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表演藝術-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59
輕靈優雅的迴旋-資源代表圖
web 輕靈優雅的迴旋
黎世圓/市立東興國中國中7-9年級
以七年級所學的先備知識融入基礎芭蕾舞蹈史,並讓學生體驗基本的舞蹈動作。
點閱數2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3
身體會說話 The arts of silence, sound and voice-資源代表圖
web 身體會說話 The arts of silence, sound and voice
蔡雅惠/市立中興國中國中7年級
透過默劇表演技巧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可以體驗並執行默劇的基本表演方式,透過全體學生的共同練習使其能夠觀察他人的肢體動作與情緒表情變化。實際表演練習後介紹推動默劇的代表表演者,認識不同默劇表演者的代表創作作品及其表演理念。 擬音、配音的部分則是從日常生活中帶入主題,如:電視電影、動畫、廣播、電話語音等,讓學生意識到處處充滿聲音的影子,透過台灣配音員的介紹,搭配實際練習聲音的質地讓學生對於聲音的使用更加了解及應用。 最後將默劇及聲音兩種表演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做為最終的呈現練習,利用團體分組同儕間集思廣益與利用智慧AI的輔助討論劇本並排練將動作、聲音相輔相成變身為小短劇呈現,已達到複習並實踐所學之默劇技巧及聲音的運用。
點閱數1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1-01
表演藝術-7上-藝術欣賞與生活-資源代表圖
web 表演藝術-7上-藝術欣賞與生活
曾晏詳/市立文昌國中國中7-9年級
本教案旨在打破學生對於「表演藝術」的單一想像,將其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透過觸控螢幕作為核心教學工具,本教案強調互動式學習感官體驗。老師將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表演」開始,逐步探索表演藝術的人、事、時、地、物五大元素,並透過影片欣賞與身體實作,讓學生學會如何感受、詮釋與表達。教案鼓勵學生以肢體和聲音進行創作,培養其美感素養、表達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
點閱數50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9-20
跨領域數位課程-歷史的審判-慈禧太后-資源代表圖
web 跨領域數位課程-歷史的審判-慈禧太后
王姿婷、吳羿臻/新北市立鷺江國民中學國中7-9年級
社會領域/歷史藝術領域/表藝
點閱數15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18
文化保存-布袋戲(陳錫煌)-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布袋戲(陳錫煌)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洲、泉洲及廣東潮洲等地傳來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約略可分為九個階段:(1)籠底戲時期、(2)北管戲時期、(3)古冊戲時期、(4)劍俠戲時期、(5)皇民化運動時期、(6)反共抗俄劇時期、(7)金光布袋戲時期、(8)廣播布袋戲、(9)電視電影布袋戲
點閱數25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說唱(楊秀卿)-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說唱(楊秀卿)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說唱念歌原本是中下階層沿村走唱、賣藝糊口所必須具備的技能,楊秀卿女士的藝術被發掘,始於許常惠與曾永義教授於1985年代表文建會,邀請其於藝術季中獻聲,自此楊女士致力於念歌藝術的薪傳,迄今已有廿餘載,雙眼全盲的楊女士,以溫柔卻堅定的歌聲見證台灣的社會發展歷程。
點閱數26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點閱數28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布袋戲(江賜美)-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布袋戲(江賜美)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洲、泉洲及廣東潮洲等地傳來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約略可分為九個階段:(1)籠底戲時期、(2)北管戲時期、(3)古冊戲時期、(4)劍俠戲時期、(5)皇民化運動時期、(6)反共抗俄劇時期、(7)金光布袋戲時期、(8)廣播布袋戲、(9)電視電影布袋戲。
點閱數26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泰雅史詩吟唱(林明福)-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泰雅史詩吟唱(林明福)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泰雅族社會並無文字書寫的傳統,因此對於族群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媒介,是以祖先所流傳下來的語言,透過口說或吟唱的方式來進行,族人稱之為Lmuhuw。泰雅族這套透過歌謠吟唱方式,來傳承族群起源、族群遷移、祖先遺訓、族群規範與祖先生活智慧的口述傳統,不但是延續泰雅族群傳統領域、族群命脈的文化傳承手段,更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獨特而珍貴的口述傳統文化資產。泰雅族族群文化因受到其他強勢文化的影響,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因素,泰雅族神話傳說的社會功能正面臨母語流失、社群組織及文化瓦解等危機。
點閱數32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排灣族雙管口笛與鼻笛為男子傳達內心情感,或彰顯貴族階級、勇士身分的一種樂器,早期僅頭目或貴族家男子可吹奏並在笛身上雕刻紋飾。排灣族雙管笛形制一管有按孔,可吹奏音階曲調,另一管無按孔,吹奏時以持續低音進行,兩者因而形成複音狀態,也是台灣原住民樂器中唯一可以發出「複音音樂」的樂器。因鼻笛吹奏有如百步蛇發出的長音,另雙管笛有孔一管有如「在說話」,而無孔一管則在旁「配音、陪伴」,此一說法不僅體現排灣族社會階層結構,也與傳統「一人領唱,其他人配唱」複音唱法相互輝映。此外,無論吹奏或傾聽者,皆以「如泣、如訴」、「有抖音」,「引發『哀思』(talimuzau)」的曲調為美,成為特有的聲音模式與文化表現形式。此外,不同地域或部落在不同時間進程,發展出不同吹奏風格與文化傳承,雙管鼻笛以北排灣Vutsul系統平和村會吹奏人數較多,並以圓形吹口、三孔鼻笛為特殊;另雙管口笛於Raval為普遍,常見木塞式斜孔吹口。排灣族所使用的雙管口、鼻笛,不管在樂器發展史上、樂器使用的功能性、獨特性上,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文化部為保存並傳承這項重要文化資產,於2011年分別將代表Raval系統所屬的許坤仲與Vutsul系統所屬的謝水能,以「排灣族口鼻笛」項目,指定為國家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點閱數36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