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915
歷史-金門僑鄉文化、古洋樓,以及永遠流傳的落番情-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金門僑鄉文化、古洋樓,以及永遠流傳的落番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小3-4年級
落番在金門話中的意思是下南洋,政府透過展示、教育與藝術創作,呈現金門人早年遠赴南洋打拚的歷史。由於資源匱乏,金門先民紛紛落番南洋,賺取改善家鄉環境的資本,而興建洋樓成為勤奮與榮耀的象徵。金管處彙整文史資料重現僑鄉文化,並為國小高年級學生開設落番的故事課程,傳承先人的奮鬥精神。紀錄片落番感動無數鄉親,榮獲國際獎項,舞臺劇落番情更由在地人搬演在地故事,深具共鳴。這些努力不僅保存珍貴文化資產,也使金門的歷史情感與全球移民經驗產生共鳴,連結在地與世界,讓落葉歸根的思念昇華為落地生根的文化力量。
點閱數10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上白礁之擔馬草水-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上白礁之擔馬草水
臺南市學甲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學甲區東陽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擔馬草水屬台灣民俗文化廟宇活動特色之一。對神明許願或還願報答方式之一 ,往往都是感受到神明的庇佑而丕吉泰來,這些擔馬草水都是志願性質,因以前醫學不發達,擔馬草水的人還願大都是之前發願祈求大道公幫自己或親人讓身體康復,以及近年來祈願的類型似乎有了轉變,大環境不佳求職不易、創業維艱因此祈願者也不少,當然擔任志願者都受到大道公庇蔭而能順利化解危逆,所以在上白礁這天來還願,伴大道公出巡繞境為無形的兵馬服務,以答謝神恩!
點閱數20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 - 見一座城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 - 見一座城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1895年馬關條約後,臺灣由清朝轉交日本統治,隨後在日治時期和平島興建造船廠,聖薩爾瓦多城也因此消失於地平線。2009年,臧振華領導的臺灣考古團隊與西班牙CSIC的Maria博士合作,開展尋找聖薩爾瓦多城的國際計畫。由於建設活動的影響,考古團隊未能直接發掘聖薩爾瓦多城,而是選擇在堡壘附近的「諸聖教堂」進行挖掘。2016年,考古發掘工作中發現了3具歐洲人遺骸及1具原住民小孩甕棺。2019年,西班牙考古團隊再次受文化局邀請,與臺灣考古團隊合作,繼續研究與發掘。此次發掘確認了教堂遺址,並發現具有象徵意義的十字架,證實該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的多層次文化遺留。這些重要發現彰顯和平島在臺灣歷史中的關鍵地位,並為未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線索。
點閱數20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宋江陣-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宋江陣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宋江陣是一種結合武術與陣法演練的陣頭,其角色與源起部分相傳與「水滸傳」的故事有關。目前在臺南、高雄與屏東較為盛行,尤其是在大型的宗教盛事裡總少不了宋江陣的參與。宋江陣在傳統廟會裡,除了有擔任神明的駕前護衛外,還有類似儀隊的功能,就像是在儀典中,伴隨或迎接貴賓的衛隊,且宋江陣幾乎都是村落自行組陣,所以早期也有保衛村庄安全聯絡社區情感的功能。宋江陣為武陣,在過去也是一種軍事訓練,陣容壯觀精彩,但是從籌備到出陣,是相當需要耗費時間與人力去練習的,完全印證了「養兵千日」的道理。
點閱數19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遶境)起因於清領末期的瘟疫,為消弭傳染病而有王醮之啟動,藉由迎送代天巡狩以祈求香境平安;其後,結合廟宇重修建而而舉行「慶成祈安王醮」,皆以五朝為期,形成南關線「慶成式五朝王醮」之醮型特色。三大廟舉行王醮期程,時間皆間隔12年(或以上),其中關廟山西宮最為穩定,戰後固定12年於「戌」年舉行;有稽可查者,詳為:歸仁仁壽宮—1909、1961、1977、1995、2015,保西代天府—1925、1969、1981、1999、2017,關廟山西宮—1913、1958、1970、1982、1994、2006、2018。2015年至2018年的4年間,三大廟接續辦理「慶成五朝王醮」,密集的連動舉行,備受關注,區域型的信仰文化多方顯現,而有了較佳的能見度。
