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8
文化保存-虎尾建國眷村 (光陰故事)-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虎尾建國眷村 (光陰故事)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國小5-6年級
時代巨輪不停的向前滾動,歲月洪流鐫刻著過往記憶,建國眷村歷史紋理依舊在靜靜等待著世人前來拜訪。1906年日治時期,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選擇在虎尾溪畔的五間厝興建製糖廠。1933年虎尾庄成為三萬人市街,升格為虎尾街,1939年日本海軍選擇在虎尾街附近興建飛行場,就是看上虎尾糖廠酒精工廠生產飛行用汽油以及使用糖廠鐵路運送戰備物資。 1942年6月,日本在中途島戰役折損資深飛行員,急需能夠參加空中作戰的飛行員。 1943年日本大本營制定絕對國防圈,要求儘速速加強航空戰力,日本海軍選擇在虎尾街廉使庄以南,設置四座兵營,並且訓練神風特攻隊,以補充因作戰折損的飛行員。
點閱數19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馬祖戰地文化景觀-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馬祖在1949年後便深陷戰爭陰影的島嶼,處處可見為了戰鬥、防禦、運補及政治作戰等目的而興建的各式軍事構工。自1956年起,馬祖全區進入戰地政務時期,更為這片土地烙印上濃厚的軍事色彩。一直至1992年11月7日,政府正式宣告金門與馬祖終止戰地政務,長達三十六年的軍事管制終於畫下句點。從此以後,除了從軍事管制到地方自治的轉型;隨著軍隊的逐漸撤離,在地產業不再依賴軍人消費,轉而以發展觀光產業為重心,並開放馬祖小三通,為觀光產業引入更多的觀光人潮。
點閱數8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恆春鎮近百年老厝史話-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恆春鎮近百年老厝史話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國小3-4年級
介紹恆春鎮近百年老厝風華。
點閱數1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地籍測量的演進-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地籍測量的演進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小3-4年級
臺灣地籍測量起始於明鄭時期,最初為賦稅與土地開墾需求而進行簡略清丈。清光緒年間,劉銘傳推動清丈,建立地籍制度,留下堡圖與魚鱗冊等圖冊。日治時期則實施臺灣首次完整的地籍調查,採歐洲測量技術,建立庄圖及土地台帳。光復後政府沿用日治地籍成果,並陸續辦理未登記土地測量,如山坡地、原住民保留地、海岸地等,進一步推進地籍完善。由於原圖紙老舊、精度不足,自民國45年起辦理地籍圖修正及重測,並自65年度起展開全臺地籍圖重測工程,提升測量精度至1/500比例,透過融入電腦自動化繪製,有效提升地籍測量效率和管理的方便性。
點閱數6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葫蘆墩-豐原神社(大街尾福德祠)-資源代表圖
大街尾福德祠位於臺中市豐原區中正路,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創建於民國52年(1963年),主祀福德正神。廟前陳設日治時期豐原神社遺留下的狛犬與石燈籠,為神社文化的歷史見證。狛犬為日式吉祥獸,常置於神社入口作守護象徵;石燈籠則是參拜道常見設施,惟今已被上漆難見原貌。廟前另存有一座直徑約十公尺、高約兩公尺的土丘,為舊地名葫蘆墩的墩腳,名稱源自平埔族巴宰舊社Haluton諧音。日治時期曾改稱可樂墩,後因產米豐饒而定名豐原,沿用至今。福德祠融合本地漢人信仰與日本神社遺構,見證聚落歷史發展與文化更迭,是地方歷史與地景記憶的重要節點。
點閱數12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地理-守護金門國家公園中山林森林生態資源-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守護金門國家公園中山林森林生態資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中山林遊憩區位於金門島中央,為昔日戰地政務時期軍民合作造林的成果,擁有廣大林地與豐富的生態資源,是當地居民休閒的好去處。然而,自103年起,林區面臨松材線蟲萎凋病的威脅,導致大量松樹枯死,原有的松林景觀受到嚴重破壞。面對病蟲害迅速擴散,管理單位採取剷除感染源與林相整理等措施,並積極進行原生樹種的造林與林相更新,營造複層林結構以提升生物多樣性。雖然金門地區氣候乾旱、土壤貧瘠,造林挑戰重重,但透過持續的撫育管理與病蟲害防治,中山林正逐步恢復生機,朝向生態穩定、自然多樣的目標邁進。
點閱數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北管音樂(梨春園北管樂團)-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北管音樂(梨春園北管樂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北管音樂為臺灣傳統農業社會之重要民間藝術,亦為臺灣表演藝術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樂種之一。
點閱數29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明清金門城遺跡-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明清金門城遺跡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金門城創建於明洪武20年,西元1387年,為明代衛所制度下的重要海防據點。歷經明永樂年間城牆增築、抗倭名將俞大猷駐守、南明魯王寄蹕及清初遷界等歷史變遷,城跡見證金門軍事、防禦與聚落發展之歷程。城牆以夯土與花崗石構築,反映明初築城工法;城內外留有虛江嘯臥碑碣群、文臺寶塔、古街遺構與魯王疑塚等文物。此地尚保留歷史風貌,延續無形文化如城隍祭典,顯示整體文化連續性。作為我國唯一留存的明代千戶所城,金門城具高度稀少性與不可取代性。2022年,金門縣政府登錄其為縣定史蹟,確認其作為歷史事件定著空間的文化資產價值。
點閱數1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古的科學道館-原住民的小米生活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古的科學道館-原住民的小米生活文化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今天『古的科學道館』的科學探險隊,要來挑戰的道館是『小米文化道館』,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古老而深遠,他們將小米視為一種神聖的作物,不僅是收穫祭典上的聖物,更是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小米象徵財富,像是布農族人曬小米的時候,小米曬得越多,越能顯是家族的富有。小米是早期原住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主食,雖然是主食,但卻不是經常能夠吃到,小米對原住民族而言,是一種上天賜與的珍饈,不能用金錢衡量。趕快加入古的科學道館的行列,跟著我們一起去認識原住民的小米生活文化吧!
點閱數235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文英館與陳千武-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文英館與陳千武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日治時期,臺中市為解決用水問題,自1913年起於城市北郊鑿井取水,建立自來水系統,並於1927年完工。同年,取水區設為水源地公園,結合運動場與歷史建築湧泉閣,成為著名景點。戰後水源地變為眷村聚落,並隨著體專、臺中一中與圖書館進駐,轉型為文教重鎮。1976年,文英館落成啟用,為全臺首座縣市文化中心,由文學家陳千武倡議,並由永豐餘創辦人何永捐資設立,命名以紀念文英基金會。文英館融合現代主義建築風格,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現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管理,開放展覽使用,成為藝文推廣重要據點。
點閱數15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