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8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點閱數3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專訪策展人黃義雄老師談「臺北城中故事」-資源代表圖
web 專訪策展人黃義雄老師談「臺北城中故事」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專訪策展人黃義雄老師談「臺北城中故事」
點閱數30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亂彈戲(潘玉嬌)-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亂彈戲(潘玉嬌)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點閱數2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三層圳的上游,由白石陂、龍過脈陂、慈湖以及牛角湳陂等陂塘串聯而成,共同供應下游水源的灌溉,使得灌溉區域的稻田得以擴展。其中,白石陂與龍過脈陂更展現了獨特的塘涵水利技術,精準地調控著水量,映照著人類順應自然、與土地和諧共生的珍貴畫面。而新福圳其開鑿是由工程師們巧妙地利用天然地形,將遠在十多公里之外的水源,透過越域引水的概念,成功地將水流導引至新福圳1號池及1-1號池蓄存使用。新福圳正是這種因地制宜、永續利用水資源的經典範例。以歷史角度來看,清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三層地區便已開鑿了牛角湳陂,其後龍過脈陂與慈湖相繼落成。到了日治時期的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白石陂也經歷了重修。而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興建新福圳1號池及1-1號池。
點閱數10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台北偶戲館-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台北偶戲館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6年級
偶戲是台灣的傳統文化之一,如廟前有時會看到的酬神戲就屬於該文化;偶戲也不僅是台灣的文化,如芝麻街就是用偶戲呈現的節目。台北偶戲館由林經甫先生捐出數十年珍貴戲偶收藏,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規劃,於2004年開館,成為兼具展出、演出、教學與典藏功能的偶戲專館。2020年底完成常設展空間改裝,融入互動裝置,讓不同年齡層觀眾皆能享受觀展樂趣。館方以「什麼是偶戲?」為發想,從生活中常見的影子遊戲到國際偶藝,展現偶戲的多元與親近。展覽串聯古今,從古文明到未來宇宙,以戲偶訴說文化、歷史與人類想像,讓觀眾在小小偶戲中看見大大的世界。
點閱數7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排灣族Kinavatjesan傳統刺繡(Tjavaus.Alunguya陳利友妹)-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排灣族Kinavatjesan傳統刺繡(Tjavaus.Alunguya陳利友妹)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排灣族的服飾在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之一,早期以繁複的夾織廣為收藏家所喜愛,近年來以刺繡的技巧及豐富的紋樣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服飾上的圖紋大抵為象徵祖靈的人頭紋、象徵時間的太陽紋、象徵父親的百步蛇紋、象徵母親的陶壺紋及變化多端象徵自然生命的花草。排灣族刺繡的各種紋樣,例如:祖靈像圖紋、人頭紋、太陽紋等以刺繡技法創作。作品具東排灣地區的文化特色,顯現族群持續累積與發展的軌跡,更展現部落的人文與社會生活風貌。
點閱數25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國小5年級
滬尾是國際商港,載運茶、樟腦等貨物,滬尾海關的稅收豐厚,引來國際列強的覬覦,1883年12月,清法因為越南主權問題爆發戰爭,為了增加和清朝談判的籌碼,法國企圖佔領北台灣,希望取得基隆煤礦供應船艦能源,佔領滬尾港掐住豐厚的關稅收入,並可直入台北城。戰事起自北圻(越南北部)權益之爭。法國欲估領北台灣逼清廷退讓,出兵攻打基隆和滬尾(淡水)。法軍在滬尾之役遭遇挫敗,攻台策略受阻,影響與清廷談判籌碼。對滬尾居民而言,則是場前所未有的震憾經歷,留下一頁光榮歷史和足以傳世的共同記憶,也是清末台灣唯一勝戰。
點閱數18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剪黏(陳三火)-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剪黏(陳三火)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臺灣剪黏工藝隨移民傳入臺灣,大約在清代中期,並具清晰的師承脈絡;臺灣剪黏的材料,有拋棄的實用杯碗,或進口的大陸製作剪黏的專用彩色碗、日本杯碗,或彩色玻璃、壓克力及塑膠片,也有本土燒製的彩色專用碗。1980年代以後,又出現開發模具、灌漿燒製的淋搪製品,深具各時代特色及文化生命力。
點閱數16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賴氏祖厝-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賴氏祖厝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6年級
賴氏祖厝是北投區具有百年歷史的閩南式建築,見證了地方發展與家族歷程,並在現代透過修復與活化,成為文化資產與社區活動的核心。賴氏祖厝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石牌,建於1915年,經歷多次修復後,成為歷史建築的重要代表。該建築原由漳州平和人移民至台灣開墾,發展農業並設立碾米廠,家族興旺。賴家曾擁有約50甲土地,是當時地方的重要家族之一。建築特色為閩南式傳統農家住宅,設有稻田、古井與龍眼樹,象徵家族與土地的聯繫。隨著農業的衰退,賴家後代不再從事耕作,建築物也逐漸荒廢。2006年,賴氏祖厝被列為歷史建築,並進行了專業的修復工作,以保存其文化與建築價值。現今,它不僅是當地歷史的見證,也作為文化活動的場所,並為社區提供多功能空間,延續其歷史與文化使命。
點閱數2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西岸生活聚落及歷史空間-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西岸生活聚落及歷史空間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3-4年級
基隆市西岸地區,涵蓋中山區牛稠港至白米甕砲台,聚落依地形自然生長,是基隆歷史發展與生活記憶的重要場域。自清代以來,西岸即為天然灣澳、漁業與軍事活動交織的空間。日治時期更因築港工程與港防建設的推動,使西岸迅速轉型為殖民現代化計畫的核心地帶,仙洞成為官署宿舍聚落,高遠新村、仙洞町等亦反映不同時期政治與社會機能的集成。隨戰後國府接收,西岸逐漸轉變為工業輸出門戶及碼頭工人聚居區,太白庄一帶發展出以小香港為名的港口繁華生活景象。碼頭苦力、外省軍人、工人與船員共同塑造出一個多元、混合的社會面貌,酒吧、商店、宿舍與宗教場所交錯並存,呈現高度生活密度與在地文化厚度。今日,西岸雖仍保有部分歷史建築與聚落肌理,卻也面臨貨櫃港發展、交通需求與觀光商業化衝擊下的空間重構挑戰。透過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西岸將有機會重構文化地景。
點閱數7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