點閱數19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傳統手工製茶-鹿谷烏龍茶-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傳統手工製茶-鹿谷烏龍茶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鹿谷鄉為全台最早、唯一以單一作物茶葉為主要經濟來源的鄉鎮。自日治時期引進小葉種茶樹後,開啟凍頂烏龍茶的種植歷史。至民國70年代,全鄉幾乎家家戶戶皆以種茶、採茶或製茶維生,傳統手工製茶產業深具歷史脈絡與文化積累。凍頂烏龍茶製作中炒菁為關鍵工序,茶農多於深夜群聚起灶翻炒,茶香飄滿山林,展現地方與自然共生的生活節奏。長年累積的茶園管理與製茶技藝,更內化為系統性的地方知識學,反映出在地傳統知識的完整性與文化價值。
點閱數11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三義木雕藝術節-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三義木雕藝術節
文化部/文化部國小3-4年級
自2001年起舉辦的三義木雕藝術節,已成為台灣木雕藝術的重要年度盛事。活動主軸涵蓋木雕薪傳營、創作研習營、國際木雕交流展與競賽、茶席體驗、木藝市集、冰雕表演與踩街遊行等。尤以薪傳營與研習營為推動技藝傳承的核心,讓年輕世代與資深木雕師傅交流互動,深耕木雕文化。藝術節更結合來自世界各地的木雕師,如日本、韓國、法國、烏克蘭等,舉辦國際比賽與展演,提升台灣木雕的國際能見度。每年10月開幕活動最為熱鬧,兼具藝文深度與民俗趣味,吸引數十萬人次參與。三義木雕藝術節不僅凝聚在地藝師與產業,更讓台灣木雕之美走向世界,成為文化傳承與觀光推廣的雙贏典範。
點閱數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脈 基隆公共運輸第一把交椅-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脈 基隆公共運輸第一把交椅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國小5-6年級
自1895年起,日本在台灣殖民,基隆港的建設逐漸發展為現代化的港口城市,並吸引大量日本人進駐,特別是在基隆港建設期間。新開通的馬路,尤其是中正路,解決了交通問題,成為商業發展的重要軸線,吸引了不少日本商人選擇在此地建設住宅與商業設施。流水伊助,作為基隆當地知名的企業家,於1921年創立流水馬車,最初提供基隆火車站至八尺門的馬車服務,並於1925年轉型為公共汽車業務,改名為流水巴士社。至1936年,該公司更名為基隆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並在次年被基隆市政府收購。流水家族與基隆的發展息息相關,並且在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前,已深深植根於基隆的社會與經濟脈絡中。
點閱數20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漆工藝(黃麗淑)-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漆工藝(黃麗淑)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漆器為古昔生活用品,王清霜先生所製作漆器除生活運用外,其漆藝高尚精妙,在藝術上具有重要價值,在藝術史上具承先啟後之地位,
點閱數2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大楊油庫-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大楊油庫
文化部/文化部國小5-6年級
位於臺中清水區的大楊油庫,為美軍於1966年依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所建,服務越戰期間清泉崗基地所需油料,總占地約16公頃,共設七座大型油槽。油料由高美海域透過地下油管輸送至油庫,設計精密,具備完整防溢堤與加壓系統。越戰結束後油庫閒置,2000年面臨拆除危機,由臺中縣文化局、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及民眾發起募款保留行動,成功購回最後一座油槽。2014年,大楊油庫正式公告為歷史建築。它見證了冷戰時期臺美軍事合作,也展現民間力量對文化資產保存的堅持與創意,成為臺灣地方文資保存的典範。
點閱數15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