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48
教學指引 - 解答-資源代表圖
web 教學指引 - 解答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一)說說看下列產業是屬於勞力密集產業還是技術密集產業?(1)玩具熊(2)手機(3)傳真機(4)腳踏車(5)照相機(6)球鞋答:勞力密集產業:(1)玩具熊(4)腳踏車(6)球鞋技術密集產業:(2)手機(3)傳真機(5)照相機(二)台灣開始貿易順差的年代是哪一年?後又在哪一年發生逆差?為什麼?答:(1)民國60年(2)民國63年(3)第一次能源危機(三)加工出口區順差貿易額佔全國順差貿易額最高的年代是哪一年?答:民國69年
點閱數19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25
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加工出口區-資源代表圖
web 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加工出口區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除了遍佈全台各地的傳統產業外,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創設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早期台灣對外的輸出、工業的成長幾乎都是由高雄加工出口區開始的。第一階段:從民國55年一直到75年,工業發展一年的平均成長率都在20%以上。第二階段:從民國75年後,加工出口區進入轉型蛻變期,業務擴大到國外,有一部份勞力密集的產業到國外投資,在國外亦很有成就 。
點閱數609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25
工資便宜-資源代表圖
web 工資便宜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六O年代中期,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促使美國內地勞力密集產業藉由跨國企業而出走,台灣南部都市近郊農村充斥著過剩勞力,且當地的勞動市場和歐美各國相較,具有如左表的優勢。這些條件對外資形成強大吸引力,故當時投入加工區的產業多以勞力密集產業或裝配加工程度較高者為主。
點閱數19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25
加工出口區轉型歷程 - 竹科附庸化時期(1995-2001)-資源代表圖
web 加工出口區轉型歷程 - 竹科附庸化時期(1995-2001)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國內外情勢分析:1966年高雄電子公司(位於高雄加工出口區)成立,從事半導體封裝,奠立基礎。1990年之後,竹科半導體設計製造漸趨成熟,竹科和加工區的IC廠,代工生產關係具高度彈性化和活潑化。再加上全球半導體產品市場需求殷切,IC產業暢旺發展。資金來源:主要資金來源是國資和合資,例如高雄加工區國資、合資即占89.36%,外資只占了10.65%。主要出口產業:電子、紡織成衣、金屬、機械製品、國際貿易。
點閱數18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25
加工出口區產業變遷-資源代表圖
web 加工出口區產業變遷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加工出口區的產業結構變遷幾乎完全緊扣世界經濟動脈而與全球市場需求軌跡同步邁進。其演變如下:勞力密集,加工程度高的產業(六O-七O年代)↓技術性與技術性密集產業(七O-八O年代)↓技術、資本密集的高附加價值產業(八O-九O年代)↓高科技電子業的代工中心(九O年代迄今)當我們觀察歷年來加工出口區勞力密集產業和技術密集產業之開工家數、員工數、出口金額的消長情形,即可對本區之產業結構變遷面貌略窺一斑。
點閱數26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25
加工出口區的破殼點-資源代表圖
web 加工出口區的破殼點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高雄加工出口區,設置於高雄港區內濬港工程所填出之土地上(中島專區),面積68.36公頃,各項主要公共工程,始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完成於五十五年十二月,為中華民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
點閱數24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25
政府經濟政策的主導-資源代表圖
web 政府經濟政策的主導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國際經濟環境的變遷,使政府掌握時機,陸續公布施行「外國投資人條例」、「華僑回國投資條例」及「獎勵投資條例」。五O年代後期,在歷任行政院長與財經內閣的努力下,經過近十年的研究籌備,終於在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三日成立台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區-高雄加工出口區,肩負起「拓展外銷、吸引投資、引進技術、增加就業」四大目標。
點閱數25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25
加工出口區的轉型歷程-資源代表圖
web 加工出口區的轉型歷程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三十多年來,國際經濟情勢丕變,國內政經環境亦多所變遷,加工出口區的產業結構與資本結構已明顯在此變遷下,有所調整(如下圖),茲將加工出口區的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分別說明:出口導向工業化時期(1965-1973年)出口擴張高峰期時期(1974-1985年)勞力密集產業外移時期(1986-1994年)竹科附庸化時期(1995-2001年)
點閱數522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6-25
秦漢時期匈奴的內徙-資源代表圖
web 秦漢時期匈奴的內徙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南匈奴在東漢時內徙中國,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後的混亂,劉淵起兵佔領了華北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劉淵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國號趙,史稱前趙。匈奴別部羯族的大將石勒自立,滅掉劉氏的勢力,統一黃河流域,仍號趙國,史稱石趙或後趙,後被漢人冉閔所滅。匈奴人與小月氏人融合,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在今甘肅地區建立北涼國,後被鮮卑人拓跋氏的北魏所滅。匈奴與鮮卑融合產生了鐵弗部,其主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勃勃後自稱天王,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以為帝王「徽赫與天連」,乃改姓赫連。431年,夏被北魏所滅。匈奴融入鮮卑族宇文氏部落,西魏權臣宇文泰即帶有匈奴人血統。557年,宇文泰子覺篡西魏建立北周政權,581年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以上是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等地。
點閱數291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6-09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資源代表圖
web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本姓「拓跋」,即位時只有5歲,由祖母馮太后執政。馮太后是漢人,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曾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親政後,深悉鮮卑族必須漢化才能鞏固政權,統一南北,乃秉承馮太后的政策,勵行漢化。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禁鮮卑語和鮮卑服飾;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孝文帝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甚至處死太子恂。孝文帝的改革固然使鮮卑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長足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但激烈的政策也使部分胡族怨懟,終於在孝文帝二十多年後爆發「六鎮之亂」。這一個「六鎮之亂」看來只是對於漢化政策的不滿,但是這也漸漸影響到鮮卑族的政權變化。雖然北魏後期分裂成東、西魏,但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卻是使得鮮卑族瞭解了漢族的文化,並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一部份。
點閱數60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