、維修容易以及通訊不易受地形和天然災害影響,故除了作為電視節目轉播的用途外,也提供高速數據傳輸、影像電話、電腦連線作業、資料傳佈等服務。目前繞著地球轉的人造衛星,除了通信衛星外,尚有氣象衛星、軍事衛星、地球探測衛星、直播衛星等超過1000枚以上,其中同步衛星約200枚左右,有些衛星因損壞而收回地球,但也有許多損壞的衛星或發射失敗的衛星成為「太空垃圾」。目前太空科學家已注意到這些太空垃圾可能威脅到在太空運行的其他衛星和太空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