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擁有1945條灌溉水圳,總長超過4萬7千公里,遠超過萬里長城的長度,甚至可繞地球一周。水圳是台灣農業文明的重要基礎。雖然台灣有118條河川,但多數河流短且流速快,無法有效蓄水,因此早期先民必須依靠水圳引水灌溉農田,促進聚落形成與文明發展。水圳被譽為開臺四寶之一,反映其在農墾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荷蘭統治時期水利建設有限,真正的水圳建設起於明清,如1735年的八堡圳與1749年的瑠公圳等。日本時代引進鋼筋混凝土技術,建立多條大型水圳。中華民國時期政府持續修復與開發水利設施,並轉型注重水庫及生態維護。現今水圳功能不僅限於灌溉,更涵養地下水、調節氣候,成為全民休憩和生態保護的重要資源。
修改日期: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